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文学图像化倾向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25 共6910字
论文摘要

  1980 年代,丹尼尔·贝尔指出: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印刷文化是以文字为主要构成元素的文化形态,视觉文化则是以符号、图片、影像为主要构成元素的文化形态,但是,“视觉文化并不取决于图像本身,而取决对图像或是视觉存在的现代偏好。”

  也就是说,印刷文化与视觉文化之所以不同,一方面是因为二者的构成元素不同,更重要的是因为接受者的兴趣和爱好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前的人喜欢阅读文字,现在的人喜欢观看图像。

  大众对图像的热爱,使文学的图像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首先,给传统文学作品配图成为一种新的出版和营销策略,冯骥才 1986 年的小说《三寸金莲》,于 2004 年由作家出版社推出图文版,书中配有近千幅珍贵的实物图片: 金莲鞋、裹脚布、绑带、罗裙等,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购买欲望和阅读兴趣。其次,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新文学形式广为流行,几米、奈良美智等的绘本风靡一时。再次,文学与影视成功联姻,大量的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众多作家被影视机构“收编”,成为“影视专业户”。比如,近几年非常流行的影视作品《色·戒》、《白鹿原》、《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搜索》、《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失恋 33天》、《小时代》、《甄嬛传》、《步步惊心》、《裸婚时代》、《蜗居》、《我的经济适用男》、《最美的时光》等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传统作家刘震云、王海鸰、海岩,网络作家桐华、人海中、匪我思存、明晓溪等都成了影视界的御用作家。最后,火星文( 符号性语言) 在网络小说、QQ 签名、BBS 论坛、微博、微信中大量出现,比如,用符号@。“@ ”表示目瞪口呆,“orz”表示佩服得五体投地,“≥_≤”表示痛苦万分,“T_T”表示泪流满面,而且,随着火星文使用人数的增多和使用频率的上升,还出现了“火星文转换器”和“火星文翻译器”以方便交流。

  文学的图像化倾向说明文学的生存环境、文学本身、文学接受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文学理论教学一时难以适应,存在很多问题: 教材内容陈旧、观念滞后,理论性过强、实践性偏弱; 学生爱好“读图”,讨厌“读文字”,长于视像思维而弱于诗意体验;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封闭、教学手段单一。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文学理论课程的身份非常尴尬: 学生抗拒,教师排斥。但是,文学理论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文学理论课程教师应该正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解决对策,促进文学理论教学改革,努力提升教学效果。

  一 教材存在的局限及改编路径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文学理论教材也不例外。中国大陆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与修订工作从1920 年代算起,已经有90 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从 2000 年开始,文学理论教材编写与修订工作异常活跃,教材内容、教材体例、教材出版机制等都呈现多元化样态,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从 2000 年到 2011 年间出版的文学理论教材就有79 部之多。教材的多元性和动态性体现了文学理论界学者们不断努力和探索的精神,展示了文学理论教材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是,就目前高校所使用的文学理论教材来看,还存在一些共同的局限。

  ( 一) 理论僵化,滞后于活跃的文学实践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都认为文学理论是对文学本质、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因此,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的过程都试图给文学找出共通的本质和共同的规律,从而一劳永逸地解释所有的文学现象,而这种思维方式“严重地束缚了文艺学研究的自我反思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使之无法随着文艺活动的具体时空语境的变化来更新自己。”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学的生存语境和文学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文学边界无限“扩容”,传统文学作品备受冷落,绘本、影视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博客文学等新文学形式风生水起,文字日益被图像挤占,文学从“天上”下凡到了“人间”,作家从“精英”回落到了“大众”。传统文学理论教材中“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有精神审美功利,无物质实用功利”、“文学是语言艺术”等观点无法对当下的文学现象做出解释,文学理论界业已认同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规范面对崭新的文学实践,已经不具有普适性。

  ( 二) 理论太抽象,所举实例太少,太陈旧

  现行的文学理论教材用了很多篇幅阐释相关的概念和范畴,有的教材注重译介西方的理论,语言艰深晦涩,学生理解难度大。大部分教材在阐释相关理论的时候,很少采用实例作为佐证,而是习惯用概念解释概念,用理论阐释理论。有的教材有例证,但是这些例证都是从传统经典作品中选取过来的,在不同版本的文学理论教材中重复出现,在其他文学类教材中也屡见不鲜。比如,一谈文学形象,必定有林黛玉、王熙凤; 讲文学典型,肯定会讲阿 Q、孔乙己; 讲小说环境,一般都提鲁镇、未庄; 讲现实主义,就提《诗经》、杜甫,讲浪漫主义,便提《离骚》、李白; 讲解文学意象,必定会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讲文学意境,肯定离不开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些例子固然经典,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却不是很感兴趣。孔乙己没有杜拉拉那样有号召力,阿 Q 没有王小贱那样让人印象深刻,鲁迅笔下的未庄没有艾米笔下的西村坪那样充满传奇色彩。而且,经典例证的反复沿用,早就让学生失去了新鲜感。他们觉得教材编写者除了从传统文学作品中去引经据典外,好像在影视文学、摄影文学、网络文学、手机文学、博客文学等新文学形式中就找不到合适的例证来支撑相关理论了,而这些新文学形式恰好是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新文学作品和新文学现象在文学理论教材中的“缺席”从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三) 教材学术化倾向严重

  很多教材编写者在编写教材之前,对教材的定位走进了误区,认为教材是给老师做参考的而不是给学生看的,因此,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一味地求深、求全,最终导致学生完全看不懂。笔者近两年任教文学理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王先霈、孙文宪主编的《文学理论导引》,为了摸清同学们对教材的使用情况,笔者对 2011 级汉语言文学 3 个班 142 名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 71. 33% 的学生认为看不懂教材,有 49. 52% 的学生要求更换教材,有 12. 7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因为除了应付考试根本不会去看教材。这些数据表明,文学理论教材学术化、著作化的倾向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刻板僵化的教材已经无法面对生机勃勃的文学实践,必须尽快进行改编和修订。针对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更新观念,大胆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增删。一些过时的文学观念和理论完全可以不写进教材或者一笔带过,比如“文学本质”、“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学审美的功利二重性”等问题可以不涉及,“诗歌、散文、小说、诗歌”等内容可以压缩,“影视文学、绘本、手机文学、网络文学、博客文学”等内容应该补充进教材,“文学消费现象”应该列入教材,而且要进一步厘清文学消费和文学欣赏、文学批评的关系。

  其次,文学理论要和文学实践、文学实例结合起来。电子媒介的发展使文学实践异常活跃,文学理论不可能和活跃的文学实践步调一致,但是,也不能对新的文学现象不屑一顾,而是要做出实时的回应,比如,在教材中用既定理论解释新生的文学现象,或者从新的角度探究文学发展的规律,预测未来文学发展的方向。另外,对理论的阐释要结合实例进行,实例的引征不能只局限于传统文学作品,而是要从当下反响很大或者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作品中选取例子,比如莫言、刘震云、毕飞宇、麦加、几米等的作品,网络作家桐华、匪我思存、流潋紫、慕容雪村、明晓溪等的优秀作品都可以选取例证阐释相关理论。

  再次,教材编写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教师操作的难易程度,尽量避免学术化倾向。对于教师而言,教材是重要的参考工具,因此,教材体例最好纲举目张,教材内容最好与时俱进,这样,教材才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参考起来更方便。对于学生而言,理论不能太过深邃、抽象,尤其要避免连篇累牍地引用西方文学理论的观点来解释中国的某些文学现象,语言表述应该力求通俗易懂。

  文学理论教材的重写、修订工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潜心钻研,编写出既能适应文学发展需求,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普适性教材。

  二 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疏离及解决对策

  大部分高校,文学理论课程都在大一或者大二开设,也就是说,文学理论课面对的对象是 90后。90 后的成长伴随着中国大陆信息化的进程,他们出生的年代,日本动漫在中国迅猛传播,他们是看着《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邋遢大王历险记》、《海贼王》等动漫作品长大的。尽管 1990 年代初出生的孩子现在已经 20 出头了,但是他们有深深的漫画情结,长大后对动漫作品还是情有独钟。而且,1990 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政治环境稳定,物质生活优越,尽管在年轮年龄上已经长大,但还未渡过“心理断奶期”,在兴趣爱好上难免有低龄化倾向。

  1990 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小说影视改编成为热潮,根据《妻妾成群》改编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动物凶猛》改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根据李碧华同名小说改编的《霸王别姬》,根据《伏羲伏羲》改编的《菊豆》,根据《万家诉讼》改编的《秋菊打官司》,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活着》等红极一时,苏童、王朔、刘恒、余华等作家一夜之间名满天下,小说从此攀上电影的橄榄枝而名声大噪。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文学作品,“文学迅速游移至后台,而中心舞台则为视觉文化的靓丽辉光所普照。”

  而且,1990 年代,家家户户都拥有电视机,90 后的学生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由于父母过度呵护也不能像 60 后、70 后一样走家串户地疯闹,他们小时候最常见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坐在电视机前长大的这代人长于视象思维而弱于文学思维,成为‘读图的一代’。”等 90 后开始识字并有一定的阅读能力的时候,互联网又在中国大陆迅速蔓延。网络的高速性使人类做任何事情都追求快速、高效,为了交流的便捷,人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候习惯使用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来代替语言文字,比如,用“= = ”代替“等等”,用“3Q”代表“thank you”,用“^_^”代表“微笑”,久而久之,符号就成了 90 后中约定俗成的“语言”,或者说,成为了另一种交流工具—火星文。

  90 后独特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离传统文学作品越来越远,笔者曾对 142 名 1990 年代初出生的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一个人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仅有 7. 42% 的同学读过其中的一部,有 65. 67%的人看过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59. 96% 的同学看了电视剧后不准备再看原著。也就是说,“从文化活动的主体上说,公众更倾向于读图的快感,从而冷落了文字阅读的爱好和乐趣。”“图像符号”已经深深嵌入 90 后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当中,面对这种情况,文学理论教学该如何突破接受瓶颈呢?

  ( 一) 学生应该转换思维模式,广泛接触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

  文学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优秀的文学作品出现,喜欢看影视作品、读绘本、浏览网络小说合情合理,既丰富了知识,又放松了心情。但是,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文学功底,除了应该关注新的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外,还应从传统文学中吸取营养。每个学生,在进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后应该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并在大学期间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

  ( 二) 大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不仅要会“观看”,而且要会“思考”

  图像和文字一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二者各有优长。图像直观、形象、生动,可以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传达更丰富的信息。而且,现代人工作节奏相当快,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完整的文字阅读,图像文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阅读。同学们在“读图”的过程中可以消遣、娱乐,但是,又不能停留在戏乐、逗乐的层面,因为“图像的接受不仅仅是肤浅的、直观的行为,也是和语言符号一样,具备抽象的思想深度。”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图”和“文”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今天,人类进入了“读图时代”,图像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并不能否认文字在文学中的地位,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既要善于“读图”,也要长于“读文字”。

  三 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及更新

  ( 一) 教师根本不承认“图像文学”的身份

  他们认为图像和文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图像直观、浅表、意义明确,文学生动、深邃、意义多元。图像的主要功能是带来一种视觉的刺激或感官的愉悦,图片是如此,电视也是如此,电影也不例外,“电影不是让人思索的,它是让人看的。”

  这种提法有一定道理,而且在学术界影响很大。但是,与其说是图像本身不让人思索,还不如说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导致人类在图像面前有一种思维惰性,不去思索。文字产生以前,人类通过图像和口语传情达意,因为口语不能永久保存,所以后人只能通过图片来了解原始先民的生活,我们面对原始的鱼面网纹图像、蛙纹、鸟纹、洞穴壁画,如果不去想象,不去思考,不去推测,怎么可能还原人类始祖的生产生活情况? 从这个角度上讲,图像本身也是“有意味的形式”。只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影视艺术的图像纷至沓来,每一个图像都携带丰富的信息,人们还没来得及思考,眼前的图像又被另外的图像所替代了,久而久之,人们就形成了思维惰性。

  ( 二) 教师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很难放低“身份”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他们不能理解学生好“读图”的习惯,认为“读图”只能作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不能当作学习的途径和方式。

  作为教师,有责任把“不务正业”的学生拉上正常的轨道,因此,他们给学生开出书目,三番五次地督促学生去阅读,课堂上,他们在传统作品中引经据典,试图用最经典的例证去阐释最深奥的理论,而没有阅读过多少文学作品的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结果难免出现“老师讲得摇摇欲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窘境。要想改变这种窘境,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更新教学观念,以包容的心态欢迎“读图时代”的到来“不论人们对经典的纸质文学有着怎样浓厚的情结,人们在图像与网络面前停留的时间远远超过对传统纸质文本的阅读时间已成为事实。”

  既然已成为事实,老师就应该正视。反对学生读绘本、看电视、看电影、读网络小说,是对当下文学实践的一种消极抗拒,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文学理论课程教师要把图像文学的流行当作教育的契机,利用图像的优势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从电影《白鹿原》中截取一个片断,让学生将电影片断与小说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区别。又比如,将网络符号语言和与之对应的现代汉语分别用 PPT 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语境来运用这些符号和语言,再比较分析二者的优劣。教师观念更新了,随处都可以成为课堂,任何内容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料。

  2. 不断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的“读图”能力教学相长,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自我发现、自我提升的过程。现在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师,从情感上和实践上都还停留在“读文字”的时代,相比于学生敏锐的图像思维能力,教师在这方面是比较迟钝的,大部分教师不懂“读图”。有的教师甚至没接触过绘本、网络文学、摄影文学、博客文学、微信文学等文学形式; 有的教师也喜欢看电视、看电影,但是,这种“看”仅仅停留在消遣的层面,他们没有习惯去仔细琢磨图像所蕴含的内容。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去了解和学习不同的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90 后的学生,是“读图”的一代,教师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读图”能力,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读图”。

  3.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效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文学理论课程教师,面对阅读贫乏的学生,不要强制性地去改变他们的阅读习惯,而是要慢慢引导,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快乐的体验让他们慢慢喜欢上阅读。比如,笔者在教 2010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时,第一堂课就给学生开了个书目,布置学生去阅读,从第5 周开始,每堂课抽出10 分钟让同学们分享阅读感受,同学们在分享的过程中得到老师的欣赏和其他同学的认可,欣赏和认可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一学期下来,超过 60% 的同学都喜欢上了阅读,而且,读了较多的文学作品。为了巩固同学们的阅读内容,笔者在教课的过程中,往往选取学生读过的作品来作为例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目前文学理论教学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文学理论教材要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改编与修订工作刻不容缓; 学生应该拓宽阅读面,做到既会“读图”,也不排斥“读文字”,在“读图”与“读文字”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不断自我学习,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思维习惯讲授课程内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赵一凡,等,译. 北京: 三联书店,1989:156 .
  [2]尼古拉斯·米尔佐夫. 视觉文化导论[M]. 倪伟,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6.
  [3]陶东风. 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J]. 文学评论,2001( 5) :97 -105.
  [4]阿莱斯·艾尔雅维茨. 图像时代[M]. 胡菊兰,等,译.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35.
  [5]李玥. 中国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与实践[N]. 光明日报,2001 -04 -1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