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宋欧阳修说:“文工者诗也。 ”格律诗,则是工中之极巧者。格律诗,亦称近体诗或者今体诗, 形成于唐精巧于宋,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让“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心动”。 前人的论述极多,卷轶浩繁,有些问题也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下面, 我们对格律诗的语言特点从全新的角度作一探讨。
二、种类、名称
(一)按“言”分类
一般来说,格律诗按照“言”分类,比如“七言绝句 ”“五言绝句 ”“七言律诗 ”“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等。
(二)律诗、绝句
近体诗主要包括上面所说的律诗和绝句,律诗即是格律诗,绝句亦称截句、断句,律诗,总计八句,绝句是其一半,为四句,“截句、断句’即从此而来;超出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或者排律, 六句律诗偶尔出现, 称为三韵小律;律诗、绝句,有五、七言之分,排律诗的规定必须超过八句,多则不限,以偶数为标准,十句亦可,三百句也无妨,要求一韵到底,押平声韵,韵脚固定不变,每句都有严格的平仄要求,除了首尾联句以外,要求全部对仗。 排律诗因此增加了难度,以是之故,古今以来,排律诗,尤其是优秀的排律诗寥若晨星。
三、押韵的规则
众所周知,诗歌是押韵的,一切诗歌概莫能外,格律诗尤其严格。 但是,古今的语言特点不同,古代诗韵和现在的普通话不一致,有时产生误解。我们以举世闻名的一首诗做例。
《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读起来,感觉不是很押韵,原因是,回的韵母是 ui,来的韵母是 ai,但是按照古代的语言发音却是合乎标准的,都属于“上平十灰”韵,押韵非常严格。隋唐时代,从口语中甄选近似音做韵脚字,隋唐之后,产生了专门的韵书,比如最通行的《平水韵》和后人以此修订的《佩文诗韵》。
四、平仄格式
(一)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一首诗歌,音节响亮,朗朗上口,抑扬顿挫,读完余香满口,满室散馥,意犹未尽。除了上面所说的押韵外,就是平仄格式的缘故。汉语有高低长短的特点,古人将之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古代自有其语言特点,其平声,相当于现代的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古今相当,古入声,已经消失无存;平声、上声、去声、 入声协调搭配, 形成了格律诗的平仄格律。 “平,平声也;仄,上声、去声、入声也”。 格律之严,至堪重要。
(二)诗以意境胜
但是诗律之工远不如文字之工, 诗最终以意境胜,李白见崔浩黄鹤楼诗后,题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不协律之多有目共睹,而天下无出其右者。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诗的意境与规律并佳更能是无暇宝璧、光照千秋了。
(三)七言律诗有四个基本的句式
七律有四个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最后两字是平仄,称为平仄脚);仄仄平平仄仄平(最后两字是仄平,称为仄平脚);仄仄平平平仄仄(最后两字是仄仄,称为仄仄脚);平平仄仄仄平平(最后两字是平平,称为平平脚)。
(四)调平仄的的一些要求
1.避孤平。 像这样的句子: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中间有单独的平声字,即为孤平;像第一句的例子,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的,于此不合,即为失误;如果没有其他字可以代替, 就要补救。 要说明的是,仄收的句子,即便是中间有单独的平声字也是可以的,称为拗句。
2. 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 。 对于初学者,这个口诀简单实用,实际上,不能概括律诗的平仄的调配变化。在平收的诗句里,常常会失误。
3.拗救。 字要合平仄,如果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因为内容需不得已用了仄声, 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 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
五、对仗要求
现在的文学语言,很少涉及对仗的问题,而格律诗的创造,对仗时时处处存在,不可或缺。
对仗,两两相对,整齐排列,看起来醒目精神,读起来干脆利落,格律诗的对仗,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辞,更是严格的格律要求。绝句随意,可对仗可不对仗,律诗之间的两联必须对仗,排律,则除了首尾两联要全部对仗。
对仗有一种讲究,就是避免合掌。我们看下面的诗。
《望蓟门》
祖 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的中间两联, 组成的情况完全相同,都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动词对动词,颔联和颈联的组成、构造一模一样,没有区别,像人的手掌相合,称之为“合掌”,合掌是律诗大忌,因此,合掌诗很少出现。
六、重字的问题
现在的语言,重字不重字,没人关注。 古代纸张稀少,诗人们惜墨如金,对重字的出现是非常忌讳的。
七、修辞手段
格律诗在修辞方面, 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一)省略
一首绝句, 短短二十来字, 必然高度凝练,否则言之无物了。 所以,有些能省略的都做省略,力求最少的字表现最多的内容。我们看下面的例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完整地说,应该是相见时难别时亦难,但是,格律有要求,字数有规范,只能在此省略,而读者也心知肚明。
(二)互文
互文是省略的一种,格律诗屡屡见之。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如果没有了解省略之功能,则此诗难以理解。没有省略的话应该如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
(三)倒装
倒装有好几种, 有字的倒装, 有词的倒装,还有整个句子的倒装,词语的倒装比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倒装原因,有迁就主题有所强调,有为了押韵,不胜枚举。 此句为了突出城阙、风烟而倒装;句子的倒装,比如温庭筠《苏武庙》 中的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先言回日,再说去时,倒装是很明显的。
此外,尚有借代、双关、重叠、排比、拆字、曲喻、反衬等等,不一而足,难可俱陈。
八、结语
格律诗是我国文学长廊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其格律严谨,字少意丰,修辞琢句,赅博绝伦,意蕴深厚,微描细摹,情感丰富。这是一笔十分丰厚和优秀的文化遗产, 是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本文全盘考虑,去繁就简、去粗取精,略谈其要,权衡轻重,疑义相析,敬请匡误扶正。
白居易与苏轼二人,皆为诗坛巨擘,皆对当世乃至后世影响极大。而苏轼一生多次明确表示,自己与白居易庶几相似.经细心梳理发现,二人在艺术风格上既有着想像大胆奇特,描写细腻生动的共同点,又在用典的多少,语言的浅近与含蓄,平淡与诙谐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
金宇澄的《繁花》从问世到得奖,一直引发着评论界对其小说技术和思想的深入开掘。这种兴趣和热情能够长期延续,当然与《繁花》的涵容丰富密不可分,但也是因为批评家面对这一阅读和研究对象,总有言不及义,或者意犹未尽之感。...
二战之前,欧洲和美国的政治改革及工业革命使中产阶级成为主导,并为侦探小说提供了发展的温床。侦探小说出现于19世纪中叶,尔后在西方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代,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全世界范围内,相当数量的电影、电视剧、广播、戏剧、音乐甚至芭蕾舞,都...
一、我国当代小说的文学流变简介(一)20世纪50一70年代我国当代小说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的流变体现在其各个方面,首先是其体裁方面的变化,五六十年代的小说样式有重视两极的取向,既短篇小说和氏篇小说的产量都比较高产,而中篇小说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远远...
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谈及语言的音乐性问题:语言的音节越多,它的重读就越少,它就越合理,它的乐感就越少,它通过书写而损害的东西就越少,它对需要的表达就越清楚。它就是北欧语言。作为孤立语,古代的文言恰恰与德里达此处的北欧拼音语言相反,具有很...
在人的一生中, 创伤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存在。古往今来, 无数的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这一媒介, 向读者展示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创伤, 并积极地探寻创伤治疗的有效方法。学界一般认为, 创伤理论始于西方的精神病理学。...
隐喻不仅是一个语言学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诗学问题。隐喻不仅体现在语词的具体使用中,还体现在话语的整体格调中,因此隐喻与文体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围绕着隐喻所形成的关于隐喻的不同样式与不同的文体之间,形成了相应的对应关系。一、诗学隐喻...
季羡林的散文淳朴而不无趣,优雅而不油滑,庄重却不呆板,自然而不雕琢。他主张散文要“纯任自然”的同时,也要求散文语言的惨淡经营。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这则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
一、关于点将录与语言风格(一)点将录概述点将录最初与文学批评无关。《明史》载:(王)绍徽仿民间《水浒传》,编东林一百八人为《点将录》,献之,令按名黜汰,以是益为(魏)忠贤所喜。这便是《东林点将录》,一部当时的政治文件。到了清代乾嘉时期...
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在中国文学思想发展历史上亦是一位贡献非常大的人。他在文学题材、审美情趣、人生境界、艺术境界等方面,对我国文学思想史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是划时代的进步。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第一个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