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转型下民族院校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05-08 共4665字
论文摘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结构剧烈变化,信息革命方兴未艾,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了新特点.在中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转型的背景下,民族院校面临着生源结构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等方面的挑战.只有积极主动迎接挑战,民族院校才能抓住发展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争取更好的发展前景.

  一、新形势下民族院校面临的挑战

  (一)生源结构变化的挑战
  中国自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录取率长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例如 1977 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 570(万人),录取人数 27(万人),录取率 4.8(%);但自 1999 年扩招以后,录取率节节攀升,中国高等教育因此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尤其是在 2008 年参加高考人数达到 1050 万这一峰值后参加高考人数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2009 年为 1020 万人,2010年为 957 万人,2011 年为 933 万人,2012 年为 915万人,2013 年为 912 万人.这种局面除了出生率下降导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以外,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据相关统计,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放弃国内中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正以年均 20%的速度增加.
  中国高校包括民族院校面临着以下四方面的生源结构变化:
  一是高考报名人数持续走低,部分报名考生弃考或考取后放弃入学;二是高校对优秀生源争夺将更加激烈,一些高校将承受生源质量下降的压力;三是生源结构将更趋于多元;四是国外和港澳高校将会积极参与内地生源的"抢夺".中国现有的民族院校除了中央民族大学属于"985 院校"以外,其他民族院校均属于一般本科院校.生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将对民族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
  当然,也有一种声音认为,面对生源结构的变化,对高校而言,"危"与"机"并存,一些办学能力差的学校将因失去生源而被淘汰,而口碑好、学生就业率高的学校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在生源危机面前,高校想要生存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学生就业能力.当生源危机兵临城下的时候,过去大而全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高校应当尽快加强内涵建设,培养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从大众化发展转向特色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与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化竞争.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的挑战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业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这对于每个大学未来的发展将是难以绕过去的话题.早在十多年前有识之士就已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因此,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不是愿不愿意的事,也不是可以等上一百年的事,而是必须如此,并且立即行动.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不入时,不入门,不入流,不入道".
  近年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包括: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加快;大学国际组织成为大学国际化的重要合作形式;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校园"为高等教育跨越边界带来了新的机遇等等.概括起来讲,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要有国际化的教育观念,如强调创新、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二是要有国际化的培养目标,解决好"专才"与"通才"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国际化的课程;四是要有人员的国际交流(包括学生和教师的国际交流);五是要有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六是要有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机制.
  在高等教育迈向国际化的同时,我们看到进入21 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革新也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向.全球化推进与信息化浪潮几乎是同步发生的事实.高校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为高校之间甚至是国家和地区之间优质的教学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机遇.而与数字化学习相伴的远程教育的兴起,有利于大学在海外拓展教育市场,提升影响力.例如,到 2011 年的11 月,MIT(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发布了 2080 门课程,而且仍在以每年更新 200 门课程的速度良性发展.最近几年,开放课件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种风潮.我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的评选无疑是受到这股风潮影响的结果.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信息技术革命将会极大地冲击现有的大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例如在 2008 才诞生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亦译为"慕课"),只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发展势头凶猛.2012 年便被人们称作"MOOC 元年".美国高等教育界包括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在内的名校,几乎同时掀起了一股 MOOC 风潮,涌现了 Coursera、Udacity 和 edX 三大课程提供商,它们享有"国际在线教育三驾马车"之誉.斯坦福大学校长则将 MOOC 的发展比喻为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成千上万的学生蜂拥而来,聚集在 MOOC 平台上.该校宣布对全球免费开放的三门计算机课程,注册人数均达 10 万之众.这种新教学模式的理念是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将优质教育送到世界各个角落,它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发展十年的结果.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模式构成极大的挑战.这对于中国的民族院校而言,来自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的冲击尤其深远,因为中国民族院校在国际化、信息化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还有许多课要补,有很长路要走.

  (三)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挑战
  21 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是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从同质社会向异质社会转型、从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伦理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这种转型的实质是社会结构转型,即一个结构分化与整合的过程.这种转型也将会给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带来挑战.
  首先,高校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程度是高校保持活力的重要动力源泉.大学职能是什么?国际高等教育界公认大学具有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科学研究是从德国人洪堡正式提出的;服务社会是于 1904 年从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正式开始的.可以看出,大学的职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发展中国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大学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结合程度更为紧密.诚如张楚廷先生指出的那样:"最初的大学不是作为经济活动而出现的,也不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或助经济以一臂之力而出现的,可是,到今天,整个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密切程度已大大超过了古人的想象,大学与经济的关系的发展也超出了九百多年前创立大学的先驱们的想象."事实上,不仅大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紧密,与社会发展高度结合.
  其次,社会经济的转型为高校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影响着高校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的转化.主要表现在由社会经济转型而引起的高校一些结构性问题.如专业结构、办学层次、人才培养定位等等.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定内容或任务之一就是经济体制转轨, 即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七十年代初,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在马丁特罗看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符合量变促成质变的变化规律.
  根据他的理论,当高等教育入学率超过 15%时,将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高等教育的体制、功能、管理和性质等将出现很大变化.因此,办学的外围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根据高等教育与社会同步适应的规律,中国高校就应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转型,否则就没有出路.中国的民族院校亦是如此.
  第三,中国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也为民族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社会整体处于转型的背景下,民族地区也未能"独善其身".由于历史传统、地理条件、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有学者早在十余年前就分析了民族地区的社会转型表现为不同于汉族地区的特点和趋向:一是差别发展中的转折点趋近趋向,就是说由于民族地区的基数差距过大而不可能立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距离,需要一个准备时期.二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向,虽然民族地区城镇化的规模和速度慢于全国水平,但也是一股明显的趋向.三是连片滚动趋向,就是指一些民族地区和城市.以发挥各地优势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扬长避短、异质互补为特点而建立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区域经济联合组织和协作区.四是单质突破趋向,就是指民族地区利用自已的地理区位优势,实行沿边开放战略. 从而带动整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事实证明,中国民族地区正在经历着上述趋向和社会转型.民族院校能为这样的转型贡献什么?这是摆在每一个民族高等教育者面前的问题和挑战.

  二、新形势下民族院校的发展机遇

  虽然在新形势下,民族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有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从国家宏观政策上看,对民族高校的帮助、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党的十八大从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总体要求、根本任务、根本方式、发展动力、工作重点等七个方面对教育工作作了重大部署,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在根本方式中提出要合理配置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中国十五所民族院校基本分布于民族地区,显然可以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享受到向民族地区倾斜的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设专章对民族教育进行了专门论述,也明确指出"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对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公共教育资源要向民族地区倾斜.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教育支持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把"支持民族院校加强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和"支持民族院校建设"写进了"发展民族教育"工程内容.综观民族院校的发展历史,无论是延安民族学院还是新时期的民族院校,其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中央相继召开了五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和五次全国民族学院院长会议,极大地推动了民族教育和民族院校的发展.

  (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紧迫需求
  进入新时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新需求和要求,尤其是对具有一技之长高技能人才需求十分旺盛.尤其是随着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入,西部省区对人才的需求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预测,到2020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到 17%左右,人才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提高到 85%左右;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 38.6 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提高到 20%左右.人才贡献率提高到 26%左右;而且宁夏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攀升,预计到 2020 年,宁夏初级以下职的人才所占总人才数比例继续下降至45%, 中级职及高级职称人才所占总人才数比例不断上升,分别升至 40.1%和 14.9%.民族院校是向民族地区输送人才的摇篮,旺盛的人才需求无疑是民族院校今后发展的重要机遇和动力.

  (三)中国高等教育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
  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为民族院校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990 年 仅 为 3.7% ,1998 年 为 9.8% ,2002 年 为15%,至 2007 年达到 23%,学生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位.自 1999 年扩招开始,8 年彻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格局,中国进入了世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种格局将决定着未来民族院校的发展走向.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较,大众化高等教育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高校与社会边界界限逐渐模糊;二是市场对于高校的办学导向与定位将更加凸显.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是民族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底色".目前,我国 155 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占国家总土地面积的 64%.可以想见,这其中蕴涵多少人才需求和发展机遇,而能否抓住机遇的关键则是民族院校是否能够找到二者之间的通道和桥梁.

  参考文献:
  [1]傅志田.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上海教育,2001,(9).
  [2]张楚廷.高等教育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0.
  [3]刘敏.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特征与转型,社会学研究,1994,(1).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