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顺德社工人才发展逻辑呈现的外生性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26 共6584字
论文摘要

  1 问题的提出

  2010 年以来顺德社会工作 (以下简称“社工”)人才数量呈现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这与当前全国社工人才发展状况基本一致。社会不平等、人口老龄化、家庭暴力、青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以及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娱乐教育等精神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使得以提升个人生活质量和解决社会问题为工作目标的社工人才的存在越来越重要。但快速发展的同时,社工人才发展也面临着人才流失、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资金缺乏保障等严峻问题。社工是倚重人力资本的行业,一旦人才发展出现问题,社工机构的运营将受到影响,甚至整个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可能遭受威胁。因此,应思考怎样的社工人才发展战略才是持续而有效的。

  自2006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以来,人们对社工发展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针对社工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讨论社工人才发展的文章不多,现有的研究也只是从宏观层面思考社工教育与实践如何培养人才以及社工职业化等,讨论视域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笔者认为,随着社工在全国各地铺开,像顺德这种非一线城区的社工人才发展经验也值得研究。况且当前顺德社工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政府逐渐加大推进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力度,因此讨论顺德社工人才发展逻辑也显得十分迫切。

  为此,笔者对顺德社工人才发展状况进行实证调查,多次前往顺德社工机构观察,访谈了机构负责人、社工及实习生,并收集了学生实习资料;2012年7月至12月笔者参与了顺德一家社工机构的筹建工作,记录了这家机构由筹建到早期承接项目、招募社工、装修场地、开展服务的过程;2013年8月,笔者对顺德社工机构进行了访谈式问卷调查,得到了当时所有机构的问卷调查数据和半结构式访谈记录。本文基于顺德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状况的实证调查,对顺德社会工作人才发展逻辑进行分析,为社会工作人才发展提出建议。

  2 顺德社工人才发展逻辑呈现外生性特征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都可从内生性和外生性两个维度来审视。内生性和外生性是相对于某个系统而言,当一个系统主要受到内部因素的影响,就称该系统具有内生性;反之,若该系统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就称系统具有外生性。顺德社工人才发展的外生性表现在社工人才产生的主要动力来自外部环境特别是政策因素的推动,以及社工人才发展的策略是倾向于引进外地社工机构和人才,而不是由一群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出于自身需要逐渐发展成型。

  2.1 人才产生的主要动力:外部环境特别是政策因素的推动

  要理解顺德社工人才产生的主要动力,最好的办法是回溯这个行业在顺德的起源,考察它是如何逐步形成的,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它的产生。数据显示,顺德社工人才发展是从2010年起步的,这一年是理解顺德社工人才发展的关键年。比如,第一家社工机构成立于2010年 (同时产生第一批社工);顺德高校(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2010年开设社工专业;顺德区委、区政府关于社工人才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是2010年开始发布的,譬如当年10月发布的《关于建立现代社工制度的意见》以及次年9月发布的 《印发顺德区社工人才教育培训方案 (试行)的通知》、《印发顺德区社工专业岗位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印发顺德区社工者职业水平评价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印发顺德区社工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以及《印发顺德区公共财政支持社工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等。

  2010年正好也是中国社工人才发展的关键年。

  纵观社工人才发展历程,至今经历了三个转折期。

  第一个转折期是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宏大的社工人才队伍的决定,它对于推动社工人才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此前,中国只有零星社工散布于上海的三四家社工机构或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高校社工专业里。这个决定发布后,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陆续涌现了一批社工机构,圈内更是流传“社工的春天来了”的声音。第二个转折期是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灾难令举国上下为之悲痛,不过由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和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社工专业教师成立的社工机构,却因在汶川开展灾后辅导和社区重建工作而以专业助人的服务形象被广泛宣传和认知,从而使社工真正迎来发展契机。首先是高校增加了社工专业的开设。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教育部批准了33所高校开设社工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又增至58所;开设本科社工专业的高校 (不包括专科院校) 也在 2008 年到2010年两间增加了七八十所。其次,2008年全国举办了首届社工师职业水平考试,社工机构和社工的数量急速激进,截至2010年全国产生了500多家社工机构和43 000多名持证社工。第三个转折期始于 2010 年 6 月社工人才队伍发展目标被正式写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此拉开了国家紧密发布社工人才发展相关重要政策文件的序幕,比如2011年11月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和群团组织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次年3月又联合印发了《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然而,顺德社工人才发展为何起步于第三个转折期,而不是第一或第二个呢?对比三个转折期,我们注意到尽管从2006年起国家逐渐加大了推动社工发展的力度,但仍处于谨慎探索的时期;尽管从2006年起部分一线城市和汶川等灾害地区涌现了一批社工机构,但大部分是倚重高校资源而开设。直至2010年起国家才开始紧密发布支持社工人才发展的重要政策文件,社工人才发展问题才开始真正进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议程,全国范围内才正式形成明确支持社工人才发展的政策形势,由此才会形成自上而下推动地方政府不断制定社工人才发展方针政策的影响力。譬如广东在这种政策形势的影响下于2010年后加快了社工建制化和制度化速度,先后设立了省社工委员会和民政厅社工处,出台了社工整体制度文件和关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专项政策文件。广东所辖各地级市、县级区也在省委、省政府号召下,陆续出台关于发展社工、建立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具体操作制度。顺德就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迈出了推动社工人才发展的步伐。

  综上所述,2010年后全国尤其广东已形成支持社工人才发展的政策形势,催逼着顺德出台各种方针政策、采取各项措施来推进社工人才发展。这是典型的政府主导下的社工人才发展逻辑,其特征表现为在顺德尚未有任何社工机构和人才时通过提供开放的政策支持来催生社工机构和人才,政策的推动成为了社工人才产生的主要动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地方之间的竞争也对顺德社工人才的产生起推动作用。社工人才发展需要稳定的财政支持,顺德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以支持社工人才发展,但与珠三角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社工人才发展处于相对落后地位,广州、深圳,以及同为广东四小虎的东莞、南海、中山①都较顺德快一步发展社工人才。因此,在国家和广东省自上而下推动社工人才发展的政策形势下,一直以“敢为人先”著称的顺德却落后一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顺德加快推动社工人才产生的动力。

  2.2 人才发展的策略:倾向于引进外地社工机构及人才

  自2010年8月深圳市A机构进驻顺德容桂开设顺德第一家社工机构以来,截至2013年8月顺德共有12家社工机构,317名社工者(约229名持证社工者)。进一步调查显示,无论是从机构还是人才的层面来说,顺德社工人才发展的策略表现为倾向于引进外地社工机构及人才。

  从机构层面上说,外地进驻机构获得的政府支持和发展空间更大。首先,顺德最早的两家社工机构均是从外地引进的。2010年顺德区政府多次前往外地社工机构参观交流,与之探讨进驻顺德的可行性,由此以“招商引资”方式从社工发展相对领先的深圳和广州分别引进了一家机构。其次,目前顺德12家社工机构中外地进驻的占到一半,而且“注册时间”数据显示,本地发起机构主要在2011年到2012年成立,而外地进驻机构除了头两家外,其余主要在2013年后成立(见表1)。这可能反映了第一批外地进驻机构在近3年发展里获得了政府的认可从而增强了顺德继续引进外地机构的信心。最后,外地进驻机构所承接项目更大、获得资源更多。一方面,顺德现有6个镇街成立了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②,还有2个镇街正在筹建类似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规格的社区发展创新中心。其中,4个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由外地进驻机构承办,2个社区发展创新中心也很可能由外地进驻机构承办。也就是说,下辖10个镇街的顺德至少半数以上的社工服务大项目交由外地进驻机构承接。另一方面,外地进驻机构获得的项目资金更大。问卷调查了顺德社工机构2012年总收入情况,结果显示外地进驻机构中A机构达580万、B机构达185万、G机构达245万;本地发起机构只有C机构和E机构过百万,剩下的H机构、D 机构和 F 机构分别只有 63 万、48 万和 22万。即使是2013年才成立的J机构、K机构、L机构,除了J机构目前专做企业社工服务(主要向企业寻求资金支持)外,K机构和L机构进驻之初就获得了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种大项目。由此可知,相对于本地发起机构,外地进驻机构的发展空间更大,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更大、资源更多。【表1】
论文摘要
  
  从人才层面上说,外地进驻的社工人才更多,发展更为平稳持续,而且更受重用。首先,外地进驻机构的专职社工人才结构更为平稳。数据显示,外地进驻机构的社工数量为157人,均数为26.17,本地发起机构的则有160人,均数为26.67,看似几乎相同。不过,表2的数据还显示本地发起机构社工数量的标准差大于外地进驻的,外地进驻机构社工者数量除了极值4和58之外,其余均在20~30区间,而本地发起机构有三个机构社工者数量为47左右,剩下3个为7左右(见表1),这反映出与本地发起机构相比,外地进驻机构的社工人才发展结构更为平稳。此外图1的社工数量增长趋势图反映了越早成立的社工机构其社工人才基数越大,可能是因为机构扎根顺德的时间越早越能抓住机会发展壮大,提供越多社工就业岗位。那么,外地进驻机构除了头两家外,剩下的平均来说比本地发起机构更迟成立,也就是说即使在发展时间相对较短的情况下外地进驻机构的社工人才结构都比本地发起机构平稳,这就更加衬托出外地进驻机构社工人才发展的平稳程度。【表2.图1】
论文摘要

  
  其次,外地引进的社工人才数量大、职位高。

  数据显示:1)顺德在岗社工有近64%是从外地引进的以及超过6成不是顺德本地人。2)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唯一开设社工专业的本地院校)培养的社工学生(9成以上是顺德本地人)应聘顺德社工机构时大多不受欢迎。2013年7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社工毕业生共有66名,只有27名被社工机构聘用,而且一半以上是被同一家机构聘用的。这反映出大多数机构不聘用本地高校培养的社工人才。另外,据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社工学生反映,大部分学生感觉单靠自己很难在顺德找到机构实习的机会,甚至有机构明确表示未来不会聘用他们。3)外地引进的社工人才大多数在机构担任要职。究其原因,一是外地进驻机构的中高层职工常常是从原机构直接调职过来,二是本地发起机构也往往倾向于从外地社工机构中挖掘优秀人才。以笔者曾参与筹建的H机构为例,H机构社工人才发展路径可大致归纳为:通过各种人脉关系向外地(主要为广州、深圳、东莞)社工机构挖掘人才;跳槽过来的社工运用自己的人脉关系继续挖掘来自外地机构的社工人才;同时,H机构也面向社会(尤其是在广州、深圳、东莞)公开招募人才,但招募通知上写着“有经验者优先”,考虑到顺德社工机构起步慢、人才互相流动率较低,因此公开招募到的“有经验者”往往来自外地,并且他们往往一到机构就担任要职。

  3 反思与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顺德社工人才发展逻辑呈现外生性特征。任何事物的发展必然受到内外系统和环境的影响,理想的情况下专业使命和价值导向(譬如追求公平正义、解决社会问题)是社工人才发展的最根本动力。然而因为现实环境过于复杂,有时候外部条件的变化特别是一些重要政策的变化,因其具有左右格局的影响力,反而可能成为推动社工人才产生的主要动力。顺德的社工人才发展逻辑正好呈现这一特征。这一点区别于北京、上海、广州以及汶川、玉树等地,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社工人才产生虽然也倚仗政策条件,但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于这些一线城市的高校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设了社工专业,长期以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项解决社会问题的行动来达到培养社工人才的目的;而汶川、玉树等地的主要动力则是因突发灾难而激发的社工专业使命。另外,可能是因为政策因素的影响,所以顺德社工人才发展的策略在目前表现为倾向于引进外地机构及人才。像顺德这种的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财政雄厚、社会活跃创新,加上世纪初就已确定的“大部制、小政府、大社会”发展框架,一旦基于政策形势而决心推动社工人才发展,势必能从各个渠道上获得支持、倾注各方力量、采取各项措施来投入发展,以尽快取得成效,完成发展任务及指标。而在各项措施之中,引进外地相对成熟的社工机构和人才显然是一个高效的方法。

  然而,需要保持警惕的是,这种呈现外生性特征的人才发展逻辑存在一些发展隐患。第一,就社工人才产生及发展的动力来说,专业的使命和价值追求是每一个社工者应该坚持和不断加强的信念,也是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社工专业服务质量的源动力。有利的政策和较大的发展空间等外在因素虽然对于人才的产生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不应成为人才发展的目的,否则将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如过于强调社工人才发展的指标数量而忽视本地社会问题的实际形势和社工人才的实际需求量,从而容易导致本末倒置现象。第二,从社工人才发展的策略来讲,本质上社工是社区为本、个体面向的服务工作,本地人才发展本地社区、服务本地人才是长久之计。由外地机构和外地人服务本地社区和本地人除了在语言、文化和日常习俗上可能面临适应困难外,还可能面临水土不服、人才流失等问题。正如顺德的部分香港督导所担忧那样,“一些外来机构主动进驻顺德寻觅发展机会,它们的经验未必优越,甚至自身也有一堆问题。即使有一定经验,也未必可以照搬照抄过来,甚至可能水土不服。更何况我们发现有些机构如同空降兵,哪里有项目招标就空降到哪里,缺乏对当地社区的深入观察和分析”,“随着社工在全国各地铺开发展,这些外地人才总有一天会回到他们的家乡,用他们的专业服务自己的家园,到时顺德怎么办”。因此,倾向于引进外来机构及人才的策略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快速地将外地现成的经验和人才引进,使得顺德社工人才发展紧随政策形势、赶上广东省(珠三角)的步伐,但要实现社工人才持续而长远发展,最终还是要不断开发、培养、巩固本地人才资源。

  因此归根到底,社工人才发展需要以内在的专业使命和价值作为导向,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思想,要做好扎根社区、栽培本地人才的长远计划。

  顺德或与顺德相近的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在推动社工人才发展时,因其发展相对落后一步,所以倾向于借鉴相对领先地区的经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对本地社区的实际情况、社工人才的需求量、容纳量和容纳速度有整体的评估与规划,避免盲目跟随政策形势而造成资源浪费或不足。第二,引进专业的理念和技术远比引进实体的机构和人才重要。实际上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实体的外来机构和人才也会抢夺本地机构和人才的发展资源、挤压它们的成长空间。第三,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保护、支持和激励用心扎根本土,不断探索本地社区特色服务,着力培养本地人才的社工机构。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无所谓外来进驻机构和本地发起机构之分,关键是都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能够扎根社区、栽培本地人才。第四,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社工专业毕竟是一门新兴专业,顺德或相似地区的高校社工专业发展可能相对落后,这就需要本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及栽培。另外,本地也可能有很多社工人才在外地就职或就读,这也是一股值得引进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婴.整体规划、制度推进、上下联动、全面发展:2010—2012年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M]//王杰秀,邹文开.社会工作蓝皮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1—2012).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2.
  [2]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128-140.
  [3]徐永祥.论现代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J].学海,2005(1):53-56.
  [4]曾家达,殷妙仲,郭红星.社会工作在中国急剧转变时期的定位:以科学方法处理社会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1(2):63-67.
  [5]王思斌.走向承认: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J].河北学刊,2013(6):108-11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