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论文(名师推荐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8-04 共8960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现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网络的应用,所以风络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网络对于他们的影响也不少,下面我们就从几篇网络对大学生影响论文来探讨一下网络对大学生有哪些影响?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论文范文第一篇: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张宇成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内的拓展与延伸,是民粹主义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样态,毒害颇深。网络民粹主义对我国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大学生理想信念被动摇;大学生认知被歪曲;大学生群体阶级分化;大学生语言行为偏激化。因此,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有如下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强化校园网络监管;大学生自身加强自律意识。

  关键词:网络民粹主义;大学生;消极影响;对策;

  作者简介:张宇成(1998-),男,江西抚州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基金: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视域下广西经济绿色化发展研究"(MKS20001);

网络.png

  一、网络民粹主义的含义与特征

  科学技术的变革使得网络媒介信息传播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衍生出了网络民粹主义。作为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社会思潮,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在网络上信息化、碎片化的新形态,一切社会精英都是其所反抗和抵制的对象,网路空间也成为该思潮蔓延和扩散的温床。

  网络民粹主义新的特征是:一是参与主体身份不再是单纯的平民群众,而是在平民大众与网民之间相互转换;二是传播空间不再仅限于现实社会,而是在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之间相互渗透;三是蔓延速度更快、更猛,借助高速、廉价、虚拟、开放、交叉的网络空间平台,可摆脱具体时空限制。四是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不确定。民粹主义原本往往是以特定的情绪进行宣泄的,体现着具体的真实诉求。而网络民粹主义通常难以区分其真实情感态度,其真实诉求也难以把握。五是爆发更频繁。以往的民粹主义时涨时落,具有停歇性,然而网络民粹主义的爆发频率则大大加快。互联网时代下,网络媒体的社会动员能力大大增强,网络舆情形成的速度更快,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涌动更加即兴和频繁。六是造成的影响更大,隐患无穷。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极易引发"人肉搜索"、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问题,给当事人造成不可低估的伤害。

  二、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大学生理想信念被动摇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根基[1].大学生的信仰就该是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怀揣着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期望为其早日实现而奋斗终生。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民粹主义思潮悄无声息地渗入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动摇。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和创造的根本成就[2].然而,民粹主义者通过标新立异和极端言论引起网民关注,刻意放大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房价过高、食品安全、医患纠纷、移民入侵、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等,干扰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不良认知,从而导致我国部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

  第三,表现为个人理想弱化。

  近几年网络上充斥着许多网络民粹主义借题发挥的负面信息,部分学者学术论文造假、"官二代"飞扬跋扈以及"富二代"肆意炫富的行为在互联网被曝光,加之"键盘侠""网络喷子"群体的客观存在,久而久之容易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群体中不少人在校时不认真对待学业、毕业季也不积极找工作,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认知被歪曲

  第一,不再关注事件真相本身。

  随着网络技术日益先进,大众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再以官方权威机构为主,而更多的是来自微博、抖音、微信朋友圈等网络信息平台,当人们在看到某一事件时往往地会受到发布者及评论的影响,从而对事件的判断产生偏差,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第二,对社会精英的不信任。

  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但是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仍不可避免地存在,同时部分官员存在腐败行为,人们对社会精英阶层难免会产生不信任感。这种不信任感或大或小,因人而异,但是一旦涉及社会底层民众的事件发生并在互联网平台被曝光时,网络民粹主义就会借机宣扬其平民价值观,诱导大众对社会精英的敌对与仇视,刻意将这种不信任感无限扩大并恶化,不少大学生受到影响后便由此产生了或大或小的仇富、仇官、反智情绪。

  第三,偏重对社会阴暗面的认知。

  网络民粹主义着重夸大社会的阴暗面,以偏概全,企图误导人们对国情和社会现状的认识,致使人民对执政党治理能力产生不信任和焦虑的情绪。大学生大多数时间待在学校,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较少,主要通过网路了解社会大环境,所以网络民粹主义在蔓延扩散的过程中无形地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大学生群体阶级分化

  网络民粹主义推崇平民主义,刻意将社会群体划分成人民和精英两部分,将一切社会精英视作人民的敌人。网络民粹主义者一旦发现可以大肆渲染的社会热点问题,就以尖端的言论故意妖魔化事件当事人,企图使事态不断严重和恶化严重性。由于家庭情况不同的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看待问题的看法和意见也难以相同。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侵扰下,家境贫寒的学生对家庭富裕的易产生妒忌、仇视,致使大学生群体阶级分化,加大了冲突的可能性,直接影响和破坏了我国高校和谐校园环境的构建。

  (四)大学生语言行为偏激化

  网络已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民粹主义者借助人民名义、打着民主旗号给原本平常的事件贴上"富二代""官二代""专家"等标签,而普通民众很少用传统媒介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意见,不少人发表极端言论妄图引起关注,导致事件迅速演变成网络暴力。大学生认知单纯、有限,容易冲动,受到极端、偏激网络言论影响很可能参与到网络暴力之中。

  三、应对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校园主流意识形态[3].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官方网站、网络媒体平台图文并茂地向大学生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沐浴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之中;另一方面,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之相结合,让大学生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下乡"、农村支教以及政府部门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亲身去经历并用正确的价值观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政治素养。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中,才能有效抵制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我国大学生消极影响的侵袭。

  (二)加强教育引导工作

  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因为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不会有政治上的坚定。在国内网络民粹主义者兴风作浪的背景下,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培养力度,只有让大学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让大学生坚定自身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3].二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教育。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选取近几年我国有代表性的网络民粹事件与学生探讨,了解学生实际认知情况后进行讲解,让其清楚哪些行为在网上是违法的,从而加强网络法律知识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三是要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树立人生理想。网络民粹事件中的"官二代""富二代"模糊了艰苦奋斗精神,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解读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远大理想目标,让其深刻认识到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美丽的,只有这样在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冲击下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

  一个高校的校园网络环境直接影响着校园风气和学生思想状况,而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向高校大学生传播必须通过校园网络,因此必须重视高校校园网络和网络民粹主义传播平台的监控,牢牢把握高校舆论的正确走向。首先,完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建设,加强对高校校园网信息的舆情分析和监控力度,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使用率高的微博、微信、QQ、抖音等网络媒体平台。若有学生发布不当言论或视频应立即给予拦截,并进行谈话了解情况。其次,实施网络使用实名制。网络民粹主义者就是利用网络的匿名性肆意发布过激言论,因此高校校园网的使用应该要求学生实名制认证。

  (四)大学生自身要加强自律意识

  大学生自身政治经验和社会经验不足是网络民粹主义对其造成影响的主要原因,只有大学生加强自律意识和自觉抵制,才能抓住消除网络民粹主义的根本。首先,提高分辨网络信息真假良莠的能力。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面对网络热点事件要学会冷静并理性思考,学会分辨网络信息真假,浏览到带有明显攻击性的偏激、暴力言论时应及时举报防止其进一步扩散传播。其次,通过官方媒体了解社会热点事件信息,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的官方微博、抖音等网络媒体,避免不实报道对我们认知判断的干扰。最后,辩证地看待网络民粹主义。网络民粹主义实质就是民粹主义网络化的新样态,大学生应该坚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透过网络民粹主义的现象看到其本质,才能自觉抵制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吉峰,徐晨光。永葆百年大党的蓬勃朝气[J]新湘评论, 2021(1) : 26-28.

  [2]罗泽荣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人本向度[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0 , 21(6) : 33-37.

  [3]刘付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重要论述探析[J]中国井网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1,14(1): 5-13.

  文献来源:张宇成。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8):124-125.

  网络对大学生影响论文范文第二篇: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

  作者:李兰晶 秦洁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工办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与大学生价值观的涵育密切相关。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呈现出生成主体多元化、传播速度瞬时化、发展走向干预化的特征,面对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正向提升与负面牵制的双重影响。应从几个方面着力应对: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打造网络舆情引导矩阵;搭建网络舆情交流平台,构筑网络舆情疏导载体;构建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激发网络舆情管控效能。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大学生;价值观;

  作者简介:李兰晶,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工办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秦洁,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课程思政研究。(山东淄博255000);

  基金: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文化自信研究"(sdutxg20180103);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后疫情时代生命科学专业课程思政'双线渗透模式'的建构与实施"(Z2020027)的成果;

网络.png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1%,大学生仍然是置身网络舆情的重要群体。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面对着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巨大冲击,他们耳濡目染,成为网络舆情形成、传播的重要力量。[1]网络舆情源于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空间中引发的广泛性传播与聚焦性热议。网络舆情呈现出爆发性、互动性、情绪性、群体性、盲从性等特点,在"信息茧房"效应下,大学生群体无法及时有效地辨识网络舆情的性质和本质,从而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塑和内化。因此,依据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廓清网络舆情的双重影响,明晰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凝练宣传网络舆情的应对方法,是保障学生能够正确辨识舆情,不受负面舆情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一、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

  源自事实真相且反映大众意志、观念、诉求的网络舆情能够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带来正向影响,而非理性化的网络舆情则会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塑带来负面影响。

  1.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影响。

  第一,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的认知空间。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环境下舆情的传播限制,新媒体赋予了网络舆情传播的多元生成特点,其瞬时化传播速度将网络舆情内附的多元价值观全方位地向大学生输送。网络空间的交互实践和虚拟互动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从网络空间和虚拟社区接收和阅读大量的舆情信息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的主要路径和认知常态。网络舆情的传播特性使得大学生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时代下的时空束缚,无论是从舆情内容多样性的角度,还是舆情传播表现形式的层面,都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的认知空间。

  第二,提升了大学生价值判断的能力。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象牙塔"式的校园空间,他们并没有真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实践经验,其价值观正处于一个由稚嫩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新媒体时代发布的网络舆情是他们获取价值判断经验和修正自身价值判断标准的重要途径。在热点事件中,大学生是最容易接触到网民主流意志和观点的群体,也是最容易找到讨论交流对象及渠道的群体,通过对舆情的关注和围绕舆情的全网范围内的广泛讨论交流,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个体认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辩证思考、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第三,激发了大学生价值表达的主动性。新媒体时代下网络空间是一个映现现实认知与思考的直观平台,不同性格与类型的个体都可以相对自由地使用文字信息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来自他人和舆情发展的回馈,让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在舆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果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会让大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自信感和成就感。在新媒体境遇中自由表达观点和看法的背后是主体价值观的隐性呈现,这种交互性地认可能够激发学生更为积极和主动地表达自身价值观。

  2.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第一,造成大学生价值认知混乱。因为网络舆情生成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受干预程度越来越高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传播内容复杂化,网络舆情的正常发展方向被不同利益主体非正常干预,由此造成了网络评论和观点看法的分裂甚至对立的状态,从而构生出网络舆情信息真假难辨的局面。大学生思想活跃,社会阅历较浅,对某些社会问题还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与分析。这将使得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在思想认知上产生困扰,并且在舆情信息反复覆盖的情形下短时间内难以作出正确的认知和辨识,从而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认知的混乱。

  第二,误导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一些无良的媒体、机构和个人,出于自身的利益和目标需求,往往会采用非常规的手段来把控舆论的走向,通过短期或长期的偏向性误导网络受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热点事件进行虚假性或肢解性传播和报道,通过技术手段恶意篡改事件发生过程以及当事人语言行为。一些带有自身利益诉求的媒体、机构和有一定知名度和号召力的公众人物会采用相对隐蔽的方式把一些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的价值观念持续性地传播给高校学生群体,这种极具迷惑性的错误导向很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的模糊或扭曲。

  第三,致使大学生价值实践失范。价值判断是价值实践的前提,价值实践是价值观对象化的直接体现,网络舆情负面影响造成大学生价值评判标准的模糊或扭曲会错误地指导大学生的价值实践导致大学生盲目地认同或接受其偏向性、指向性、目的性的预设观点和价值输出。而这种被动的价值认同一旦被学生作为对于舆情的暂时性判断而发布在网络上,就会实际转化为推动舆情错误走向的助力。当热点事件的真相被公共定性或者官方澄清,舆情结束后大多数大学生会因为自身的价值实践失范而产生自责,同时对自己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否定。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与社会舆情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2],网络舆情是一个动态化发展过程,这种过程的"应然"状态集合的是社会大众对某一事件、现象的主观情感、态度和看法,呈现的发展过程不仅应该是真实自然的景象,而且能够真正体现社会大众的价值倾向与评价态度。

  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对策研究

  随着新媒体关涉的软件和硬件系列产品的创新研发和丰富供给,以5G技术等为支撑的新媒体传播介体成了网络舆情快速、广泛传播的重要基点。如何顺应新媒体时代衍生出的网络舆情生态环境,如何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获取网络舆情管控与疏导的新阵地的话语主导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必须重视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1. 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打造网络舆情引导矩阵。

  第一,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管理队伍。一是设置专岗专人负责基于新媒体网络舆情管理的顶层设计,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的制度探索与完善。二是以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核心,打造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舆情工作骨干管理队伍。三是积极引导支持教学名师、优秀导师等先进典型人物和知名公众人物参与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工作建设,培养有公信力的高校"大V",发挥网络舆情中校园"意见领袖"的作用。

  第二,建立网络舆情引导评论队伍。一是坚持专兼结合原则,汇聚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专家学者、优秀学生,组建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引导评论队伍。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汇集研判大学生网络空间的思想动态,强化队伍的有效发声能力,对网络舆情中的虚假言论进行批判性回应,正确地引导大学生评论网络舆情的方向。二是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评论队伍的议题设置能力。针对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社会热点事件,进行专题设置、专栏策划,定期撰写网络评论文章,形成正面网络舆情宣传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做到有理由的评论,有方法的发声,规避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后知后觉"的处境。

  第三,建立网络舆情工作支撑队伍。健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打造网络舆情引导矩阵,不仅需要配齐配强专业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还需要打造一支既懂政治、懂教育理论、懂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具备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应对能力的技术研发和新媒体综合运用支撑队伍。网络舆情工作支撑队伍不仅能够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和引导点评队伍进行技术性支持,还能够为提高他们的新媒体素养提供能力拓展支持。

  2. 搭建网络舆情交流平台,构筑网络舆情疏导载体。

  搭建"线上"与"线下"紧密结合的网络舆情交流平台是构筑网络舆情疏导"虚实"载体的重要理路。第一,充分利用国家级的权威平台为大学生全面认知网络舆情搭建校外交流平台。国家级网络舆情平台以信息的权威性、全面性和综合性为特点,旨在凝聚人气、发挥官方平台的网络舆情正向引导的复合叠加效应。如教育部积极打造了微博、微信、微视、新闻客户端"三微一端"的新媒体平台,新华社打造了针对网络舆情的专门性网站,高校应该及时综合运用这些国家级平台,针对网络舆情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布主流媒体的相关通讯,帮助大学生在第一时间明晰相关网络舆情的本质面貌,从而占据网络舆情话语权。在国家级平台建设的带动下,高校应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抢占网络舆情传播上游为策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积极搭建大学生网络舆情交流的技术平台,建立网络舆情专栏,使之成为大学生愿意访问、能自主学习和可选择利用的线上交流平台。

  第二,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为大学生理性把握网络舆情搭建特色校内交流平台。以平台阵地建设为战略基点,积极推动特色性、综合性校级平台建设,从高校层面打造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疏导的新阵地。校级层面网络舆情交流平台建设应以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为特点,着力增强校园网络舆情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理论网站建设,推进关涉网络舆情的校园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建设,把网络舆情引导教育融入综合性平台建设的各个方面,扩大网络舆情交流服务面。

  第三,搭建针对网络舆情相关问题的线下交流平台。高校可根据近期网络舆情关涉的社会民生、经济发展、时政要点、国际交往、教育就业等问题进行集中和分类梳理,然后从学校、学院、班级三个层级采取"学生论坛""专题座谈""主题班会"等形式展开对相关网络舆情问题的线下研讨,在专业指导老师的组织下对相关网络舆情进行学理性地剖析,以此为大学生提供一个针对网络舆情的现实表达平台,在大学生的相互交流中逐步厘清网络舆情的相关影响和提升大学生面对网络舆情的正确认知思维。

  3. 构建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激发网络舆情管控效能。

  第一,构建以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实体化为核心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和疏导的长效工作机制是激发网络舆情管控效能的制度化保证,高校管理层应当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机制的顶层设计,实行专项政策,推动网络舆情教育管理机构的实体化发展,形成总体谋划、全面设计、系统推进的良好的网络舆情工作格局。一是可由校级领导牵头成立负责日常网络舆情工作的专门性协调统筹机构或者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完善网络舆情工作相关制度。二是可由宣传部门组建新媒体工作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网络舆情疏导与新媒体建设等相关工作,综合运用新媒体互动、全媒体联动、信息技术融合等构建网络舆情正向传播体系。

  第二,建立以有效网络舆情疏导工作方法为核心的激励评优机制。网络舆情信息承载量巨大,内容甄别难度较高,疏导方式各不相同,网络舆情疏导工作是一项兼具技术性和方法性的高强度工作,良好的激励评优机制能够提高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和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一是要建立针对网络舆情工作的科学评价机制,在保证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稳定性评价、价值性评价、可推广性评价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同时综合专业性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二是要将检验有效的网络舆情疏导工作方法应用体系凝练为学理化的理论报告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以及将网络舆情工作优秀者列为学校评优评先的指标条件之中。

  参考文献

  [1]茹晓冬网络舆论导向对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2)。

  [2]高芳放。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法及其功能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20)。

  文献来源:李兰晶,秦洁。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4):73-7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

1.将微信二维码保存到相册

2.打开微信扫一扫从相册识别

1.点击下面按钮复制QQ号

3008635932

2.打开QQ→添加好友/群

粘贴QQ号,加我为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