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认知策略和学术背景
清人批评 《绝妙好词笺》: “所笺多泛滥旁涉,不尽切于本词,未免有嗜博之弊。”
所言不无道理。《绝妙好词笺》大多数注释条目征引文献,也有对文献的辩析和考证,这些认知背后,蕴涵一定的认知策略和学术背景。
《绝妙好词笺》博采群书,共征引文献116部,有诗词文集、诗词话、笔记、小说、地理志、类书等,其中105部为宋金元文献,11部为明代文献。《绝妙好词》所收词人大多分布在南宋和元初,也包括金代,而编纂者周密亦为宋末元初人。因此, 《绝妙好词笺》征引文献与《绝妙好词》所收词人年代一致,时间相近,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绝妙好词笺》此种征引文献的认知策略,让读者感觉客观性大,可信度高。即使所引为明代文献,也是含有宋金元文献的综合文献。如征引陈继儒 《太平清话》,《太平清话》“杂记古今琐事,征引舛错”,为一综合文献。所以,客观而又接近词人词作时代的征引是 《绝妙好词笺》的认知策略。比较而言,宋金词集注以注典故为征引文献之原则,为典故追根溯源,征引书籍皆为宋以前文献,包括先秦散文、魏晋南北朝诗歌、唐诗等。 《绝妙好词笺》征引词作同时代的文献,对宋金词集注注释体例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呈现出了新的认知策略。这种认知策略彰显出笺注者拥有宋代文献之丰富,同时为后人保存了一部分佚失的文献。许多宋金文献经过时间锻造,至清朝早已荡然无存,唯赖此书考见其概,所以 《绝妙好词笺》尤为后人所推重。即使现在流传的宋代文献,也可资考证校勘,《绝妙好词笺》有较高的辑佚和版本校勘价值。 《绝妙好词笺》注重山经地志和乡邦文献,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宝贵资料。
《绝妙好词笺》征引文献也彰显出补充资料的认知策略。其征引文献,基本以资料补充为主,围绕说明原文而展开。有补充作者生平事迹,如注词人赵崇宵的出身,征引 《宋史·宗室世系表》“商王元汾九世孙汝惰子”,从皇族世系挖掘词人出身。有介绍词作创作背景,如张孝祥词 《念奴娇·过洞庭》注:“《四朝闻见录》云,张于湖尝舟过洞庭,月照龙堆,金沙荡射。公得意命酒,唱歌所作词,呼群吏而酌之曰 ‘亦人子也!’其坦率皆类此。”词如其人,词作风格呼之欲出。有介绍创作意图,如陆淞 《瑞鹤仙》 (脸霞红印枕)注:“《耆旧续闻》云,南渡初,南班宗子寓居会稽,为近属。士家最盛园亭,甲于浙东,一时坐客皆骚人墨客,陆子逸实预焉。士有侍姬盼盼者,色艺殊绝,公每属意焉。一日,宴客偶睡,不预捧觞之列,陆因问之:士即呼至。
其枕痕犹在脸,公为赋 《瑞鹤仙》,‘有脸霞红印枕之’句一时盛传,逮今为雅唱后,盼盼亦归陆氏。”把这首词产生背景和过程介绍的十分完整清晰。有介绍生平交游,如刘克庄 《生查子·灯夕戏陈敬叟》,提及作者朋友陈敬叟,征引 《花庵绝妙词选》:“陈以庄,名敬叟,号月溪,建安人。”后又引 《刘后村陈敬叟集序》,充分补充了陈敬叟履历。
《绝妙好词笺》表面看仅仅为征引,但征引中有考证,彰显出 “以史证词”的认知策略。笺注者无论注词人、注本事还是词评,会面对大量丰富的文献材料。文献材料分两种:一种直接证明词人词作的材料,一种与词人词作相关的文物文献。采用还是摈弃文献,需要笺注者去选择、鉴别,这实际是一个考证的过程。看似笺注者没有说明原文涉及的事实,未作繁琐的考证,实际上笺注者已有过考证的过程,否则不能提供可靠的史实情况,仅因限于注释体例的要求,没有表述而已。另一种情况是当作品没有关于作者身世、创作意图以及背景材料的记述时,笺注者根据其他材料加以考证和辨析。如对史实名物的注释,韩元吉 《好事近·汴京赐宴》注:“《金史·交聘表》云: ‘大定十三年三月癸已朔,宋遣试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等贺万春节。按:宋孝宗乾道九年,为金世宗大定十三年,南涧汴京赐宴之词,当是此时作”.笺注者引证史实材料,以按语的形式进行了推理和论证,最后得出词作创作时间和历史背景。
《绝妙好词笺》“以史证词”的认知策略,是清代学术特征的体现。 “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我国自秦以后,确能成为时代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 及 明 之 理 学,清 之 考 据 学,四 者 而已。”
清代学术反空疏求朴实,以考据为鲜明特征。注释是清代发挥考据功夫的最广阔的学术领域之一,在考据性的注释学中,清代的辨伪学、辑佚学、校勘学、音韵之学等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尤其体现在清代词集的笺注中。 《绝妙好词笺》侧重于名物史实考订,但笺注方法和认知策略,彰显出词学和学术的紧密结合。清代注释家多为通儒, 《绝妙好词笺》笺注者既是词人,也是学者,此是清代学术的典型体现。
四、对词学研究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绝妙好词笺》对 《绝妙好词》传播,发挥极大作用。陈庆溥 《绝妙近词》序云:“《(绝妙)好词》得樊榭笺之,尤足醒目。”
陈庆溥还期冀遇见另一类似厉鹗笺注者,使 《绝妙近词》能够传世。《绝密好词笺》引起了 《绝妙好词》在清代的风靡。陈世宜云: “清中叶前,以南宋为依归。樊榭作笺,以后翻印者不止一家,几于家弦户诵,为治宋词者入手之书。风会所趋,直至清末而未已。”
《绝妙好词笺》对宋代词学研究和词学文化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绝妙好词笺》使 《绝妙好词》成为学术研究的兴趣所在。晚清民国, 《绝妙好词》版本很多,有扫叶山房刻本、大达图书供应社新式标点本等。重新整理校勘者也有之。余集搜集南宋稀见词篇以 《续钞》附于 《绝妙好词笺》后并加以笺注,序云 “向阅宋人说部,见有与集中可引证者,随笔录出,用补樊榭之阙”[2].进一步加深对 《绝妙好词》的研究。后郑文焯有 《绝妙好词校释》。陈澧有 《手评绝妙好词笺》,梁启超对之评价极高,其跋云: “全书字字皆笔圈,而一一皆精绝,所评严于斧钺,可谓一洗凡马。”研究 《绝妙好词》逐步深入。《绝妙好词笺》既为清代词集注的开端,也是晚清民国词集注高潮的先导。宋金后,元明词集注比较罕见。自清代 《绝妙好词笺》后,出现李富孙 《曝书亭集词注》,为第一部清人注清词。
李富孙 (1764-1843) 《曝书亭集词注》序云自小喜为倚声,尤推重乡贤朱彝尊词,故仿厉鹗、查为仁笺 《绝妙好词》而作。晚清词集注纷纷涌现,有江昱 《山中白云词疏证》和 《草窗词疏证》、谢朝徵 《白香词谱笺》、杜文澜校注 《宋七家词选》、朱祖谋 《梦窗词小笺》,沈曾植 《稼轩词小笺》等,直接开启了民国词集注蔚然风行的局面。不到40年时间,民国至少出现42部笺注着作。其中,注宋词颇多。甚至很多词集竟有多个注本,如姜夔词注本,有陈思 《白石道人歌曲疏证》、陈柱 《白石道人笺平》、吴徵铸 《白石词小笺》、夏承焘 《白石道人歌曲校律》等。还首次出现了五代词集注本,如陈秋帆 《阳春集笺》、华钟彦 《花间集注》、詹幼馨 《南唐二主词笺》等。词选注也很盛行,如邵祖平 《词心笺评》、李次九 《词选续词选校读》等。民国掀起了词集注的高潮。
尤为重要的是,晚清民国词集注体例多有学习 《绝妙好词笺》的特点。李富孙 《曝书亭集词注》明确表示效仿 《绝妙好词笺》体例,引证不惮繁富,对词题所涉及的人物、本事,间有说明和考索。《白香词谱》原为一词谱,谢朝徵转换为词集进行笺注。 “是书体例一仿 《绝妙好词笺》,其南宋人逸事,皆照厉樊榭、查莲坡两先生所辑录入,或有未采者,间补数条。”
注释作者姓名、里居、出处和当时文献典故,侧重于当时人物的考证以及词的本事和命意的考索,由词谱转变为词选注本,呈现新的面貌。民国期间,《绝妙好词笺》体例更有典范意义。姜亮夫《词选笺注》云: “词之有笺,莫善于厉樊榭之《绝妙好词笺》。惟厉氏书,但详里居、本事、抄撮逸闻、支言曼衍、以为博学之翻检则可,以为初学之理会,则尚有当补者。故本书虽略本厉例,而又有增删。”他以 《绝妙好词笺》为圭臬,又稍加改变。唐圭璋也云 “据厉查二家笺《绝妙好词》例,疏通而畅明之。”
其 《宋词三百首笺》先为作者介绍,次录原文,其后为词语注释,最后为评笺。评笺甚详,博收广采,基本仿照 《绝妙好词笺》体例。吴梅以 《绝妙好词笺》为参照对象,称赞 《宋词三百首笺》体例源于 《绝妙好词笺》又比其完善: “今圭璋所作,博涉群籍,又过于厉查二家,盖为后学辨泾渭,示门户,反复详审,固不厌其词之多也。”
可见, 《绝妙好词笺》在晚清民国词集注体例中,确有典范意义。
参考文献:
[1]查为仁,厉鹗。绝妙好词笺[M].查氏澹宜书屋1750年刻本。
[2]邓乔彬,彭国忠。绝妙好词译注:附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464-469.
[3]谢国桢。全祖望集汇校注序[M]∥朱铸禹。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
[4]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3458.
[5]汪沆。樊榭山房集序[M]∥厉鹗。樊榭山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703.
[6]查为仁。蔗塘未定稿[M]∥清代诗文集汇编:273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18.
[7]杭世骏。铜鼓书堂遗稿序[M]∥续修四库全书:第143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
[8]谭莹。论词绝句又四十首[M]∥张璋,等。历代词话:下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5:1556.
[9]孙克强。词选在清代词学中的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2006,(2)。
[10]项 .项氏群玉书堂刻本序[M]∥周密。绝妙好词。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109.
[11]钱曾。读书敏求记[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140.
[12]陈垣,陈智超。陈垣来往书信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4.
[1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
[14]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794.
[15]陈世宜。声执:卷下[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4958.
[16]陈澧。陈澧集: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98.
[17]谢朝徵。白香词谱笺[M]∥丛书集成续编:第205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9:428.
[18]姜亮夫。词选笺注[M].北京:北新书局,1933:19.
[19]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M].上海:神州国光社,1948:1-2.
东坡词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学界早有共识,过去所论,无非三方面:第一,题材拓展: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词体到了他手里,可以咏古,可以悼亡,可以谈禅,可以说理,可以发议论这是词的一大解放;第二,风格转变:及眉山苏氏,一洗...
宋词传播的途径有词集、传唱、题壁(题画、题扇)等,以前两者为主,尤其是歌筵绮席的传唱,这种传播方式对宋词的审美特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至清代,词乐久已失传,词的传播途径几乎完全依赖于词集,一些传唱、题壁(题画、题扇)是极为个别的现象。而对...
第三章文本内策略借用查特曼的说法,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文本外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文本内层次。我们认为,作者于文本内为应对隐含读者采取的策略,可称为文本内策略。文本内策略表现在作者对叙述角度的选...
南北宋之宗是我国传统词学批评的基本论题。这一论题主要从推尚北宋词,或推尚南宋词,或对南北宋词兼融并取的角度来展开阐说,对照与比较其相互间的差异、特点、优缺之处、艺术功能及审美价值等。在我国传统词学史上,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两条线索,即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