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基于隐含读者的小说创作探析
【绪论】“隐含读者”对小说写作的影响研究绪论
【第一章】隐含读者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章】作者对读者的认识及其交流
【3.1 3.2】小说叙述角度与情节安排
【3.3 - 3.6】小说话语选择与叙事者干预
【第四章】小学写作文本外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小说书写中隐含读者的应用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文本外策略
如前所述,我们曾经提到隐含读者具有延展性与特定历史性,是延展性与特定历史性的统一。必须看到,在讨论文本外策略时,所涉及的大多是隐含读者的特定历史性。就是说,作者在预设隐含读者时都立足于特定的时代,考虑到特定时代读者种种具体细致的要求,因而文本外策略就是为迎合特定时代读者群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同时,由于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因而文本外策略也带有一定的商业性质。文本外策略包括读者群定位、题材的择选、书名的确定等。
下面具体分析:
一、读者群定位。
(一)市场细分与目标读者。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的意思是,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把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具有相同特征的子市场。处于相同子市场的消费群被称作目标消费群。对于大众市场而言,这些子市场的消费群就是分众了。
文学作为精神产品,也有其市场,按照广大读者的欲望和需求,也可以将文学市场进行细分。一般的做法是:划分为俗文学和雅文学这两个子市场。俗文学市场和雅文学市场都有其目标读者群。这就是说,作者在提笔创作时,并非只是自言自语,一吐为快,大多是有目标的。更进一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或是俗文学读者群,或是雅文学读者群,因此他们在创作中,就必须力求做到符合目标读者群的审美需求。
例如有"农民作家"之称的赵树理,他有意识地把自己的目标读者定位在农民那里,他提倡"给农民写东西","一步一步地夺取那些封建小唱本的阵地".由于赵树理作品的目标读者是农民,因而在他酝酿作品时,便会试图与农民相符,所以他的作品都很贴近农民的生活与审美趣味,形成与农民的真心对话。
赵树理笔下的风土人情、地方民俗,都是原本的农村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本身。
他创造的人物如二诸葛、三仙姑、李有才等,无不是处于独特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中具有真实感的人物,就连这些人物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都是农民式的。
现代派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声称:他的作品《尤利西斯》是献给那些用一辈子研究它的学者的。他的目的是要读者能终生研究这一文本,因而采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和如梦似幻般的笔调来写,甚至该书的最后四十多页中没有加标点,以描写一个人的意识的流动过程。所以,詹姆斯·乔伊斯在写作之前对目标读者做了规定性,以便迎合满足他们的需要。
文本外策略甚至影响到文本内策略。如赵树理在写作中,重视小说"说故事"的功能,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人物描写多采用白描手法,注意口语化,使用农民所喜爱的语言,从而形创造了"山药蛋"派这一文学流派,成为中国"乡土文学"的大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叙事性文本设计上,多以对故事抽象意味的把握,人物的多元性和设置悬念,运用时空倒错,陌生化的叙事方式来形成"空白"与"未定性",以创作富有召唤力的文本。
同为女作家,琼瑶与张爱玲在创作时,因为心中的目标读者不同,两人在小说的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等方面,都会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所以说,琼瑶的大众化的言情小说与张爱玲小资味道的爱情小说,在她们提笔创作之前,就由不同的的读者群被定了型的,因而她们采用不同的文本内策略,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二)市场融合与雅俗共赏。
承前所述,文学也可划分为俗文学和雅文学这两个子市场。接下来的问题是:
文学的两个子市场能否打通?换句话说,雅俗共赏是否可以做到、如何能做到?
朱光潜在分析莎士比亚作品时说:"他似乎无意要专向某一时代、某一国籍或某一类型的人说话,而任何时代、任何国籍、任何类型的读者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各见到一种天地,尝到一种滋味。"在这里,莎士比亚似乎并不把自己的读者(或观众)群限定在某个类型里,也就是说,莎士比亚是无视市场细分的(在他的年代,市场或许并未发达到可以细分的程度)。朱光潜把这种无视读者群的现象叫做"普视",接着又说:"普视是最难的事。如果没有深广的心灵,光辉不能四达,普视就流于不视。"而莎士比亚"能使雅俗共赏,他的深广伟大也就在此。"所以,只要作者够深广、够伟大,是可以创作出雅俗共赏的作品的。还有一种情况是:"精英文学有时在'塑人'过程中也道出了千古奇事,而通俗文学在'传奇'时也塑造出能百世流传的典型。"而中国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雅俗共赏的名作。
二、题材的选择
一般而言,选择何种题材,应当与作者的生活积累有关,熟悉工厂生活的会选择工业题材,熟悉农村生活的会选择农业题材、熟悉部队生活会选择军旅题材,对历史有兴趣的会选择历史题材。但在某一时期,总会出现可以引起社会广泛注意、甚至市场跟风的热门题材。
(一)热门题材的形成。
热门题材的出现,与其说是与作者的生活圈子有关,不如说是与读者的阅读偏好有关。特别是文学进入消费时代后,读者的选择更是决定题材热门与否的关键。曼弗烈德·纳乌曼说:"某一时代产生的文学不仅仅体现着作家们的创作个性,同时也体现了读者们的需求、趣味和接受能力。因此,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或作品集合所显示的不同的特性是内含了文学接受中的读者群体的某些特性。"这恰恰说明了热门题材的形成,与读者当时的阅读兴趣有关。
金庸小说以亿计的发行量,与读者的喜好和狂热的追捧有关,在读者超人气的追捧中,武侠题材自然就成了一时之热门。同样,马克·吐温的小说轰动一时,如海明威说:"几乎所有的美国文学都来自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这本书在出版后的两个月内卖出了 51000 本,受到各年龄层读者的喜爱,以致在美国出现大批以少年历险故事为题材的小说。
中国明清时期曾出现历史题材热。晚清吴研人《两晋演义序》指出:"自《三国演义》行世之后,历史小说,层出不穷……而吾国人具有一种崇拜古人之性质,崇拜古人则喜谈古事……故《三国演义》出而脍炙人口,自士大夫以至舆台,莫不人手一篇。人见其风行也,遂竞效为之。"由此可见,读者是使历史题材小说成为热门的重要原因。
甚至文学经典的形成,也离不开读者的追捧。在法国,有 80%的人知道巴尔扎克,并阅读过他的《人间喜剧》。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上演当初就拥有极高的上座率,这代表了普通民众对他的支持。俄罗斯人是热爱文学的民族,在俄国,总会发现很多人在背诵普希金诗歌,或在谈论《战争与和平》、《卡拉马佐夫兄弟》和《静静的顿河》。
(二)热门题材与跟风之作。
热门题材的出现,与市场跟风有莫大关系。往往一部小说引起轰动后,便会出现大批跟风之作,是对读者追逐热门心理的利用,类似现在的翻拍热门电视剧。
例如,历史演义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问世后,因其巨大的社会反响,直接刺激了文人们和书商创作、出版历史小说的热情,出现一大批历史演义,如《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全汉志传》、《隋唐两朝志传》、《商书》、《列国》、《夏书》、《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等。同样,由于《西游记》的热销,神魔小说在明清时期风靡一时,并引发了该类小说的创作热潮,例如《封神演义》、《镜花缘》、《绿野仙踪》、《野叟曝言》、《女仙外史》等。
此外,续书也可看成是跟风之作。可以说,是读者对名著的喜爱推动了续书的发展。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都有续书:如《红楼梦》的续作有逍遥子的《后红楼梦》,秦子沈的《续红楼梦》,陈少海的《红楼复梦》,嫏嬛山樵《补红楼梦》,归锄子的《红楼梦补》,周汝昌的《红楼真梦》等;《水浒传》的续作有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刘盛亚的《水浒外传》,姜鸿飞的《水浒中传》,陈忱的《水浒后传》,张恨水的《水浒别传》和《水浒新传》等;《三国演义》的续作有酉阳野史的《新刻续编三国志后传》,梅溪遇安氏的《后三国石珠演义》,袁银波的《后三国演义》等;《西游记》的续作有天花才子的《后西游记》、无名氏的《续西游记》、董说的《西游补》等。当然,续书的出现,除了满足读者对原著的热爱,吸引读者眼球获取商业利益也是重要原因。据说,美国小说名著《飘》的续作《斯佳丽》的作者,获得了 2000 多万美元的稿酬。
(三)商业化写作与热门题材。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由于中国向以经济为中心社会转型,对文学界的影响,就是出现了商业化写作。毫无疑问,商业化写作的关键,在于把握大众消费心理的脉搏,以满足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宗旨。一些作家甚至下海,选择了"以文养文",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作家不得不弃雅从俗,有意去追逐热门题材。何顿说:"我没有工资可拿,我的每一分钱都是面对电脑干出来的,哪里稿费高,我就往哪里跑……"热门题材能够带来高稿酬,所以,何顿就写了一批有关知青的热门题材。王朔自己甚至直言:"我知道什么好卖"!我要"为不同的读者"写作。王朔如此关心读者,无可否认其中的商业因素,所以王朔写了大量以北京为背景的都市热门题材小说。80 后作家的出现更是带来新的热门题材。如以郭敬明、韩寒为代表的校园青春题材,以郭敬明为代表的玄幻题材小说等。
三、书名的确定
拿到一本小说,最先看到的是小说名;好的小说名,能一下子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约翰·盖利肖说:"任何小说最先的开端(这一部分能立刻引起读者注意),是标题。从趣味的观点看,一个好的标题是为了激起读者兴趣而要首先考虑的事情,标题应当引人注目,激发联想,并富于刺激性……你可以有把握地说最先用于抓住读者兴趣的手法,就是选择标题,它使读者注意到你的小说,激起读者的好奇心。"有的作者在构思作品时,就已经确定小说名,有的却是写作过程中,甚至在作品完成之后;有的时候,小说名还被不断斟酌修改、反复推敲才最终得以确定。
这说明作者意识到,一个好的小说名能引吸读者,有助于增加作品的阅读面;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中,还能增加作品销量而带来利润,所以,大多数作者(此刻还应该包括编辑者)在小说取名的问题上要慎重对待了。
(一)取名。
古今中外的很多作家,都重视小说取名,我国明清时,一些小说作家们便是如此了。《谭瀛室随笔》云:"《九尾龟》小说之出现,又后于《繁华梦》,所记亦皆上海近三十年青楼之事。……喜阅小说者,以其名之奇,购阅者甚众,是又引人注意之一法也。"现今,我国的出版行业每年都生产书籍上万种,一篇小说如何从众多小说中突出,书名是很重要的。于是,作家们(包括编辑者们)纷纷在书名上下功夫,以此吸引读者的眼球。"2003 年新春伊始,随着池莉的长篇小说《有了快感你就喊》的出笼,一时间,文坛出现了一大批暧昧性的作品名称,譬如《孔雀的叫喊》、《水乳》、《拯救乳房》、《我的非正常生活》、《处女之死》、《不想上床》、《体香》
等等。"2000 年以后,网络小说兴起,导致小说界竞争越来越激烈。按照网文的惯例,帖子标题一定要长,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如今这潮流也影响到图书界。近来,在豆瓣网上出现了一个"书名为什么这么长:当代中文书名大赏"的帖子,这个帖子引起了许多网友的注意。帖子中列出了 200 多种图书,有很大一部分图书的书名超长,例如《如果不出去走走,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世界》、《如果你爱上了藏獒,就不能指望他像鸡一样给你下蛋》、《彬彬有礼地离开吧,不要和地球人谈恋爱》等等。
(二)改名。
因为读者而将小说改名,可以说是古已有之。宋代志怪小说《夷坚志》曾因读者的参与而改名:"洪文敏著《夷坚志》……辛志记初著书时,欲仿段成式《诺皋记》,名以《容斋诺皋》,后恶其沿袭,且不堪读者辄问,乃更今名。"我们知道,《红楼梦》的书名曾从《石头记》到《情僧录》再到《红楼梦》。
据一些人研究,曹雪芹写作时用的是《石头记》, 以后脂砚斋在评阅时将其改为《情僧录》;在曹雪芹死后,被人再改为《红楼梦》。当然,《红楼梦》的改名问题比较复杂:其一是非原作者所为;其二是到底为谁所改、因何而改,现在学界还争论不休。但可以断定的是,《红楼梦》这一书名,确实比《石头记》、《情僧录》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以致于以后以《红楼梦》的书名流传于世,也是可以理解的。
当今,小说改名则带有更多的商业意味。如当红专栏作家孙未所著小说《单身太久会被杀掉的》原本是一篇推理小说,这篇小说曾获得过第六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文学奖。据该小说作者孙未所说,小说原来的名字叫做《瓶中人》,出版社的编辑们都认为,为了讨好读者朋友,应该给小说取一个有趣的名字,于是便有了现在这个名字。
作为与读者交流的艺术,小说要实现其说服读者或相互认同的目的,必须依靠作者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小说修辞的动态系统不仅包括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这种互动是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的。叙事不仅仅是故事,而且也...
第三章文本内策略借用查特曼的说法,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文本外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文本内层次。我们认为,作者于文本内为应对隐含读者采取的策略,可称为文本内策略。文本内策略表现在作者对叙述角度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