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内容的特点及教学建议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发布于:2014-07-30 共2535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不仅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依据自身教学中的体会,对该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该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思路。

  二、《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特点

  ( 一) 广泛性和基础性。导游基础知识的内容像一部百科全书,亦像一个万花筒,内容广泛,知识点多,包罗万象,涵盖了历史学、旅游学、地理学、宗教学、建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包含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建筑、园林、物产、饮食、诗歌、客源国概况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但是就课程内容来说,该课程强调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深度没有过高的要求。譬如在学习中国的四大宗教之一佛教这节课时,内容主要包括佛教的起源、发展简史、教义、信奉经典、崇拜的对象、佛教寺庙的布局、主要称谓、着名佛教名胜景区等内容,上述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可以用一部书来解读,但是在讲授时,针对这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同学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譬如佛教的教义、信奉经典分别是什么? 而不必去深究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 二) 时间性和空间性。《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内容包括丰富的历史学和地理学方面的知识。历史学科注重时间序列,地理学科注重空间差异性。课程中诸如中国历史、中国旅游地理、港澳台及主要客源国概况等内容具有明显的时空性特点。一些知识点实际上就是一门学科的发展简史,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园林、对联与古诗词等发展简史时,实际上就是要了解和掌握中国的建筑、园林、对联与古诗词从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一些内容则还充分体现了空间性的特点,除了中国旅游地理这一章节外,其他的知识点诸如民族、方物特产、地方风味流派及宗教的传播和分布等也包含有地理空间差异性的特点。中国领土广袤,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景观。譬如园林的形制在不同地区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北方皇家园林气势磅礴,恢宏壮丽; 南方私家园林玲珑别致,意境深远。耳熟能详的“八大风味流派”,充分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区域差异。不同地区的风味特产,宗教的空间传播,主要教派的分布,不同民族分布的差异,民族风俗习惯的空间差异和相似性等知识点都是时空差异性的体现。

  ( 三) 技术性和文化性。有些知识点和内容带有很强的技术性。如中国建筑的发展简史,中国古代建筑物主要构件的形态及名称等知识点都带有很强的专业性,需用较为专业的知识来解读; 园林的构成要素及主要构景手段,也需要深入学习领会和理解; 讲解宗教知识时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有关宗教学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 讲解中国名山、江河、湖泊这一内容时,又需要了解地质地貌学等方面的知识。

  一些内容又带有很强的文化特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在学习建筑和园林这一内容时,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园林与中国隐士文化、古代哲学及宗教之间的关系,中国园林的意境是什么? 何为天人合一? 在学习饮食和风味特产等内容时,则需要了解地方风味代表名菜背后的传说和典故,熟知各种名茶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等。

  三、几点建议

  依据上述课程内容的特点,怎样做好这门课程的讲授和学习? 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 一) 作为授课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准备一桶水甚至一缸水,广泛涉猎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书籍,既要懂得历史、地理、宗教、文学方面的知识,又要了解建筑园林、民族民俗、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学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老师应多参观和考察一些景区和景点,有条件的老师可以到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去挂职或参与旅游企业的管理,积累实践经验,增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使用,结合丰富的案例,增强授课内容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本以外的书籍,扩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身的知识面。

  ( 二) 以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为着眼点,培养发散思维,促使他们建立自身的时空观念和区域地理观念。不仅要求同学们掌握每个知识点的时间发展序列,更要善于总结某个区域范围内着名景点、代表名山、饮食特产及其名人等内容,做到更深层的理解这一地区产生这些文化现象的原因,实际上就是让同学们形成一种地理空间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效果。譬如在学习河南旅游基础知识时,首先要了解河南的历史及地理概况,熟知河南的着名景点,接着从知名景点着手,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最终扩展延伸至每个地区,每个知识点。以嵩山为例,嵩山从种类上属于什么类型的名山,和宗教的关系,山中少林寺属于哪个佛教宗派的名刹,当地有什么特产等等。在讲解佛教流派内容时,要注意和民族章节的内容结合起来,对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各民族信仰的宗教流派的不同,要能够明确分辨。

  ( 三) 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锻炼,增强知识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导游词,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导游讲解过程中,同时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原理分析解决问题。能够选择当地代表性的景点进行课程讲解,譬如在讲解中国旅游地理这一章节时,让同学们以尧山风景区为例,把尧山名称的由来、尧山的地质构造、有关尧山的名人典故、地方特产、当地的主要民俗等内容一一查阅,撰写导游词并进行讲解。具备虚拟教学实验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进行解说,体味现场解说的感觉,而且参与实践的对象不应局限于学生,还应包括专业教师。

  ( 四)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所学知识的关联性。能够把该课程同导游业务、中国旅游地理、河南旅游基础、中国主要客源国概况及茶文化等相关课程内容的联系起来,把相关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呢,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增强自身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 导游基础知识[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2]邱海蓉. 提高《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S1) : 254 -255.
  [3]汪清蓉. 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旅游学刊,2006( S1) :89 - 92.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