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生活德育视野下“三位一体”的大学休闲德育模式建构
摘要:休闲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当前, 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大趋势下, 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了理论资源。在生活德育视野下, 应该针对休闲德育问题系统设计建构课堂教学、生活体验、环境熏陶“三位一体”的休闲德育模式。
关键词:生活德育; 休闲德育; 三位一体;
大学生活与中小学生活相比, 存在更多的课余自由时间, 即闲暇时间。闲暇作为特殊的时空存在, 成为重要的德育资源。然而, 当前大学生的休闲生活状况不容乐观。2016年, 本项目团队对广东省5所高校大学生闲暇现状开展调研, 发现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休闲贫困”问题。具体表现为休闲异化 (不懂休闲、不能休闲、不愿休闲) 、休闲层次低 (浅休闲、假休闲、逆休闲) 、休闲伦理失谐 (休闲与自身、他人、自然失谐) 等, 这些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作为德育现代转型的重要内容, 使“生活德育”成为新的德育理论研究热点, 也为大学生德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因此, 从生活德育角度探讨大学生休闲德育模式,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活德育理论为休闲德育提供理论资源
(一) 何谓生活德育
不论是中小学, 还是大学, 德育与生活世界的脱离, 导致德育中存在“三化” (政治化、专门化、知识化) 问题, 这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 近年来, 生活德育理论被提出并受到普遍认同, 成为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大热点。不论是美国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还是我国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 都是提倡德育回归生活实践, 倡导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支撑。我国德育专家鲁洁教授较早呼吁德育回归生活。杜时忠教授在《论德育的走向》一文中提出现代德育“走向生活”的趋势。高德胜教授的着作《生活德育论》对生活德育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为大学生德育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他在《生活德育论》中指出, 生活德育是一种新的德育范式, 是对以往和现行的割裂、知性和技术化管理为特征的德育范式的转换和超越, 生活德育的基本进路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1]74生活德育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 应该是通过学校的整体生活进行的、对学校所有成员都起作用的、提升人的精神追求的教育活动。[1]89
(二) 何谓休闲德育
休闲与工作相对, 一般是指工作之外的自由时间 (闲暇时间) 从事的有利于身心的活动和从中体验到的闲适状态。休闲与时间有关, 也有状态有关, 是生命提升的机会, 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大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 突出的特点就是课余时间的增多。自由时间的增多, 意味着大学生可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从事休闲活动。如何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休闲时空与休闲活动, 提升休闲审美的品味与境界, 关系到大学生道德层次的提升与培育, 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意义重大。
近年来, 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关度很高的休闲生活、休闲教育、休闲德育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德育理论和实践界的关注, 但对于休闲德育的内涵和概念还没有达成一致。目前, 有的研究者侧重于闲暇的角度, 有的侧重于休闲的角度, 两者虽然在历史演化上有所区别, 但笔者认为, 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 两者内涵基本是一致的, 以下我们将休闲和闲暇等同理解。2005年, 邱伟光教授 (华东师大博士生导师) 较早意识到闲暇教育的重要性, 并提出随着大学生闲暇时间的增多, 组织与实施闲暇德育可以成为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此后多年, 休闲德育开始进入高层领导的视野, 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领域的重视和关注, 并在新课程改革中有所体现。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培训教材第五章中, 专门将大学生的休闲生活教育作为课改的新增内容, 作为新教师教育教学的必要内容引起了思政教育届的广泛关注。
在针对休闲德育所起的作用方面, 曾琰在其论文《大学生闲暇德育现状及对策分析》中指出, 由于高校的闲暇德育能为大学生营造一种“自由体验”的积极氛围, 有利于德育活动在主体参与和自主选择的时空境遇中进行, 改变了传统道德教育常常被诟病的人学空场现象, 因此充分尊重了人性, 体现了主体的“在场”.还有不少学者对于建构闲暇德育在方法论上进行了探讨。万慧进在其论文《高校闲暇德育对大学生闲暇德性的建构》中指出, 大学生普遍存在休闲资源意识淡漠、闲暇创造性缺失、闲暇生活质量欠佳等现象, 并提出通过确立合理的闲暇价值目标来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 丰富其闲暇生活方式, 提升其闲暇生活的文化底蕴与层次, 成就幸福的休闲生活。具有本真意义的幸福生活必然是具有德性的休闲生活。杨佳英在《浅谈闲暇德育》中提出, 要使得闲暇教育能真正实现道德引导与教育的良好效果, 就需要以休闲化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 休闲化教育使人容易处于一种放松的“去目的化”状态, 不容易在主观上感受到一种强制性的道德说教, 使德育的积极效果能在休闲化状态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发挥。但他也强调, 这种教育方式一定要注意保证德育的“焦点化”与“目的化”, 避免因为方式轻松而导致教育目的随意与涣散, 从而消弭道德引导的有效性。刘胜良、张百顺在其论文《高校闲暇德育有效性研究》中提出, 闲暇具有道德意蕴, 现存的高校闲暇德育表现为:闲暇时间充裕, 闲暇质量低下;闲暇内涵明确, 闲暇技能单一;闲暇动力强劲, 闲暇指导缺位;闲暇自律明显, 合作共赢低效。他们还指出闲暇德育理念偏失, 应试教育惯性冲击, 闲暇德育活动单一, 交互德育主体缺失等, 是造成高校闲暇德育低效的原因。树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挖掘闲暇德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闲暇德育活动、发挥闲暇德育主体的能动作用, 是提高高校闲暇德育有效性的主要路径。黎海燕在其论文《浅析高校闲暇德育的主要内容》里将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内容归纳为学习、文化、心理、道德实践、生活自律等五个方面, 她还在其论文《闲暇教育特征论析》中阐述了作为既具备道德教育一般特征, 又有其独特品性的闲暇德育具有闲暇性、生活性、开放性、隐喻性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 笔者认为, 休闲德育主要是通过教育者有目的地采用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 对大学生的休闲生活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和影响的活动。因此, 高校的休闲德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一方面, 从时间维度来看, 是在大学生休闲时间范围内所开展的指向道德提升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 从形式维度来看, 是通过休闲实践活动来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休闲德育是德育回归生活、走向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对更新德育观念, 创新德育模式, 提高德育实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休闲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新领域
(一) “有休社会”需要休闲德育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有闲社会”逐渐成为现实, 人们将拥有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用于全面发展自我。学会如何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 过有德性的休闲生活应纳入教育的重要议题。然而, 休闲的能力与职业技能一样, 并非与生俱来, 休闲的层次、休闲的质量至关重要, 因此休闲需要教育。目前, 我国教育尚处于为职业工作做准备的阶段, 但在后工业社会, 出于对生命本真的考虑, 人们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它体现为“教育为休闲生活做准备”.[2]一方面, 休闲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重要的生活组成。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而言, 有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每年在校时间约为280天左右, 其中双休日加上各种法定节假日竟有90天之多, 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 正常的教学活动会逐渐减少, 使大学生休闲时间进一步增多。另一方面, 休闲生活及其教育越来越彰显其重要性。教育要为未来培养新人。当前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等快速发展, “机器代人”成为现实, 未来职场需求的已不只是工作技能, 休闲、生活的技能越来越被提到重要地位。然而,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当前的大学教育对于休闲及其教育力度是相当薄弱的, 休闲教育甚至是“被遗忘”领域。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休闲伦理的贬抑。传统伦理中我们往往宣扬“劳动至上”、“劳动光荣”, 导致对工作伦理的过度宣传, 一些劳模因过度工作牺牲生活、牺牲家庭、牺牲生命的案例也被媒体放大宣传, 导致民众对休闲的贬抑, 休闲往往与懒惰、颓靡联系对等而受到压制。另一方面是对休闲教育的忽视。休闲并非一种本能, 而是一种能力。能力绝非与生俱来而需要后天培养。然而, 传统的教育往往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的资金与时间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工作技能, 却不愿投入一点时间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休闲生活技能。我国的中小学生常常从踏入体制内学校开始, 就被“埋葬”在题海战术中, 导致“不敢休闲” (常表现为“学习至死”) .而休闲教育的缺乏, 使我们的孩子无法培养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与审美情趣, 即使有了休闲时间, 也不懂得过高雅而健康的生活, 甚至被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误导而沉迷其中, 表现出“不会休闲” (常表现为“娱乐至死”) , “窒息”了精神生命。这是教育的悲哀!与此同时, 不容忽视的另一个问题是, 当前随着网络休闲方式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休闲生活及消费中的价值观引导问题越显突出, 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等通过休闲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休闲生活领域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 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与警惕。因此,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大学生在休闲生活中的德性培养, 即休闲德育显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其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是世界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大学生德育教育也已成为大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好大学生德育教育,已经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认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德育教育不仅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更是大学...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同志提出四个讲清楚,其中一个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
我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荀子在《乐论》中说:乐者圣人之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从中可以看出,音乐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美妙的音乐,奇妙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那令人心...
一、生活德育的内涵(一)德育从广义讲,凡是有助于人们德性或品德养成的一切活动,都是德育。这个关于德育的定义,需要注意的是德性或品德一词,在我们看来,道德意识与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观念与相应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意识与相应的法律素养、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