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从国家统计局的人口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老龄化进程,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从 2000 年到 2010 年,短短的十年间人口数增长了 0.3 亿,老 年 人 口 数 占 总 人 口 的 比 例 从 11.2% 提 高 到12.3%,占全球老年人口的 21.4%,中国的老年人口数是整个欧洲老年人口数的总和。计算中国的老年人口的年增长率会发现高达 3.4%,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 5 倍,专家根据老年人口目前的增长速度预测中国到 2020 年老年人口将达到 2.42 亿人,占总人口数的 17.83%;到 2050 年老年人口将又创新高,越过 4 亿,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我们参考国际上通用的判定一国是否进入老龄化的判定标准,中国的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早已超过总人口数的 10%,所以可断定 21 世纪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的时代。
二、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机构的因素
(一) 内在因素
1. 资产规模的增长 自 1999 年以来保险资产规模在不断地增长,由 0.2604 万亿到 2009 年 8 月底的 3.68 万亿,资金运用余额 3.33 万亿,分别为2000 年的 13.8 和 12.7 倍,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积累第一个 1 万亿保险资产用了将近 24年,积累第二个 1 万亿保险资产用了 3 年,积累第三个 1 万亿保险资产预计用一年时间。改革开放至今,保险资产年平均增长 38.8%,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这给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机构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实力。
2. 保险资产投资渠道的转变 1995 年《保险法》规定保险资产只能运用于国务院规定的一些投资渠道,如银行存款,金融和政府债券等等。一直到 2004 年 10 月才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但投资股票的上限为 5%.2006 年新增投资渠道于基础设施项目。随着投资范围的不断扩大,保险公司对资金的运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展,投资结构在不断发展。从银行存款投资逐步向贷款、房地产、证券、股票、基础设施债券投资计划发展,自 2004 年以来保险资产结构出现显着性变化,具体表现为保险公司对债券的投资比例逐步提高,而把保险资金存入银行的比例显着下降,到 2005年 3 月末,银行存款的资金所占比首次低于债券市场的保险资金所占比。与此同时,投资收益取得稳健性增长,2007 年达到了投资收益的巅峰,投资收益率高达 12.20%.保险公司主要的投资都在资本市场,然而,2008 年的经济危机全球资本市场表现不佳,保险公司也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投资收益出现了大幅度下跌,仅仅一年的时间投资收益由原来的 12.20%下降到 3.50%,有些保险公司甚至因为投资失误而出现投资收益的负增长,2008 年保险资金运用的平均收益率仅为 3.50%.由此可以看出,寻求一些更适合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同时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较高的盈利性成为保险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 外在因素
1. 人口老龄化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2014 年末,中国 60 周岁以上的人口达到 21 242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 16.30%.而65 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比首次突破 10%.然而另一组数据更让人担忧,出生率在不断下降,从 1949年的 36%到 2012 年的 12.10%,中国出现了严重少子化和严重老龄化,计划生育的实施,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中国的 421 家庭模式越来越普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劳动力逐渐萎缩,中国将出现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养老问题将会愈演愈烈。
2. 养老机构的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 (1)供给状况 中国养老机构机构的供给方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国营的养老社区,民营养老机构,保险公司投资,外商投资者投资四大类的投资主体。国营的养老机构虽然门槛低,国家有大量的优惠和补贴,但我们发现老年人都不愿入住,从各个地区曝光的事件我们可以发现,国立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差,护理人员缺乏,都是一些没受过专业护理培训的人员,地理位置比较好的一些公办养老机构面临入住难的问题,等着入住的老年人很多,更本不能解决急需入住的老年人的需求。对于其他三类养老机构,入住门槛就比较高,都是私人投资建立,资金周转大,相对的入住需求的资金也大,一些老年人只能望而却步,虽然有供给但真正能切实实行的少。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养老机构,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我们发现,一直以来人均床位数徘徊在 1%到 2%之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这些供给远远不足,导致养老机构的有大量的资金缺口。
(2) 需求状况 中国 421 家庭模式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严峻。人口的快速老龄化,意味着未来老年人对养老、医疗服务的需求迅速增长,其中对养老机构床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计划生育和家庭观念的双重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视事业的发展,培养下一代的想法越来越弱,导致“421”的家庭模式越来越多,从 1982 年的平均家庭人口 4.4 人下降到 2005 年的 3.13 人,下降率高达 28.86%,由此引发了一个社会现象---“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自理能力越来越差,而子女又不能陪在身边照料,居家养老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此时需要其他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恰好能满足这个要求;第二,根据国家老龄办发布的数据以及预测报告显示,我国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从 2001 年到 2020 年我国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数平均每年增加 576 万,而从 2021 年到 2050 年我国又将进入老年化的加速阶段,老年人口数每年增加 650万,老年人口总量接近 4 亿,同时有资料调查显示 60 岁的老年人,有四分之一的老年人在余命中,身体机能受损,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此时养老机构又能发挥其作用;第三,我国老年人的收入在不断提高,主要来源于子女的给予,养老年金以及个人的储蓄,有能力去加入机构养老,同时机构养老能满足老年人生活的需求。在需求旺盛的同时,养老机构的供给却非常匮乏,特别在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地,老人等着排队进养老院的现象很严峻。随着老年人的居家养老的观念越来越淡薄,机构养老的床位数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这给保险公司投资于养老建设一个大的契机。
3. 国家政策的支持 养老一直是民生大计,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社会和谐程度、发展水平从一个国家的养老服务质量就可以体现出来。对此我国十分重视养老机构的发展,从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如《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等,可以看出国家对养老的重视度。为了响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号召。2014 年《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放开定价权,鼓励民间资本加入社会养老行列中来,提出养老机构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服务定价,其他医疗、养老服务由经营者自主定价。同时对营利性医疗、养老机构建设一律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由此可以看出国家是十分支持社会机构来开办养老机构,有了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保险投资的风险几乎没有,同时对工作的开展也会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