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民办高校的发展阻力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4-07-05 共5226字
论文摘要

  古代春秋以前的学校都是公办学校。春秋时慢慢地就有了一些民办学校,最有代表性的是两个著名办学人物一个是孔子,一个是少正卯,两人都是鲁国人。两人之间的生源竞争很激烈,孔子的学校出现了“三盈三虚”。学生好多次到少正卯的学校去听课,孔子的学校几乎没有学生了。《荀子·宥坐》里记载“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一事。子贡还专门为这事问孔子:“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 ”孔子给出了五条理由,结论是“不可不诛也!”可见当时的民办学校的发展已经非常繁荣。儒家的孔子、孟轲、荀况;墨家的墨翟;法家的韩非子;道家的老子、庄子等等都有自己的民办学校,对诸子百家的发展,推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胜景出现功不可没。其中尤以孔子的民办学校为最盛,学子三千。魏晋南北朝的民办学校特点是出现了由宗族与家庭主办后逐渐兴盛,隋唐教育开始出现如算学、医学、律学等官学(公办)体系的专科学校,“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活字印刷就在这时产生的。宋时的科举制度使官学的学习内容从以“教化”为目的向为专制服务的“治术”教育蜕变,科举考什么,学校就学什么,教育内容空洞。因此为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一些有识之士就纷纷开办“书院”这种新的民办教育形式,岳麓书院就是那时创办的,其对国家及后世的影响深远,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就曾在那读书讲学,毛泽东本人也策划过对岳麓书院的建设。相对来说,专科学校的发展缓慢,民营化更是困难重重。明清时期的官学教育是为八股文取士的科举服务,对书院有过投资,也有过关停并转烧,民办教育举步维艰。但主流还是启蒙私学,高级私学受政治气候影响,时兴时衰,工学在国家没有政治地位,属能工巧匠一类,衰落至极。

  “闭关锁国”政策逐渐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工科专业教育的距离,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历史积贫积弱,国家教育体系频临崩溃,出于对工业革命的朴素认识,国家提倡新式学堂,没有对官办民办设限,高等民办教育的发展则主要来自为改变国家命运而上下求索的仁人志士的努力,如禁烟运动的林则徐、经世致用思想家魏源、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维新志士康有为、启蒙思想家严复、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教育内容工学性明显,如算学和自然科学,传统的经学道学教育走向末路。民国时期的教育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同时,沿袭了晚清的探索,民办高教得到了与官办同样的国民待遇,虽然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但工学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农学、商学、军事学教育都有巨大进步。比较有名的民办院校如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和黄埔军校等。新中国建立前私立大学占有了半壁江山,比例约为 44%。新中国成立以后,高等教育按照当时形势的需要进行了全面改造。从 1952 年开始,将这些大学全部改为公立大学,到 1953 年,高等学校全部由国家举办。从此,私立教育作为体系不复存在。

  纵观历史,民办教育发展了,国家就清明进步,社会包容力强,民办教育受限制、打压,国家就封建、积弱、落后。民办教育发展艰难,这与过去皇权思想只关心自身的特权有关。而工科专业教育难成气候,则与过去鄙视能工巧匠的“道本器末”传统思想有关。

  改革开放后,在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强大需求下,民办教育作为“补充”部分艰难地发展起来。目前,有民办高校约 1500 所,在校生 500 多万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正日益变得越来越重要。社会对民办教育的研究和关注也在增加,主要集中在营利性与公益性、办学资质、办学层次、融资渠道、师资队伍、学生就业、民办高校投资风险规避上等,在专业性质、专业定位上很少触及,缺乏对其系统的研究,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问题似乎被整体忽略了。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力保国家在新一轮科技发展的竞争中不再落后,必须毫不动摇地进行民办高校的工科专业现代化建设,规范好民办工科专业,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如何办好民办高等教育特别是工学教育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崭新的课题。

  办好民办工科专业首先要防止“道本器末”传统思想死灰复燃。其次要防止出现办工学教育资金投入难以保证而亏本或教学质量差的现象,这个问题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其他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制约民办工学教育的主要问题。现在的工科教育与过去明显不同,投入越来越大。研究空气动力学,那就得有风洞,研究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物理,就离不开高能回旋加速器。科学领域里最前端的研究往往需要庞大的实验装备,这一类的研究设备自然要很多钱,如果完全不做这些庞大设备的研究,那也就等于完全放弃今天科学领域里最前端的领域。工学的发展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匠人模式,而是大科学、大联合、大装置的时代,工科教学科研这些特殊性日益显现,越是这个时候越容易出现不利于工学尤其是民办工学教育发展的极端思想。

  没大钱办不了工科院校的观念渐渐抬头。工科专业教学的正常运转,必须大投入大手笔才能办好,设备要最好的,最新最贵的,种类要最全的、最先进的,场地也要最大的。“有些地方生均经费只有 2000 块钱左右,怎么能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呢?”“没有科研,没有创新,就没有提高。教师水平不能提高,教学条件不能改进,就没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工科专业民间办不了的趋势,面对这个问题,钱学森做出了这样的回答:“可以不可以作些不要大装置的研究呢?自然可以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样化,工科教育不可能也不必要动辄就花几千万甚至是几亿去购买高精尖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这对单纯依靠学费积累来改善办学条件的民办高校做这样的要求是不现实的。

  坚持没大钱办不了工学的人们忽略了办学的最大也是最关键因素:人。目前形成这种认识风气的一个重要直接原因是环境设备简陋院校难以聚敛高素质的团队。缺乏人才的地方不用说教学质量,连正常运行都成问题。这种局面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国家对教师的考核体系是主要影响因素,它一味的强调科学研究,忽略了投入设备实验室的共享以及科研资源分配的公平。建国以后,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对教学的冲击越来越大,把高新科技和传统教学对立起来,偏离工科专业的发展基本规律,完全忽略工科专业的发展进程中的实际,漠视简陋的设备也可以进行工科教学的事实。流体力学做一个雷诺数实验,机械制图几个简单的模型,也能培养出素质非常高的学生,现在的院士大部分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 “985 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00 年以前机械类实验室只有原理零件、公差测量、机制、机电、机设实验室,他们培养出的学生在全国都叫得响。现在要建成同等规模的实验室总投资也不过几百万元,民办院校为什么就培养不出当年的优质学生呢?现在的问题出在哪呢?是不是没有大设备的原因呢?问题其实很明显。一是学生不是当年的学生,教师不是当年的教师,而不是高昂的设备。

  现在的工学教学尖端设备包含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多学科的装备,研发的费用居高不下,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几千万,有的甚至突破亿元大关。这样的设备是前沿研究的工具,就某一个基础学科教学来说,对如此昂贵设备的渴求并不迫切。就算强行培养大量的前沿人才,社会也不会及时提供等量的就业机会,徒然增加就业难度、人才浪费而已。社会不可能需要单一人才,也不会要求培养单一人才,正如 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 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中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

  但是这往往使人们走入另一个极端,无视民办工科院校发展需要大投入的趋势,毫无根据地认为没有什么办不好的专业。从而甘心于高等教育的低端市场份额,满足于原地踏步、不发展、不提高了。在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脱离社会需求去办工学是注定要被淘汰。单纯的基础教育很难生存,民办院校要主动加强自身建设,压缩低端教育阶段的时间跨度,快步赶上时代的步伐。为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由粗放式经济向集约式经济转变,紧跟并引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高经济效益和全球竞争力,民办院校是大有可为的,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站稳脚跟,消除民办院校发展中自身的障碍。

  现阶段的民办教育体系中,形式多种多样,但不论是“独立学院”的模式、与资本市场合作的模式、公立大学改制运作的模式,其核心都是“以学养学”的滚动发展模式,也就是通俗的说法:市场经济模式。这个模式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得到认可。这个模式的首要任务是生存问题,生存问题的核心就是要扩大招生规模,跨过在校生 6000 人的保本线,而后才谈良性发展。在中国,几个有点名气的民办高校都曾经历过超常规发展的阶段,如江西蓝天学院在校生 45000 人,西安翻译学院在校生规模近 4 万人。公办院校也是在加大招生规模,合肥工业大学在校生已突破 36000 万人(不含专科),安徽大学也有 26000 人。民办院校要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扩大招生,力争招生指标一年上一个台阶,学校自己也要在提高报到率上多做工作,努力扩大在校生规模。规模加大了,并不意味着质量必然下降,相反规模问题解决了,才有资金引入灵魂人物,才谈得上解决质量问题、素质教育问题、管理水平问题、持续发展问题,而后增强行业自律、完善社会服务、加强沟通建议,促进民办教育上台阶。

  民办工科专业的发展仅仅靠自己是不够的。

  首先,政府支持。明清时期的书院就曾获中央政府大量的财政支持。美国民办大学的办学经费来源中,学费约占 30%,国家投入占 30%,通过各类途径募集资金占 40%。公众媒体要全面支持,正面宣传鼓励,把民办院校的作用地位说清讲透,不妖魔化民办院校。

  其次,各方面要共同关心。发展改革委、财政、民政、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需要通力合作,共同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成功的案例如 2005 年 5 月 2 日顺德区政府出台并下发了《关于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意见》,规定民校教龄按公教执行,政府不收民校管理费。2011年 12 月 5 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规定,经同意到民办高校工作的公办高校干部和教师,其原有公办身份和档案关系不变,退休时仍执行公办高校教职工待遇。2012 年 2 月 27 日,温州市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培训会公布了 2012 年实施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实施民办教师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社保和福利、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支教身份不变。因此,游说政府改制一定比例的公办高校(近期 10%的公办高校)为民办高校,用这部分公办高校改制的经费对部分优质民办高校实行部分资助,同时给予民办高校灵活的政策,如批租土地、发放低息贷款、对投资兴办学校减免税收等。除此之外,还请求立法对捐赠企业实行减免税的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对高校的投入,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消除现行的有关文件和政策中把民办学校归为民营企业类,并按民营企业上缴所得税、管理费。

  最后,公办院校支持。同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效用,不能浪费教育资源,如合肥工业大学专任教师 1825 人,有的教师常年课时不到 20 个,浪费惊人,建议拿出 3%-5%的教师支持民办院校,向民办院校开放实验室,指导民办院校教学,培养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实现教育的均衡化。鼓励公办教师到民办院校工作,一方面帮助民办大学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一方面让公办教师感受民办院校教师朴实的工作作风和真实的社会需求,促进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总之,发展民办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工科教育首先要正确认识工科的作用,给予相应的政治地位,防止工学附佣地位思潮的回流。其次促进政治度量提高,包容民办教育,促进其发展。最后我们要反对那些把实践与理论对立起来的倾向,单纯强调实践教学,排斥理论教学,把本科教育等同于中职高职教育,大量搞操作培训式的教育,并大谈民办教育存在的基础投资问题,然后限制民办教育;或只说理论教学,不谈实践的教学思想,把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等同于纯理论教育,只谈学不谈工,脱离工学发展的规律。结果削弱工学发展的后劲,违背工学发展的初衷,使工学发展脱离了自己的土壤,成为空中楼阁,使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失去竞争力。相信通过国家、社会、思想和制度变革等多方面的努力,民办工科专业必将迎来繁荣时代,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 菲利普·肖特.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3] 郭石明.民办高等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J] .浙江社会科学,2004(3):129-134.
  [4] 青年共产主义者编辑部.民主与自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7(10):140-146.
  [5] 工大简介.
  [6] 安徽大学简介.
  [7]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 朱尤忠.美中私立大学比较研究[J].学术探索,2001(5):186-188.
  [9] 沈剑光.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政策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08(15):90-95.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