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26 共1714字
论文摘要

  一、优化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专业是以助人为宗旨的融知识、价值观、方法和技能为一体的应用型专业.在社会工作教育中,专业知识教育与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课程建设要以人与社会的理论为基础,以专业介入理论为中介,以专业方法与技巧为实施手段,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系"[1].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应当注意社会工作本学科内容的主导地位,兼顾社会工作辅助学科内容涉猎,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教学中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社会工作价值观,提升专业服务技能,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价值付诸实施.同时,收集各方面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课程评估,提高人才培养效益,满足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发现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时,及时进行调整.

  具体操作上,应当评估当前课程设置中,重社会学理论,轻社会工作实务所造成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按照学科属性与社会需求,结合实际,积极有效的做出调整和改变,如增加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等社会工作类科目的课时比重,适当减少纯社会学理论课的比重或改为选修课及限选课,增加如非营利组织管理,项目管理等与社会需求相切合的课程.

  另外,设置相关课程,着重培养一线社会工作实务中迫切需要的文书写作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手工制作能力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者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性因素,无论是教育内容的确定,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都有赖于这个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背离也应当由此处着眼.一方面,教育者团队应当把握学科属性,不断充实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克服原本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做到教授课程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广泛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做到有能力为学生在实践方面遇到的问题提供指导;另一方面,引进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并有过较长时间社会工作实务经验的老师加入教育者团队,提升教育团队的专业性.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不仅仅要将专业理论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要注重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对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充分整合利用各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模拟社工服务内容或提供一线社工实务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就高校社会工作教学而言,可以从课堂实践、社团实践、专业实习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课堂实践作为实践教学的基础环节,其内容包括校内实验室实践和校外参观.其任务是为以后的社团实践、专业实习奠基.实验室教学既是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实验室,结合社会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多门课程设计实验内容,涵盖角色扮演、沟通交流技巧训练等社会工作者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的情景.校外参观则是带领学生参观社工机构或社区,了解他们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执行情况.比如在进行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们到社区工作建设出色的小区进行参观学习,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直接感性认识,为更多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认知基础.所以,专业课教师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指引下,努力整合和利用资源,运用社会工作实验室的便利,建立社工的实践观摩基地.

  四、加强高校与社会社工机构之间的合作

  高校与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之间的互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合作社工机构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地社工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化程度更是高低不一,高校社会工作教育者应该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与考察,再决定是否与之建立专业关系.从笔者经验来看,实习社工机构若不够专业,学生则会为实施环境中的琐碎杂事所累,无法通过实习建立专业认同感,甚至消耗了大量的专业热情,这对学生来说是弄巧成拙,不利于专业发展.相反,专业性高的社工机构会直观的让学生感悟到专业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建立专业认同感.

  我国社会工作事业正蓬勃发展,社会工作人才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完善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育方式方法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题中之义.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高校与社会社工机构之间的合作来确保高校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工作人才.

  【参考文献】

  [1]费梅苹.关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模式的思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