旅游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探讨旅游专业国际化品牌建设的发展路径问题

来源:旅游纵览(下半月) 作者:张玲
发布于:2020-02-13 共4595字
国际旅游论文精选专业范文10篇之第四篇:探讨旅游专业国际化品牌建设的发展路径问题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但旅游教育和人才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与行业需要之间的矛盾仍比较突出,旅游专业的国际化和品牌化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本文在旅游高等教育层次多样、课程体系多元的情况下,探讨了旅游专业国际化品牌建设的发展路径问题。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但旅游行业专业人才缺乏,同时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旅游专业的国际化和品牌化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因此基于旅游高等教育层次多样、课程体系多元的情况,探讨旅游专业国际化品牌建设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是旅游教育产学研相结合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国际旅游
  一、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国际品牌建设既是旅游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化办学的需要。国际化不仅指留学生数量激增,更大程度上指国际化意识的增强及国际化质量的提高。旅游业作为外向型程度很高的服务行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必须考虑与国际接轨,这也是西方国家旅游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例如瑞士旅游教育,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也不断创造条件使学生参与行业界的国际交流,以便为学生提供最新行业信息,使其了解行业发展国际动态;同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实习地点,其本科学位证书得到美国有关高等教育机构的认可,并可申请到其他国家攻读硕士学位。日本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一直是规范化和国际化,如有些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化、外国地理、国际旅游开发合作等课程,增进学生对国际社会的了解。在英国,旅游教育高度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注意与行业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紧围绕职业资格证书获得来开展,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并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在美国,自60年代国会通过了《国际教育法》以来,不仅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课程合作,而且非常重视课程内容方面的国际维度,教学内容高度国际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开设专门的国际主题课程,如外国文化、国际关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等;第二,开设如环境、贫穷和种族歧视等全球共同的社会问题课程;第三,采用国外教材,并在现有课程中增加国际最新研究成果;第四,开设如东亚研究等高层次的地区研究课程。
 
  通过对国际旅游教育发展历史和先进办学理念的梳理可以看到,在我国旅游出入境人数迅速增加和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旅游行业内部进一步发展和细分,旅游业的国际化、多样化特征日益明显,这一趋势必然要求旅游学科专业教育同国际接轨,反映国际化特征。因此,培养高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旅游管理人才,树立旅游专业的国际化品牌已经是我国旅游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朝向国际化品牌方向发展的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建立一个兼收并蓄、高度开放、综合性强的体系和平台。在学术方面,这一平台能够跟踪世界旅游学科发展的研究热点;在育人方面,这一体系能够让学生掌握完整旅游学科的知识架构,并能够利用此架构进行持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旅游专业的国际品牌建设研究现状
 
  本文探讨的旅游专业的国际品牌建设,是基于国际化视野,构建适应国际发展趋势且突出自身特色的专业旅游教育模式。旅游专业国际品牌的建立要求我国旅游管理教育模式一方面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另一方面保持和弘扬我国的本土特色,让中国旅游专业教育走向世界,从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目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研究者较多,而后者研究较少。我国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旅游教育国际化研究主要集中于国际旅游教育概况、中外旅游教育比较与借鉴、旅游教育国际合作研究等方面。
 
  在国际旅游教育概况研究方面,张广瑞(2001)、崔卫华(2001)等学者对日本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学科设置进行了研究。谷慧敏(2005)分析了美国普渡大学的旅游专业教学模式。郭英之(2005)将德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两种。贾鸿雁(2009)的实证调查涵盖了澳大利亚27所大学开设的共74个旅游类本科专业,对旅游管理中的三大专业领域涉及的所有课目通过频率指数统计,调查了其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并分析了课程结构模式。司艳宇等(2016)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对其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教学实习、工作能力等进行研究。基于此,认为本科阶段教学应从市场人才需求出发,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两个方面对教学体系进行合理优化。刘敏、刘秋华则以北京某大学为例,分析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建构主义与毕业生的反馈,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
 
  中外旅游教育比较研究一直是旅游教育国际化研究中的重要部分,这部分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旅游教育提供了许多借鉴和启示。徐红罡(2004)对欧洲部分国家及美、日、澳等国的旅游教育发展、学科分类、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比较分析。刘伏英(2005)分析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独特的教学模式,认为其在酒店管理的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方面都对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黄建伟(2009)比较了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这两所中美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院校,对两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刘力(2010)则以中国合肥学院和韩国培材大学为例,从3个方面(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对比和分析。
 
  在旅游教育国际合作研究的问题上,彭青(2003)以广州大学为例,对国际合作的办学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并探索了整合型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王伍蕾、郑向敏(2009)等学者则通过对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现状进行梳理,提出了规模和速度适度发展、培训师资、完善培养方案以及提高办学层次等方面的建议。
 
  上述研究表明,在旅游专业的国际品牌建设研究中,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教育的国际化方面,中国旅游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呼声可以说是此起彼伏。而对于如何在本土化、属地化的基础上树立特色品牌并走向世界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三、旅游专业的国际品牌建设战略与运行模式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进一步国际化,专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日益凸显。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必须与国际旅游教育接轨,另一方面则强调突出本土特色,因此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实际上也是一个在国际化与属地化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需要引入国际教学评估指标,在旅游学科基础问题上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则需要在教学中融入国内、省内、本地的旅游实践,目标在于不仅建立接轨国际的旅游教育模式,更要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中融入区域特色,实现旅游学科、旅游专业与旅游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我国目前旅游专业与国际接轨的常见情况是将国外院校“请进来”,引入国际旅游教育的课程及评价体系,而“走出去”远远不够。要想使我国旅游专业教育走出国门,必须建立国际化品牌。
 
  由此可以说,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实际上对我国旅游管理教育模式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方面要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必须保持和弘扬我国的本土特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探索国际品牌化教学的运行模式,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学术视野、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实现国际化。
 
  四、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的发展路径与实施保障
 
  (一)建立开放式、细分化的国际教育模式,实现旅游专业平台融合
 
  开放式教育模式的要点在于:突出人才在理论性与实践性、思维能力与操作能力、职业性与创造性、自主能力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多种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多元化、复合化,在注重学生基本功培养的同时,强调学生基于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培养。具体的实施措施有:建立以知识元为线索的课程安排,加强教学交流;加强“案例教学”“网络课堂”“翻转课堂”“主题性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的运用;打破各领域各年级之间的教学阻隔,通过跨专业选课实现相关专业间知识互通,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研究,引入校外与境外教学资源等方式,加强境内外院校间的交流合作,拓宽学生视野。
 
  (二)加强国际交流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实现旅游专业技术融合
 
  我国的旅游教育应该站在全球的高度,在世界的大系统中,聚焦和研究中国本土及本地问题,以便引入发展的新思维。在交流方面上,也需要跨越简单的人员流动,借助各种“3+1”“3+2”“2+2”等方式的合作培养及双学位项目,建立起良好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广泛的国际联合教学。借助各高校拥有的多功能可视化专业实验室,建立教学的数字技术应用平台,将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应用到旅游人才培养教育中,使学生能够借助现代旅游科研教学的技术支撑平台,掌握先进的设计手段和技术,从专业技术层面实现旅游教育的国际化融合。
 
  (三)完善旅游专业国际化管理体制,实现保障机制融合
 
  管理体制完善是旅游专业国际化品牌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国际知名旅游院校及旅游专业的审视,在深入研究其办学特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设置及管理机制建设的基础上,打破传统院系设置,构建学科群发展框架;明确中心任务,确立学科群主攻方向;加强学术团队建设,提供学科群发展平台。建设一支由不同学科教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学术团队重在营造跨学科的知识转换氛围,协同开展研究攻关,共享创新知识和成果;以委员会的形式对学科群实施监督和评价,规范学科群建设。
 
  (四)建立旅游专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标准规范融合
 
  建设科学的专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是旅游专业的国际品牌建设实施标准和规范方面的保障。首先,从内容上,评价主要从课程体系、师资团队、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等方面进行;其次,从程序上,应以跨学科综合性的委员会作为评价主体,建立专业国际化程度评价的规范程序,并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课程准入及淘汰机制;最后,建设专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把动态性放在首位。
 
  专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第一,在旅游教学平台共享问题上,旅游教学资源整合的实现过程中,评价指标体系是必然会涉及、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二,以特点鲜明、实力雄厚的优势学科专业作为先导,是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的实现途径,这就需要一个通用标准,以便于对各种学科、各种课程进行比较和鉴别;第三,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学科专业的拉动作用,围绕优势学科进行旅游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从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程群,必然要求建立专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第四,只有通过专业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筛选,才能建立起动态的专业链群,并对不符合旅游市场发展客观需要、不符合旅游学科发展趋势的课程进行优胜劣汰,从而优化课程群建设。
 
  五、结语
 
  在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层次多样、课程体系多元的情况下,探讨旅游专业国际化品牌建设的发展路径,是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如下标准:第一,符合旅游学科发展的大趋势,与国际旅游教育接轨;第二,抓住当前旅游业实践中的突出问题,有效地服务于我国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从而使我国旅游专业的国际化品牌化建设更好地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点击查看>>国际旅游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
原文出处:张玲.旅游专业国际品牌建设的现实目标与发展路径[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9(11):39-4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旅游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