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

地方电视台纪录片的叙事方法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5-01-13 共3208字
论文摘要

  2013 年 10 月 12 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做好 2014 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 广发[2013]68 号文件) ,《通知》要求按周计算,平均每天至少要播出 30 分钟的国产纪录片。这样一来,国产纪录片每年可增加数千小时的播出量。各地方台也针对《通知》做出了及时而又积极的反应[1]。所以,这可能是发展地方纪录片的大好时机。地方纪录片是地方电视台创作的主要节目类型之一,能体现地方电视台的特色,也是地方电视台节目水平的展示。近几年,由各地方电视台自主创作、制作并播出的,反映地域民族特色、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和纪录片节目已经是足够丰富多彩了。

  纪录片是以非虚构的形式展现真实的一种节目形态,它需要从生活中挖掘各个方面的素材,通过纪录“真实”来还原生活、贴近生活中的美与丑,用这样的方法给观众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使观众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纪录片又是一种叙事的艺术,一种用多种影视手段达到真实效果的叙事艺术。简单地说,叙事就是讲故事。想要观众看到的是优秀的纪录片而不是那些粗制滥造的作品,这里我们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运用什么样的叙事策略尽量把故事讲好。而《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叙事策略”一词的: “叙事: 叙述事情。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讲述故事情节。”“策略: 谋略、手段,或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既有稳定性,又有较大的灵活性,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一言以蔽之,“叙事策略”就是为了讲述故事而采取的手段。

  纪录片从它诞生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其叙事的手段和方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不同时期的纪录片都具备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记录真人真事、非虚构、通过跟拍采访、蒙太奇后期剪辑技术的应用等几个创作特点。纪录片不允许虚构,但它也不能摆脱用编导的或是叙述者自己的视角和方法去描述和阐释世界。它是用主观的视角来客观地维护事件的真实性[2]。纪录片制作的另一基本原则是: 有选择地重现过去了的生活中某种原生态。这样,纪录片就无法回避叙事的问题。因此,纪录片如何采取何种可能的叙事策略是本文讨论的核心。

  一、抓取细节,满足观众对观看的渴求

  接受心理学认为,想要把人的无意注意力转变为有意注意,在外界需要产生一种刺激和兴奋,而细节正是产生刺激、引起振奋、保持观众观看兴趣的一种重要手法。细节能够揭示人物心理活动、渲染气氛、表现事物的质感、体现时代特征,同时它还能推动情节发展、构成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以细节充实电视画面,推动纪录片叙事向前发展。

  而纪录片中抓取的细节一般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 画面细节

  具体包括: 用于体现人们的习俗、习惯、活动场所、各种事物的生活细节; 用于体现人物的形体动作、手势眼神的动作细节; 用于体现人物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的表情细节; 用于体现自然环境中的风雨雷电、湖光山色、花鸟鱼虫的环境细节等。

  纪录片在表述画面细节时,一般都会体现在镜头景别上的运用,即对近景景别和特写景别的运用。这两种景别都是非生活化的景别,是进一步对某一整体形象中的局部做出描述和刻画的景别,所谓“近取其神,近取其质。”就指的是近景的特点,而能做到对事物细节和微观的观察,则是特写景别的特征。通过近景和特写景别的运用,观众可以看到在画面中得到强调的人物或事物,这样既表明了叙事者的态度,又可以提起观众对画面的注意和兴趣。比如,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在描述各种食材以及烹饪过程的时候,绝大部分镜头用的都是特写和近景。强大的画面冲击力给观众带来强烈观感体验的同时,也使观众对所展示的美食垂涎欲滴、流连忘返。

  ( 二) 声音细节

  纪录片的音响应该具有再现、叙事、表现、表真、表情的功能,这样的声音擅长传情,使纪录片更加亲切、感人。自然记录片《水生世界》中,在描写渔民捕鱼、水上生活、水中物种等情节中,加入了真实可信的现场同期声,使观众能得到视听同步、真切可信的体验。文字是抽象的,而音响是具体的,它蕴含大量的非语言信息,纪录片中的音响要尽量带有更多的信息,要注意采录原生态的、有情节的、有特色的、能构成典型画面的音响; 要采录含意深刻、语言精练、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典型表征音响。用音响事实说话,少发议论,做到紧扣主题、层次自然流畅、入情入理。

  ( 三) 解说词细节

  除了在现场录制的语言声音,在纪录片中呈现的可听的语言符号还有解说词,在解说词的运用上应该真实、准确、精练、贴切。解说词在对细节进行描述时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多种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物转化为具象的事物,这样观众看起来、听起来就通俗易懂、愉悦性强了。

  二、口语化解说词,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全知”叙事的视角是大多数主旋律的、大众式的、历史的纪录片在编写解说词时所采用的一贯做法。解说词一般都会呈现出缓慢、严肃、庄重的书面语特点,这类纪录片在观看时观众往往感受到沉重和压抑。而且,纪录片中的潜在的叙述者还会潜移默化地引导和改变观众的思想感情和处世态度。可能,这种叙事策略是某一类型纪录片存在的方式,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观众会对这种全能全知型的权威性解说产生抵触的情绪。而现阶段,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现代化的、方便的信息接收方式的使用,使得部分纪录片在解说词上已经由原来的说教式的书面语转变为轻松亲切的口语化表达[3]。口语化的解说,会拉近观众与纪录片中主人公及事物间的距离,让人觉得更加亲切、真实、深刻,而且,观众还会以一种主人、参与者、在场人,甚至是讲述者本人的身份融入到纪录片的环境中去,使普通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纪录片《丝路上的陕西人》中的解说词,语言凝练、准确、平和、亲切,能让观众伴随着这样的声音走入特定的情节当中。同样,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中,甚至还加入了各地方言的元素,这能使观众在享受、放松、娱乐的心态下观看纪录片,这也正是我们纪录片制作者的目的。

  三、“情景再现”,非虚构还原故事原貌

  “情景再现”是由演员扮演片中角色,对某一事件进行再现的表演,它是一种强调戏剧冲突和视听效果的叙事策略。纪录片《故宫》在讲述故宫历史的过程中,多处使用了这种情景再现,尽可能地为观众展现和还原了历史的原貌,同时使观众获得了比听觉更直接的体验,让观众“眼见为实”。在这样一种思路的引导下,创作者积极主动地介入拍摄对象的生活,让当事人还原他们日常的生活活动以供拍摄,这种在“非虚构”原则指导下的拍摄,比一般客观记录更集中、更典型,使得真实的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达到真实与艺术的融合。

  然而,“非虚构”不能等同于真实,经过安排的故事化的叙述,也不能等于让演员重新演义历史中的真实事件或真实人物。这里所强调的叙事策略是指在确保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增强戏剧因素,强调矛盾冲突。对于纪录片而言,“情景再现”虽然满足了商业化运作的需求和娱乐大众的需求,但仍是一种以纪实性为根本,形式上和目的上采用娱乐性的一种叙事策略[4]。

  其实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还有很多,本文所提及三个叙事策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它们的具体运用应该是多样化的、和谐统一的,它的选择和建构取决于纪录片制作人员的主题表达需求。

  纪录片就像人类的一面镜子,透过它能折射生活,展示美丽的大自然、展示不同人生活的状态以及命运、展示不同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各种印记,激起人们对自身以及身边整个生存空间的审视,起到导向未来的作用。讲故事已经成为纪录片吸引和打动观众的重要手段,它的魅力所在,就是它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人和事的叙事策略。所以地方台在进行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谨记此理,讲好记录过程中的故事。

  [参 考 文 献]

  [1]张同道,胡智锋,等. 2013 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4,( 4) .

  [2]王伟平. 论纪录片的叙事策略[J]. 视听纵横,2004,( 4) .

  [3]宋小雪. 电视纪录片叙事艺术研究[D].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2012.

  [4]廖文志.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广播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