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管理新机制创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11 共4474字

  近年来,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工作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更加明确了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的重要性。

  随着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申报数量的递增,对该项工作的开展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工商类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创建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管理的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工作的政策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2010-2020 年)》中关于大学生科学研究和创业教育的有关描述,既是我国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为高校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是大学生参与科研和创业的一个重要平台,该平台是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这一活动的实施原则为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

  以北京市为例,为了鼓励大学生科研与创业教育的开展,北京市教委从 2008 年开始举办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活动。当年,北京市教委下发了京教高〔2008〕6 号文件,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根据文件的要求,北京市教委每年资助 1300 名左右的大学生开展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当年制定的资助金额,原则上理工类项目每项资助 1 万元,文科、艺术、经管类项目每项资助0.5 万元。随着活动的深入实施,资助金额有所变化。

  根据随机抽取的 5 个工商类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该类活动立项项目的数量逐年递增。2010 年,平均立项数不足 10 项。

  2011 年,平均立项数为 40 余项。截止 2012 年初,已经申请立项的项目数量达到了 60 余项。此外,与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相得益彰的是,其他相类似的活动也在不断开展。比如,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大学生创意创业邀请赛等。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由于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备受国家和高校的重视,申报数目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递增的趋势,同时也为该活动的深入开展与科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值得深入探讨建立更为有效的管理新机制。

  二、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工作管理的短板分析

  根据对工商类院校的调查,笔者认为,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管理的短板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亟需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管理

  大学生参加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的需求是有显着差异的。按照大学生参与科研与创业的需求将大学生分为三个类别:一类大学生志在就业,这类大学生占到了调查总数的 51%。比如,某大学生制定了白酒营销方案,意图进入白酒行业。第二类大学生志在深造,这类大学生打算毕业后出国或考研进行深造,比如,某大学生已经发表 EI 检索的论文,为未来深造做准备,这类大学生占 31%。还有一类大学生常常被忽视,他们志在真正创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自己做老板,这类大学生占到了 18%。比如,有的大学生针对交互式电子商务,创办了自己的网站;有的大学生开办了网上餐厅,试图开创新的商业模式;还有的大学生制定了以汽车配件店为前端的策划方案,旨在打造从配件销售到生产的产业链条。这些大学生并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已经真正投身于创业实践,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

  显然,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求,相对应的管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应当对其进行分类管理。而当前的管理模式大多是引导大学生公开发表论文,而对后两类大学生如何进行管理和考核,还有待于丰富和完善。

  (二)亟需针对大学生创业挫折的原因进行分类指导

  当前,针对大学生科研与创业成功的案例宣传较多,似乎创业与成功之间划上了等号。比如,华南理工大学有本科生成功做科研的典型案例。从 2008 年开始,华南理工大学先后有 5 名本科生在《自然》、《科学》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了文章。但这一广泛宣传的个案是否具有普遍性还备受争议。再比如,2011 年《创业邦》杂志正式推出了 2011 年“30 岁以下创业新贵”,其中有大家熟悉的途牛网创立者于敦德、金顶黄金投资集团的创始人陶行逸等。殊不知,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有 0.3%〔1〕,也就是说,大学生科研与创业失败是常事,成功案例的宣传对于挫折教育或者风险教育明显不足,尤其是对失败原因的剖析以及相关应对措施等方面的指导,更是明显缺乏。根据抽样调查,大学生认为,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可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方法上的失败,即所用的理论与方法不正确导致失败;另一类是实践经验上的失败,即实践经验不足导致的失败。因此,学校应当根据可能导致失败的不同因素进行分类指导。

  (三)尚未建立完善的分类评价机制

  大学生科研与创业的需求不同,其出发点就不一样,达到的目标或完成的成果也不一样。因此,对于志在就业、志在深造和志在创业的各类大学生,对其成果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应有所不同。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分类评价体系,缺乏可实施的分类评估指标,也缺乏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2〕。当前存在的这种以同类指标考核不同类成果的做法,将导致以下不良后果,即大学生对考核结果难以认同,教师难以把握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的方向,而学校也无法得到来自于一线科研创业者的系统资料,难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使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失去了持久的动力。

  三、创建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管理新机制的思路与建议

  (一)基于不同需求建立分类培养平台

  如前所述,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源于理论方法不正确,二是源于实践经验不足。因此,高校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需求、兴趣特长和人生志向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设计不同的学习模块,让大学生自主选择,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一是搭建支持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的理论方法平台。可以借鉴国内外科研与创业的经验,不断改进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增设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密切相关的课程,提供便捷的选修课渠道,加强与大学生科研和创业有关的通识教育。比如,可广泛开设《管理与研究方法》、《创业管理学》、《大学生创业行动计划与案例汇编》、《工商企业经营决策》、《人力资源管理》、《谈判与推销技巧》、《商务谈判》、《促销策划与管理》、《商业计划书》、《国际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调查》、《资本运营》、《投资经营》、《投资项目评估》、《公司理财》等相关选修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研究方法、市场、创业构思、融资、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系统的科研理论与创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大学生学以致用。此外,还要组织各种研究方法培训班、创业培训班、创业专题讲座,让大学生在培训中弥补理论方法上的各种不足。

  二是搭建支持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的实践平台。要改变过去高等教育中偏重理论的灌输模式, 突破专业设置的局限,重视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建立模拟实验室或中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实践平台,并积极组织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与创业实践,邀请相关学者、专家或企业家来学校介绍科研智慧和创业历程,交流科研与创业经验,并通过一系列科研与创业实践活动和互动式教学,让大学生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寻找和把握机会,并最终拿出一套切合市场实际的、富有创意的科研与创业设计方案。

  (二)基于创业挫折的原因进行分类指导

  大学生从事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本身就是具有失败风险的过程,失败在所难免。由于大学生科研与创业的起点较低,甚至为零,并且受到政策支持的力度、社会的认同程度、大学生的经济承担能力、技术力量、心理成熟程度以及对信息与风险的把握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要结出丰硕的成果相当不易。因此,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宽容失败的文化,把科研与创业的失败看作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整个高校环境中营造支持再次科研或重新创业的氛围,引导大学生在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中,力戒浮躁,耐得住寂寞,绝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否则欲速则不达。

  在营造宽容失败文化的基础上,还要有效组织大学生对创业失败的原因进行分类分析,帮助大学生找到失败的症结所在。

  正确对待挫折教育,以及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类分析,可抑制大学生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而不断膨胀的浮躁心理,遏制大学生急功近利的行为取向,从而有效引导大学生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重视实践知识的积累,从而为未来的成功打好基础。

  (三)对不同科研与创业成果分类考核

  目前, 对于科研与创业成果的考核主要以公开发表论文为导向,这实际上只代表了一种主流,同时还应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建立以下科研与创业成果考核形式。一是对调查报告与解决方案进行考核;二是对创业行动计划书进行考核。在设计考核制度时,评价的方式要因科研与创业成果而异,实行分类考核。要力求使考核更为客观、合理和科学,营造和谐的、有利于科研与创业人才成长的环境。

  一是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加强大学生与成功实践者的沟通〔3〕。比如,可以开设创业课堂,让大学生和企业家聚集一堂,听创业者的演讲,参与一些活动和讨论,获得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设立创业导师席位,吸引企业家带着资金参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借鸡下蛋、筑巢引凤”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创业教育基地,实行学校、企业与社会的互动,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

  二是组建有实践经验人员参加的专业性队伍作为评价专家团队〔4〕。可以与高校科研创业教育中心、大学生科研创业基地、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创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5〕,让其工作人员进入评价专家团队,或者聘任已经毕业的成功校友、有实践经验的其他专家,并由这些行业专家、成功创业企业家、知名教授、专职培训师、专职指导教师和兼职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科研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发挥“内外互补”、“专兼结合”、“五位一体”的优势,对不同成果进行评价指导,促进科研与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大学生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管理新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作为源头进行分析,并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需求搭建由不同模块组成的理论与实践平台,进行分类指导。同时,还要组建“内外互补”、“专兼结合”、“五位一体”的科研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发挥其联合优势进行分类评价与指导,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成事、成大事的科研人才与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正宏.创业教育要“数字”说话吗〔N〕.光明日报,2011- 4- 18.
  〔2〕刘清香,高丽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国际借鉴〔J〕.大学(学术版),2011,(6):86- 91.
  〔3〕刘 芸.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机制创新〔J〕.教育探索,2008,(12):135- 136.
  〔4〕王春明,莫光政.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2):47- 48.
  〔5〕黄志刚,许 震,胡 园.当前大学生创业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0,(35):9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大学生创业论文
返回:高等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