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迅速崛起,传统电视媒体面临巨大挑战。
在这个媒介变革与融合的时代,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 《互联网时代》,将探寻的目光对准已经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本身,思考技术革命背后的人类社会演进规律,以及发明创造带来不可逆转的人类命运这一终极命题。一部纪录片要担负起这样的重任,不仅要求主创人员具备成熟的纪录片创作经验和丰富全面的知识储备,同时还需要对纪录片的社会价值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电视纪录片在大众传播中扮演何等角色,既由这部纪录片所属的类型决定,同时也取决于纪录片创作者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深度。纪录片通常强调对于 "真实"的忠诚,其功能包括记录历史、反映生活、传播知识和人文关怀,这些功能决定了纪录片通常被定位为事实的记录者或传播者。但 《互联网时代》的价值取向和角色定位,显然超出了纪录片在一般意义上的创作内涵。
它不仅描绘互联网技术的诞生缘起和发展变革,呈现新技术条件下的时代面貌;更为重要的,它还从深处解析了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影响。而后者的电视表达,要求这部纪录片除了作为时代记录者外,还必须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承担起纪录片人文思考的四重角色。
一、中国既往历史的反思者
《互联网时代》第一集 《时代》,以技术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所起的作用,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狩猎采摘、农业、工业和互联网四个时代。通过比较世界各民族对待新技术出现的不同态度,分析其走向不同历史命运的某种必然。片子没有将记录和关注的视野局限在互联网发明前后的数十年中,而是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长河,透彻分析了及时掌握一种新技术对人类产生的影响。中国为何在农业时代一度兴盛,而在工业时代却一落千丈,这是创作者真正希望引发观众思考的问题。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正由于中国在工业时代错失良机,面对以互联网发明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国在信息时代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把握历史给予的发展契机。
在第九集 《世界》中,片子回顾了中国在数个历史关头对待新技术的态度,比如 "乾隆对英国进贡水泵的不屑""慈禧拆毁中国首条铁路" "邓小平力主派遣大批留学生出国"等等,分析了中国国运盛衰转折背后的观念原因,进而反映出当今新一代中国领导人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这一论断的审时度势和高瞻远瞩。通过纪录片的影像表达,这种基于时代大背景下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省,以具象化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二、中国发展阶段的定位者
明确中国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全球竞争中所处的位置,是 《互联网时代》所要探讨的核心命题之一。第二集 《浪潮》通过对网景、谷歌、雅虎等互联网巨头成长历程的回顾,探寻新时期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二十余年的互联网发展历程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当今中国创业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而言,不能再走过去西方发达国家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老路; 今天,坚定地以创新创造为先导,是实现我国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中国家"和 "发达国家",长期以来被用以划分不同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对此,第三集 《能量》提出 "高创国家"和 "低创国家"的概念,着重凸显互联网时代以智慧和创造作为生产力发展驱动引擎的全新划分标准,这为我国在新时代指明了发展战略和路径。第九集 《世界》进一步深入分析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用事实力证目前中国只是 "网络大国",还非 "网络强国".这种对自身发展水平的明确定位和对赶超路径的清醒认识,对于现阶段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三、中国国际形象的展示者
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如何看待对外来文明的接受和自身文明的传承。对于互联网这一诞生于美国的技术发明,《互联网时代》用了大量篇幅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土壤。第二集 《浪潮》追溯了硅谷的母体斯坦福大学的前世今生,进而说明任何先进技术的出现必须首先拥有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环境。在第三集 《能量》中,通过同样起于草莽的 "小米" "乐视"等企业,展示中国社会对于这一规律的接纳和主动调整。
作为一部完全由中国人创作的纪录片, 《互联网时代》把中国的内容比重放在了一个恰当的位置上---既不一味歌颂国外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忽视本国互联网产业迅速崛起的事实; 也没有因为我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忽略整个社会还缺乏为营造良好的网络发展环境所做好的准备。
这种真诚而公允的态度,反映在整部纪录片的各集之中。在第七集 《控制》中,创作者在表达了对互联网导致的各种犯罪行为的忧虑之后,呼吁各国合作治理网络空间,让网络空间的合作共赢成为现实世界人类消弭纷争的成功范例,展示了我国在网络空间治理问题上的大国气度,进而树立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中国国际形象。
四、人类精神家园的守望者
网络技术在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的同时,给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冲击,这是纪录片 《互联网时代》所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技术变革推动时代进步,这是历史的必然; 与此相伴的是现代技术对于人类千百年来精神家园的冲击。第四集《再构》中谈及以 "可汗学院" "Coursera"为代表的网络在线教育,正创建出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教育新模式,这让全球共享精英式教育成为可能。但片子在呈现这种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对其中隐而未现的负面影响产生忧虑---校园里的童真和青春、孩童少年的两小无猜、豆蔻年华的青梅竹马,也许将在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复存在。从对社会变革图景的描绘,引向对人类精神世界失落的担忧, 《互联网时代》提升了看待技术革命后果的思想高度。
第六集 《迁徙》从人类精神层面上的剖析 "网络社交成瘾症""青少年沉湎网络游戏"等现象,反思网络技术对人类精神健康的负面影响; 第八集 《忧虑》将网络时代人类无处安放的隐私,与对技术决定论的争论相联系,揭示了网络存在的这一重大弊病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困扰。
以上这些对人类精神领域的观照,显示了 《互联网时代》整部纪录片是站在人类精神家园守望者的位置上,全面地看待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颠覆和改变,而非片面的"技术决定论"鼓吹者。
五、结语
人类跨入信息技术时代已二十多年,网络媒体蓬勃兴起的同时,由于网络传播所具有的碎片化、年轻化等特性,大部分人的思考方式呈现肤浅简单的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具有人文关怀内涵的电视纪录片,理应运用视频传播的方式,传播更多的思想内容。正如总导演石强所说,"我们无法通过一部纪录片描绘一个时代,但我们可以一起思考一个时代。
"正是这样的创作姿态,使 《互联网时代》具有了一般纪录片所没有的角色定位。纪录片播出后,在互联网界、社科界引发的种种讨论和思考,说明这部纪录片已经成功地实现以上四重角色所赋予的时代重任,同时也对未来提升我国纪录片的思想层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以2009年新浪微博的正式运营为时间点,一个属于中国的微时代正式来临。对于纪录片而言,微传播时代的最大意义在于催生了一种新样态--微纪录片。微纪录片脱胎于传统纪录片,是依托网络新媒体而产生并适应于新媒体即时性、全民生产和碎片化的产物。除了时长的...
纪录片一词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是Documentary,它最早是由英国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提出的,意思是文献的或是具有文献资料价值的.随着美国人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在1922年公映,纪录片正式走上了影像艺术舞台。伴随着纪录片的出现,...
原标题:理念型纪录片的表述及其手段一《互联网时代》是一部重宏观论述、重理念表达的大型纪录片,这一定位在给这部纪录片带来了信息量大、启发性与思辨性强、视点高屋建瓴、让人深刻反思的优势的同时,也给这部片子在可视性方面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