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地方本科大学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建议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04-08 共6849字

论文摘要

  电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坚持和努力,中国电影终于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的崭新局面。目前,中国正处在由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国电影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所取得的成就都让世界刮目相看,其跨越式的发展让国人扬眉吐气,可喜可贺。只是,当我们满怀信心地向世界电影强国冲锋的时候,我们理应十分清醒地看到中国电影离世界电影强国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地方高校影视教育缺失专业支撑的问题比较严重和突出。

  一、中国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的“三个世界”

  早在1985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情况和意见》,提倡我国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中文系应当把电影课作为重要选修课列入教学计划。从1985年教育部颁文算起,地方高校开展本科影视教育已近30年的历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契机,电影走进高校讲堂,普及了大学生的电影知识,完善了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推动了高校影视教育发展。

  新时期以来,高校本科影视教育同中国电影创作一样成绩斐然。北京电影学院为中国电影培育了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王小帅等一代又一代的着名导演,成功拍摄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红高粱》、《霸王别姬》、《世界》、《青红》等一批令世人瞩目的影片,为中国电影增光添彩。同时,“作为中国唯一一所进行电影高等教育的院校,北京电影学院与世界其它电影院校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时常进行电影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活动”,从而使北京电影学院进一步声名鹊起,在世界高校影视教育界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赢得了中外高校电影教育同行的首肯和称赞。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非艺术类的综合性高校,却以自身的综合特色把影视教育搞得红红火火。1992年,该校发起和创办的一年一度的大学生电影节声震八方,1995年取得了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终于成为综合性高校影视教育的领头羊。另外,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影视教育事业也是各有千秋,这些高校充分运用各自的优势和资源,纷纷成为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的翘楚,共同推动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的大力发展。

  置身于信息时代的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必然成为未来中国由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我们放眼全国地方高校影视教育的时候,不难看到其与前面所述的“专业”、“领头羊”、“翘楚”们相差甚远,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方面问题多、缺憾多,其明显滞后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我们试图用一个或许不够恰当的比喻,把我国高校影视教育大体划分为“三个世界”。我们认为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的“第一世界”有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第二世界”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第二世界”的影视教育虽然比“第一世界”有所逊色,但也搞得风生水起,人气挺旺。

  如重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曾为中国电影的创作重心,新时期以来地处大西南的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在历史的基础上旧貌换新颜,把地方高校电影教育又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们的教学科研实力也是其它地方高校无法抗衡的。此外,更多地方高校的影视教育则属于“第三世界”。其实,有的“第三世界”的地方高校的影视教育开展得并不晚,比如郑州大学就是在1985年响应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及时输送青年教师到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并开始影视教育的。但教育理念、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束缚和制约了该校的影视教育,难成气候。

  目前,在全国已有800多所高校开设影视本科专业、1600多所高校开设本科影视课,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设电影课的郑州大学至今却仍然仅仅属于开设了影视课的1600所高校之列!目前,郑州大学的教师同这些在各个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第三世界”第一线的教师一样,还处于孤军作战艰难前行期。

  多年来,一些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任课老师撰文反映电影课开设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孟健的《中国高校影视教育发展战略》、河南教育学院杨少伟的《河南省大学影视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湖北孝感学院文学院余志平的《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毕雪燕的《河南省普通高校影视教育类课程现状与改进方法研究》等,从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文章中我们不难看到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严重、之普遍。

  孟健的文章首先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是发展中尚存诸多问题”,他把存在问题概括梳理为“影视传播教育观念尚有很大局限,尚未形成学科群的支撑,尚无完整的体系建构,影视传播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亟需更新”。杨少伟、余志平、毕雪燕等人的文章集中反映了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认为影视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强调亟待扭转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要认真解决本科影视教育的层次定位,要培养教师队伍、提高课程地位、加强课程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这些地方高校影视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本科影视教育现状提出的意见发自肺腑,反应强烈。

  如果说我国地方高校影视教育和业已成熟的西方高校电影教育在体制、理念、教师质量、教学设备、教育体系等诸方面尚存不小差距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在同一国度同一体制下,除了专业学校,除了学校原本雄厚的基础差异以及教师个人能力高低的差别以外,仅就学校开设电影课、开展影视教育这件事情而言,大家基本上还是在同一个起点统一起步的,而近30年间我国高校影视教育竟然就裂变成了对比悬殊的“三个世界”,无论如何,这种现状还是令人难以释怀的。

  中国高校影视教育“三个世界”之间的巨大差距与时代需求显然不相适应,如果不迅速采取行动,“三个世界”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决策高校影视本科教育的相关领导对此一定要高度重视,尽快制定出扶持举措和倾斜政策,应该考虑变影视课为影视专业,使长期缓慢发展的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的“第三世界”早日“脱贫”,早获“解放”,名正言顺地实现质的飞跃。

  二、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长期缺失专业支撑

  我国地方高校的本科影视教学多是作为选修课,几十年如一日归属人文学院或文学院以及新闻传播学院的。在人文学院或文学院,年轻的电影与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文化底蕴的文学、哲学或历史等学科放在一起,显得不十分协调;而在新闻学院,电影一般放在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其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是新闻加电视,因此被视为偏重艺术的电影自然也要被边缘化。

  所以,在地方高校,无论是人文学院、文学院还是新闻学院,本科影视教育始终没有适合自己立足的一席之地,总是挂靠在某个院系或某个专业,长期寄人篱下。而且电影无论放在哪个学院哪个专业,都会被看作是“外来户”,命运都相差无几,总是既不正宗又非主流。这是因为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没有专业支撑,所以电影课不能和文学专业课、新闻专业课一样被等同看待,所以电影课没有资格与别的专业课平起平坐,电影课和所在院系的主流课永远沾不上边,挂不上勾。

  总之,在地方高校,电影课放在哪里都显得不那么名正言顺,要命的是这种不正常的课程设置现象随处可见,普遍存在。迄今为止,河南、湖北、河北、福建等许多地方高校的本科电影教学更多地是作为一门课而非一个专业、一个学科来定位的。一般来说,作为一门课,任课老师只要能应付下来、胜任课堂就可以了。除了任课老师,没人去关心这门课的系统性成长性,更没人去思考怎样好好打造它和建设它,甚至有时教学上的问题都会被认为是任课教师的个人私事,应该由教师自行解决。说穿了,在地方高校,作为本科教育的电影课程在所属院系扮演或充当的只是一个花色品种而已。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由计划经济而市场经济,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当今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时代!!但许多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却一直按兵不动波澜不惊,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没有显露出要打造自己专业平台的可能和动静。众所周知,高校的教学部门如果没有专业地位,就无法得到学校和院系教学部门的重视和支持,至于课程设置、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等影视教学中绕不开的问题更是无从谈起。

  为了改变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学缺失专业支撑的窘状,其任课老师要么兼任文学、新闻传播等其它主流课程,要么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上加倍辛苦耕耘,比如讲授中外电影史、新时期电影、电影艺术概论、纪录片研究等涉及电影历史、电影理论、电影型态等多门课程,以弥补课程内容广度的不足,然而有了广度又缺了深度!!总之,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勉为其难地以教师个人有限的能力、精力和时间去做一个专业要做的事情,谈何容易?教师犹如散兵游勇般地在教学与科研的寂寞道路上孤独打拼,时间和精力被大量分流,天天疲于应付且常常事倍功半!!冷酷的现实迫使一些地方高校电影课任课教师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职业身份的尴尬和完成自己职业使命的无奈与无能。

  诚然,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一直有着良好的学生基础,作为本科教育的热门学科本应游刃有余,之所以造成目前的尴尬境地多是因为缺少专业支撑所致。担任地方高校影视课的老师也常常在自己权限之内积极呐喊,试图改变没有专业归属的现状,但作为一门课的任课者的发声毕竟势单力薄,始终收效甚微。要想根本改变这种现状,势必需要复杂的社会综合条件如政治的、行政的、社会的、教育的配合。非一个人或几个人就能完成的一个工程,确实难以一蹴而就。所以,比起北京电影学院等专业电影高校,比起中传、北师大、上海大学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高校影视教育重镇,地方高校影视教学总是小巫见大巫,在教师比例、教学设施、资金投入、资料建设和课程设置等诸方面始终处于劣势,难以集结成一种合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经过我们多年的思考和调研的结论是:若想彻底改变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的弱势现状,影视课就必须尽快升格为影视专业,因为只有成为专业,电影才能进入主流教学体系,才能有资格和其它专业平起平坐,才有可能把电影的教学教改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到议事日程,才能将电影专业长期积压和迫在眉睫的各种问题逐一完善解决,使多年止步不前的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迸发活力,早日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三、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必须变影视课程为影视专业

  我国影视教育“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的高校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所在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综合实力以及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即他们的本科教学单位至少已经是影视专业或是影视院系了,这一点正是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长期缺憾的地方,也是长期困扰并且阻碍地方高校影视本科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以这么说,即便是成绩卓着财大气粗的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也仍然只有在具备自己的电影专业的前提下,才能对自己的专业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奋斗目标和发展空间,即首先夯实电影本科的专业基础,进而发展电影硕士、电影博士教育。如果高校影视教育的“第一世界”、“第二世界”一直像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那样没有自己的专业支撑,长期寄生在其他专业、院系,始终在电影的一门课或几门课上打转,纵使教师有三头六臂,电影教育恐怕也未必会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谁都明白。

  巧合的是,我们国家高校影视教育界的类似问题在世界各地的高校影视教育中也曾经发生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电影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开始全面接纳电影的专业教学。此前的传统大学对电影这一新媒体一直态度暧昧,只有在戏剧等系科下开设零星的电影相关课程。

  1950年代以后,西方一些着名大学开始纷纷将电影纳入教学体系,成立专业电影学校。电视的普及、电脑图形科技的出现和发展对影像创作制作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到了1980年代,专业电影系科已经遍布许多欧洲着名大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培养电影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国家的电影教育也在这二三十年间迅速地发展起来。”

  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李二仕、潘若简主编的《走近世界各地的电影课堂国际影视教育的现状与趋势》告诉我们,原来国外高校影视教育也曾经走了先开设“零星的电影相关课程”而后“将电影纳入教学体系”的路子;也曾经在1950年代首先是着名大学走在高校电影教育的前面,而相隔30年后的1980年代发展中国家才奋起直追,迅速发展的。无独有偶,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本来就属于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整体系统中的“第三世界”,目前,我国高校影视教育也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培养电影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的历史期遇,地方高校一定要责无旁贷地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影视教育的先进理念,建立健全我国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机制。

  高校本科影视教育是一门涵盖多个学术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可以作为了解社会、经济、文化现象的工具,架起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一个桥梁。21世纪,世界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以数字网络为基础、新媒体为平台的“文化爆炸”时代也随之到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和联通性,显示了这些新兴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们在给人们以及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对中国电影也势必产生重大影响。新世纪新媒体的发展对未来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媒介环境文化环境的新格局对各种人才尤其以后有可能从事各种媒体工作的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新世纪新媒体对传统的高校本科影视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媒介发展的需要推动着电影教育方式的建立”,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由电影课程发展成为影视专业是历史的必然,是满足学生需求、时代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必然。“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弗洛姆高度概括了各种媒介对于每个个体的强烈影响,他认为现代人生活于充斥着各种各样意识形态的世界中,“所有这些意识形态通过父母、学校、教会、电影、电视、报纸从人的童年时就强加给人们,它们控制着人们的头脑,似乎这是人们自己思考或观察的结果”。

  今天,我国高校本科影视教育对象的成长环境和学习背景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在读图时代继而影像时代出生、成长的“80后”、“90后”的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渠道接触了特别丰富多彩的信息量,但他们对信息的深入程度还不够,虽然对于很多事情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判断,但是常常不一定准确。他们天生热衷于影像创作,并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掌控机器设备的能力,但他们拍摄的层出不穷的作品,却总是缺少点人文精神、文化底蕴、触动人心的东西!!

  说来也难怪他们,因为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通过网络、电视、影院等各种传播媒介耳闻目睹了太多负面的东西,它们时时刻刻在熏陶着、浸染着、影响着他们正在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今天的电影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为电影产业培养人才。事实上,电影院校承担着为各种视听媒介生产培养人才的任务。

  其实,今天学电影已经不仅是为圆电影梦,而是为在新媒体时代多种形态的视听文化下生存奠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由此可见,中国高校本科影视教育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通过高校本科影视教育把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入一条正确的轨道,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影视教育的影像正能量,把“80后”、“90后”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创造力、想象力、审美力、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新一代大学生,不断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真正的大国崛起,必然是一个文化大国的崛起,一个国家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潜力,才有崛起的资格和条件。中国电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影视教育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本科电影教育又是中国高校影视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的日益壮大,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文化繁荣,在新一轮的文化繁荣中,电影必须走到时代的前列。

  作为和新媒体紧密联系的高校本科影视教育,亟需重新思考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与新媒体时代相适应的高校影视教育。而作为地方高校的本科影视教育,在原本落后基础的压力下,又同时面临着如何应对新媒体语境下的压力和挑战,所以肩上的重担可想而知。在新世纪新媒体发展的历史拐点,中国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何去何从已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其实,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的目的和出路只有一个,即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人文素养和原创能力的“通才”,使走出校门的学生能力在握,始终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通往培养大学生“通才”的理想彼岸时,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虽然相对于“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的幸运儿们在人力物力和教学基础上都非常薄弱,但却完全不必因此妄自菲薄。

  我们要看到我国本科影视教育“第三世界”的在校大学生数倍于“第一世界”、“第二世界”,是我国完整的高校影视教育绝对不可忽视和轻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一定要重拾信心,去努力胜任作为高校本科影视教育助推器、生力军的重要角色,充分满足地方高校大学生渴求学习影视的需求,在遵循影视传播特性和影视艺术规律的前提下,组建本科影视专业,提升本科影视教育地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本科影视教学体系。与此同时,引进教学人才,培养教学梯队,全面加速地方高校本科影视教育的改革进度,为我国早日成为世界影视强国和文化强国造就高素质的影视人才,引导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早日成为新世纪具有影视素养的“通才”。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