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 应用型本科的内涵及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为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型本科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近代新型高教类型,应用型本科不同于普通的本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亦存在明显区别。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在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与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应用型本科所培养的人才理论基础则更为厚实、知识面更广、学科知识更前沿,其创新意识和能力也更为突出。因而,应用型本科所要培养的人才是介于传统学科型人才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中间型人才”,它既具备一定的普通本科人才的学科教育特征,又兼有应用人才的职业教育特性。
1.2 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加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自身特性,无疑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素质训练及专业的教学体系构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而在新的高教形势及经济转型要求下,为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国贸专业人才,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中,就必须在现有的教学方式和范围内寻求突破,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着力构建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理论与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以学生能力为本位,强化突出理论学习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现状
为了适应有关形势的变化,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已然开展,并已经取得不少可喜的转变。传统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教育教学模式正逐步被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应用型教育教学模式所取代。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若干因素的制约,当前,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方面仍然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与完善。
2.1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随着我国高教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在质量与结构方面已经有所优化,教师总体的学历结构、科研能力也在迅速改善或提升。但相对而言,当前所谓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仍然偏低,能够胜任实践教学的教师仍显不足。国际贸易的实践性、涉外性等特点要求本专业的教师应掌握坚实的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兼备丰富的外贸业务经验,一定程度水平的外语能力,以及良好的知识传授能力。然而,目前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许多专业老师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的,理论功底没得说,但从事国际贸易的具体实践能力则较为薄弱。外贸工作实践经历的缺乏,严重影响且降低了教师对国际贸易专业有关实践课程的讲授成效。
2.2 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方面
受办学规模和建校时间的限制,在发展初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大多是在借鉴其他本科院校的基础上形成的,或照抄照搬或大同小异,仍不具备自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经过不断的实践与优化,近年来,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
外贸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性课程学时比例不断提高,基于外贸业务流程或就业岗位方向的能体现专业特色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设置不断地推陈出新。然而,国际贸易活动具有综合性且复杂多变等特点,这就要求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应具备较为宽泛的理论知识体系。对相应课程的课程性质、学时配比、前后衔接等细节问题还应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通盘考虑。
此外,应用型本科目前仍欠缺适合于自己的特色教材。因为人才培养的目的不同,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往往层次过高,理论偏深,这不仅给学生带来压力,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因而国际贸易政策、法律条例、贸易惯例可能经常性地变更或重新修订。但由于国际贸易教材更新的时滞性,部分教材内容往往滞后于实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3 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方面
2.3.1 专业课程理论教学有失偏颇
受我国持续多年的“出口导向”、“奖出限入”等贸易政策取向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教学中,不管是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抑或是其它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大都侧重于出口方面,而进口方面的有关知识则通常被相对简单地带过。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或单证等外贸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多数偏重于合同签订后至合同金额结算前的业务环节或相关程序,而相对忽视合同签订之前的市场调研、客户或产品项目开发、商务谈判以及合同履行后的核销、退税等业务环节。
2.3.2 专业实训教学效果不尽理想
国际贸易专业实训主要包括外贸实务操作,单证制作,进出口报关等部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讲解、轻操作的现象。在讲授实践课程时,教师的知识储备无法满足教学任务要求,对实训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一些实际业务问题,可能无法作出准确的解释。在实训模拟软件方面上,由于购买的模拟软件通常无法及时更新,案例较为陈旧,与实际多少有些脱离。
2.4 校外实践方面
以通常教学安排来说,应用型本科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践环节通常的形式为:大二阶段为期2周左右的学科认识实习、大三阶段为期4周的专业实习及大四阶段为期8周的毕业实习。仅从编排看,三阶段的校外实践环节符合了学生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梯次要求。然而,从实践环节的具体操作与开展情况看,其效果则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是实习时间短(最长不过8周)。由于外贸业务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实习单位不轻易收取也不太欢迎短期实习生。也因此,在规定的实习时间里,较多学生往往很难找到实习单位,实践过程学生累、苦、烦。即使学生获得了实习机会,在实习中,大部分也只能是走马观花,未能深入涉及实习单位的核心业务,实习效果欠佳。二是实习形式问题。
当前,受限于实习基地的缺乏,多数院校采用分散实习形式。这就使得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很难对这种分散式的学生实习实施有效监控,指导老师也较难对个体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的缺失,导致实习中不乏有存在弄虚作假者或偷工减料者,凡此种种,都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校外实践的效果。
3 深化完善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
鉴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性,应按照“应用型”的要求并结合国际贸易专业自身特点,着力打造在实践经验、应用能力、岗位技能方面具有优势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在师资引进门槛方面有所改变。转变引进师资时的“唯文凭论”和“唯学位论”的死板理念,实行弹性人才引进政策。其次,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进修或深造。鼓励要求老师积极参加本学科领域的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积极邀请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交流或讲座,让教师能够了解国际贸易领域前沿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国际贸易相关动态和信息,不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3.2 深入推进课程结构的优化并加强自身教材建设
如前所述,应用型本科国贸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上已有了较大的调整,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在原有课程体系设置调整基础上,可考虑邀请学科领域的教育专家、外贸企业及物流公司、报关行、海关商检部门等外贸业务环节各相关单位的专家,并结合学生就业、实习实践反馈的有关信息同,对课程结构及其体系进行深入专业论证,不断予以调整优化。
在教材建设方面,一方面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高职高专的教材建设的经验。其教材建设的经验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材建设而言,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应用型本科教育具备一定的普通本科的教育特征,但又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通常而言,传统普通本科的教材具有理论知识丰富、学科性强、逻辑结构严谨等特点。此外,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特点,亦可适当借鉴参考、吸收专业类有关从业资格考试的教材,与传统普通本科教材相比,此类教材实践性、先进性明显,且分析更为细腻,更贴近读者,更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3.3 不断优化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
在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方面,应该完善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运用模拟实验教学软件,开展专业模拟实验教学,营造全真的国际贸易实务氛围,教师还可以适当借用企业原始清单发票、信用证、海运提单等国贸有关单证,以增加教学的真实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所学东西富有实用价值,进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4 着力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要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应用能力突出,必须着力加强校外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注重做好现有的实习基地的维护和新实习基地的开发,组织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参观学习和毕业实习,适时邀请企业外贸岗位能手现场讲授自身成长经历,或进行讲座或与校内教师定期举办座谈会。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也为学生后续就业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亦可争取教师到实习基地进行锻炼,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常春水,孙忠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9).
[2] 刘华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3] 胡心宇.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北方经贸,2011,(9).
[4] 方杰.应用型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
[5] 李辉.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6] 张瑶.应用型本科的财务会计教学改革[J].时代经贸,2013,(9).52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庞大体系的重要分支,以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与失业、通胀、经济增长等问题。这门课程是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国民收入、失业、物价水平的测算指标以及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
一、实施讨论式教学的意义《西藏经济学》作为我院农林经济管理和农村区域发展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已经有2年的教学经历了。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时常想着尝试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是指教师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就教学中的某问...
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是以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研究各国经济活动之间关系,探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一门课程,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国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学习本门课程通过了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作用对中...
在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理论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货币金融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强和数理性强。这两大特点使得很多本科生觉得学习这些课程非常吃力,不同课程由不同教师讲授使得课程内容方面...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地位、困境与定位(一)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以回归分析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是经济学类各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成为分析经济问题的标准范式。2000年第1期至2004...
引言作为定量研究经济金融问题的重要工具,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宏观、微观经济金融问题的研究,这也确立了其在经济科学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类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已在全国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中广泛开设...
1互动教学活动的必要性与急迫性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古今成大事业、成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随后他撷取了三句古诗词来描述这三种境界,论述极为形象而精辟.那么,对于从事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活动而言,是否也应该有类似的境界划分呢?我个人认...
一、实验教学的必要性数量经济学课程是将数学方法、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工具应用到解决实际生活的各类经济问题和和管理问题,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最佳途径,主要包括运筹学、多元统计分析、预测和决策、技术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课程.数量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学...
一、经贸类本科生科研训练开展的必要性本科生科研训练作为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逐渐引起各大高校的重视。目前,国内大学教学改革的思路由重视考试成绩转变为重视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本科生较早参与科研训练活动。与理工类本科生相比,经贸类...
一、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普遍注重理论研究能力的提升,培养的学生更适合进行理论深造,但对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经济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却重视不足。而事实上,普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毕业生进行理论深造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