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心理学论文 >

人本主义思想下大学生管理模式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24 共3700字
摘要

  人本主义思潮,是当代美国重要的心理流派之一,其兴起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其反对将人们的心理低俗化和动物化而驰名,其创始人是马斯洛,后为罗杰斯传承衣钵。人本主义因其注重人格特征的培育,因而对现代管理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教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人本主义管理理念的基本内涵。

  人本主义的理念是亚伯拉罕·马斯洛在研究了精神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所开创的一门基本学科,也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而后罗杰斯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创造。

  (一)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又被称之为实现论。他通过分析与观察,将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而每一个层次的需求满足,都是建立在第一层次的需求满足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他在一定的程度上采用了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成为你自己(自我实现),他认为人是可以自我实现的,这是因为真善美都是人类所有的内在本性,因而才具有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等评价层面的东西,而人在实际的活动中,则可以通过学习等其它的活动来改善人对自己评价,即自我意识与自知,而在这个逐渐改变的过程中,本质上是人的内省的潜能所爆发,人不过是认识到了自我的潜在价值,从而完成了自我的实现。从哲学来说,其实他在思路上几近尼采的强力意志,不同的是一个是从哲学的角度切入,而一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切入。

  (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直观上是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脉相承的,但是不同的就是对于人的自我定位不同。马斯洛所关注的是,教育或者是其他的人类实践活动对自我意识的促进作用,但是罗杰斯反观了这一过程,认为人在这个过程中,本质会异化,因而必须将这一部分也剔除在外,因而他强调的是找回最为原始的他,使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但是他们也是极为相同的,都是从外部来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目标都是要回归人的本性,不同的是马斯洛所做的是加法,在逐渐的社会活动中,通过这些影响而逐渐地实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潜能和需求,而马斯洛则是认为在社会活动中,会产生一定的异化影响,因而必须将这一部分除去,消除外界教育所强加的价值观,而只是将自己的行为习惯、处事方式诉诸于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

  (三)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管理。

  人本主义诞生之后,对于管理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管理学理念的一次重大的更新,将管理的对象、管理的任务和管理的活动都进行了一个全新的改变,从而成为了目前最为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之一。

  1.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管理对象。

  对于传统的管理对象来说,都是一个组织的成员或者是团体,最为根本的东西是人,而对于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管理来说,它不仅仅是对人的外在,而是深入到了人之内--能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所注重的管理已经不再是机械的人,而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人,它认为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有人是独一无二的,是不能转让和复制的,因而极为重要的就是人所具有的能量;其次是管理应该注意人的能量的发挥,这是因为其管理的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人,但是如果失去了能量的发挥这个步骤的话,那么管理将会成为空谈,而最终不能实现其管理,因为人的能量不能发挥则与物体无异。

  2.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管理任务。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管理任务,不再是目标的实现,而是将目标的实现寓于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之中,它所需要的就是建立一个每个人都可以自我实现的环境,当一个人真正的自我实现之后,那么这个管理任务基本就完成了,从而也就完成了组织本身所确立的目标,这样的转变,是在人本主义理念之下的管理对象所确定和派生出来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保证管理的对象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在汉迪的话语体系中则是,“通过自身努力的创造,以形成更加美好的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我价值的完整认可,并由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而活着某种生命圣神意义上的永恒”.

  3.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领导。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管理,对于管理的领导也有着新的要求,它所要求的领导不再是传统的目的性领导,所谓的目的性领导就是对于企业来说,它将管理的对象看做是一个“经济人”,而认为经济组织就是应该追求最大的利润,但是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管理,对于领导来说,“最大利润”不是结果,而是实现结果的工具,它必然要归结到人本身,归结到人的需求的最大满足。因而对于领导来说,应该是他发自本性的想要服务好他人,而带领他们是服务他们最好的方式,于是他成了领导。因而评价领导的标准因之而转变成为:人在他的领导下,有否更健康、有否更智慧等影响到人成长与发展的东西。

  二、人本主义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管理模式,显然是行政管理等传统管理模式之外的最好的模式,而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行政管理模式,因而服务意识极为的淡化,这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所导致的问题的根源之一。

  (一)转变领导管理理念与管理目标。

  在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因为大多处于行政管理的模式下从而使得其机械化、制度化和程式化,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管理的僵硬与死板,从而扼杀了高校的活力与创造力,因而必须转变高校的行政领导为服务性的领导,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一个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学生观,将“教育、管理和服务”三者相结合,强化服务意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是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过程,要充分让学生能够依据各自的特点而成才,而这也要求管理目标的必然转变。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与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将学生也纳入到管理者的位置上来,使得学生能够从心底接受管理,同时也必须在机制上杜绝和防范学生工作事务的暗箱操作,对于教学、学工、团委等各个部门的相应目标设定,都应该有学生的参与和研讨,从而制定出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工作目标。

  (二)制度与情感、外在与内在高度统一。

  任何一种管理都不能脱离相关的制度,但是也不能仅仅依靠制度,还必须兼顾情感,这也体现在高校学生管理之中。人本主义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应该将制度与情感相统一,不仅要重视制度的完善,而且还要重视情感的交流,要与学生进行心灵和情感的交流,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制度化的坚持,可以通过服务理念构建成“法治”,不仅对高校学生实行法治,同时对于管理者的行为也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在执行的过程中,则要注重情感的交流与分析,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同时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管理的外在与内在的高度统一。这是时代发展与变化所要求的,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管理,同时还需进行学生自我管理机制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和从我做起的优良品德,使得学生能够发现并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

  (三)完善学生管理工作机构的构建。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来说,管理机构的构建是必须的,但是人本主义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其关键在于服务机制的构建、导师构建和辅导员建设。

  1. 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机构。

  完善的学生管理工作机构的构建应该包含这样几个部分,为了缓解学生身心压力而建立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其主要负责开展心理测评和建立心理档案,使其能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为了解决学生生活压力而建立的勤工助学指导中心,其主要是解决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注重其他学生视野的拓宽,以培养学生的自强观念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 导师制度的构建。

  导师辅导制主要是为了解决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而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而本科也逐渐地引进了这种制度。导师,在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可以发挥导师的专业优势,由导师进行课程配置选择,这样可以体现学生的专业特长和爱好,从而使得选科更为合理,也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同时,在导师与学生的相互交往之中,学生可以更早地参与到导师的科研之中,将专业知识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进行提高和巩固,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能使有专业潜能的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也给导师更多的发现人才和培养专门人才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使得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3. 辅导员建设。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其核心实施成员主要是辅导员,因而辅导员的建设极为重要,而这也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辅导员的建设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就是要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来引导学生的成长;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再次要注意其创新意识和工作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地探索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从而推动其工作。

  参考文献。

  [1] 曾秀芳 . 基于人本主义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5)。
  [2] 朱以财 .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J]. 职业技术教育 ,2008,(26)。
  [3] 程云 . 从人本主义视角对管理的再认知 [J]. 人力资源管理,2013,(4)。
  [4] 罗琳 . 基于人本主义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J]. 科技创新导报,2008,(29)。
  [5] (英)查尔斯·汉迪 . 刘海明,张建新译 . 饥饿的灵魂--个人与组织的希望与追寻 [M]. 上海 : 三联出版社 ,199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管理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