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09年新浪微博的正式运营为时间点,一个属于中国的"微时代"正式来临。对于纪录片而言,微传播时代的最大意义在于催生了一种新样态--微纪录片。微纪录片脱胎于传统纪录片,是依托网络新媒体而产生并适应于新媒体即时性、全民生产和碎片化的产物。除了时长的精短(不超过25分钟),微纪录片从制作到播出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的独有特征。虽然如今各大电视机构也在竞相制作电视微纪录片,但本文认为网络新媒体是微纪录片发轫的最初土壤,网络微纪录片最能体现微时代的"草根性"和"碎片化"的特点,因此本文以"网络微纪录片"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微纪录片的发展动向。
从2010年第一部网络微纪录片诞生开始,"全民纪录时代"随之到来。其后的三年间,网络微纪录片经历了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这个时期网络微纪录片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各大网站纷纷成立微纪录片频道。凤凰视频、搜狐视频、优酷视频、中国网络电视台、腾讯视频、中国纪录片网、爱奇艺等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陆续设立"微纪录片"类子栏目。
网络微纪录片每年以数千计的数量在这些平台进行公开分享;二是创作主体为普通网友,绝大部分微纪录片由非专业的普通网民创作。2013年底至2014年初,由普通网友主导微纪录片创作的局面被打破,一些大型的商业视频网站开始全力推出民间制作团队打造的网络微纪录片,这种情况在2014年持续发酵,到年底,网络上发布的微纪录片绝大多数已经是由民间制作团队制作。网络微纪录片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到来,称之为"后全民纪录时代".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两种时代在创作主体、创作语法和价值功能方面的异同,来分析后全民纪录时代我国纪录片的新特征及发展的意义,以期为网络微纪录片的发展留下实时性注解。
一、从UGC到PGC:民间专业自频道主导的"后全民纪录时代"
Web2.0的流行极大地丰富了网络生态,视频网站正是这个网络生态中的宠儿。考察当前视频网站的内容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外购内容、UGC(用户生成内容)、网站自制和PGC(专业生产内容)。其中,UGC和PGC是最符合新媒体"全民生产"特性的两种内容生产方式。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它是指用户将自己的原创内容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展示或者提供给其他用户。PGC(ProfessionalGenerated Content)即"专业生产内容",是指经过新媒体认证的相对专业和职业化的用户通过它们的自媒体(本文称之为:民间专业自媒体频道)发布自己原创的内容。
在"全民纪录时代",网络微纪录片的生产主要是通过UGC模式完成,2013年底,UGC微纪录片生产模式逐渐被PGC模式所取代。以优酷纪录片频道《全民纪录》栏目为例,笔者考察了2013年该栏目发布的285部微纪录片,其中PGC微纪录片仅占16.7%,UGC微纪录片占83.3%.而在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发布在该栏目的共390部微纪录片中,PGC微纪录片(经过优酷认证的民间专业出品方上传的微纪录片)共339部,占总数的86.9%.据媒体报道,针对PGC,优酷在2014年还制定了"光合计划",加入该计划的合作伙伴将获得优酷更有力的推广和专业意见等支持。2015年,优酷PGC的比重较以往还会大为增加,一个全新的视频网站内容生态业已形成。
在UGC主导的"全民纪录时代","微"字使"纪录片"卸下了高端和严肃的外衣,任何"草根"用户都可以把自己随手拍摄和简单后期处理的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和分享。而当各视频网站都竞相引入PGC模式后,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微纪录片从形态到内容上的改变。首先,从传播动机上看,UGC的传播行为主要是基于传播者个人的传播诉求和兴趣点而产生。非专业的普通用户对微记录片的创作与传播行为是随意和随机的,因此单次传播行为在UGC模式中很常见。即使会出现系列微纪录片的连续集中发布,但也多为个案式纪录。
相比较,PGC的生产则更多从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传播动机体现出专业性和职业化特点,从题材选择到内容处理都自觉地考虑到新媒体受众的特性和偏好。其次,从传播行为上看,UGC的传播行为是随机和不定期的。是否传播、传播什么均凭借传播者的主观感受而定,心血来潮式的传播行为较为常见。而PGC则专业许多,一般为稳定的常规发布和定期更新,传播过程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意识。
二、"后全民纪录时代"网络微纪录片的特征
1.题材选择。网络微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大多来自没有体制束缚的民间,加之网络受众群体的个性明显和价值多元的特征,网络微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体现出很强的亲民性和多样化。一般来讲,网络微纪录片甚少选择有影响力的人物和大事件,而是大多把镜头对准与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
由于UGC微纪录片的生产动机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在题材选择上会受制于创作主体的身份、经历和自我需求。如UGC微纪录片《单车西藏》,创作者为一名驴友,他把自己骑单车环游西藏的经历拍成了这部系列微纪录片,作品题材完全源于自身经历。再者,UGC纪录片创作者所属的群体并非想像中多元,基本集中在几类人群,比如大学生群体就是UGC创作的主要人群之一,他们创作的有关支教、军训或毕业的微纪录片,也同样是基于自身需求和经历的传播行为,并非自觉地根据网络受众的诉求而主动开掘题材。
而且,创作群体的类属性和兴趣趋同性,难免使得UGC微纪录片的题材走向单一。
PGC微纪录片则不同,在题材选择上基本是以满足新媒体受众需求为取舍标准,这些民间专业创作团队既了解纪录片的生产方式,又了解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同时又摆脱了体制的束缚,所以题材更加国际化和多样化、视角更加多元。既有《"跑腿"女孩的任性创富路》这种记录青年群体生活的作品,也有如《这样爱你对不对》此类以小见大反映中国社会问题的作品;既有如《屌丝设计师逆袭记》这样观照普通人生活百态的纪录片,又有如《星星的妈妈》此类描写特殊人群的作品;有像《家的味道》这样的美食类微纪录片,当然也包括像《丹达拉神秘地宫未解之谜》一类的旅游探险微纪录片,甚至还有专访式微纪录片,如《专访电子游戏之父Ralph Baer》。
与UGC微纪录片相比,选题上的另一大变化是PGC微纪录片自觉地走起类型化路线,每个专业自频道专门进行某类题材微纪录片的制作与传播。比如自频道"冒险雷探长"主要专注于旅游探险类微纪录片创作、"时间刻度"则集中把镜头对准生活中有故事的普通人、"摇头影视"主要致力于自然探秘类微纪录的制作与传播、"吃喝梦工厂"则专门聚焦特色美食。这种类型化的专业制作自觉地避免了节目的同质化,使得传播更为有效,内容质量也更有保证,这些都是UGC微纪录片无法比拟的。
2.创作语法。网络微纪录片在制作人身份、制作方式和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与一般纪录片存在差异,从而形成了其特有的创作语法。在美学风格上,网络微纪录片大多追求"微言大义",热衷于呈现社会的微观和事件的横截面来以小见大;在结构布局上,大多采用散点式、单线式的布局,力求作品在精短的时长内为受众提供对人和事认知上的完整性;在叙事策略上,内视角和碎片化叙事是最大特点。网络微纪录片大多采用被拍摄对象"口述"的个人视角,有的直接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平民情怀和纪实性。时长的限制导致网络微纪录片无法将事件的发展进行全程纪录,截取精彩瞬间和关键片段进行碎片化讲述成为必然;在叙事手段上,网络微纪录片注重镜头的原始力量和事件、人物本身的"讲述"功能,很少利用叙事环境以外的手段来进行叙事。因此在网络微纪录片中甚少看到画外音解说、搬演和动画特效等后期手段,跟拍镜头和拍摄对象自述的运用都是为了体现"被纪录对象的主体性"和"导演的自我消除".
如果上述创作语法是"全民纪录时代"的UGC微纪录片出于制作随意性和设备资金限制的无心之举的话,那么PGC微纪录片对上述创作语法的遵从则是基于一种专业性的探索。由民间专业自媒体频道"时间刻度"发布的PGC微纪录片《"六斤姐"的真实生活》讲述了一位身处舆论漩涡的"90后"网络炒作女孩的故事。该微纪录片在短短的11分钟内从女孩的"内视角"还原了一个普通女孩的真实形象。全片按时空把故事分割成历史时空和现实时空,两个时空穿插进行讲述。历史时空主要通过女孩自述成长背景的画外音配以女孩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写意镜头完成。现实时空主要通过女孩现实生活画面和被采访的画面配合同期声完成。在现实时空的讲述中,对女孩其他网络炒作行为的描述只是一带而过,而是把"六斤姐"绰号的由来作为讲述的重点,碎片化的表达并不影响作品结构的完整性,整个作品声画比重合理,信息饱和度适当,体现出了一定的专业水准。
三、网络微纪录片的专业价值与社会意义
1.之于纪录片本体的价值。回顾纪录片的发展历史,纪录短片其实是纪录电影的初始样态。《火车进站》《水浇园丁》等短小精悍的生活纪实类短片曾带给人们对纪录片最初的感性认识。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来临,纪录片的时长变得越来越长,同时有了新的社会功能。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时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快餐式信息需求使得文化形式呈现出反叛"权威、完整"的必然趋势,网络微纪录片由此出现。因此,从早期纪录短片的风靡到后来的鸿篇巨制,再到今天的网络微纪录片盛行,正是在这种"回旋式"前进中,纪录片的外延在不断扩大,网络微纪录片在纪录片发展进程中像是一种原始的回归,又是一种时代的必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纪录片历史中有着重要意义的"独立纪录片运动",一些不受体制束缚的纪录片爱好者打破传统政论专题片严肃刻板的模式,在作品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彰显人文情怀的客观记录,纪录片话语权实现了第一次下移。后来,"DV"热席卷中国大地,纪录片的"独立精神"得到了更多的普及。但总的来说,在新媒体出现前,这些独立纪录片大多被主流媒体拒之门外,缺少公共的传播平台而难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为这些"独立纪录片"创建了无限自由的公共传播平台,相对于完全草根的网友群体创作(UGC),那些钟情于独立纪录片的有识之士终于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自媒体" (PGC)发布自己的作品,这是对他们专业性的一种认可。可以说PGC微纪录片自觉遵从的创作理念是这种"独立精神"与"原生态纪实理念"的继承和延续,或者说作为一种与"权威"并行的纪录片创作理念,正以一种"网络微纪录片"的样态与主流纪录片在普通受众的视野中共存着,这种局面在纪录片发展历史上也许只有今天才会出现。
2.之于社会发展的意义。纪录片作为一种历史的书写方式,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在于它的"客观纪实性",全知视角主导的传统主流纪录片更多为我们呈现了社会发展的宏观和中观层面,受众在纪录片的引导下对社会现实更多是一种俯视的观察。而网络微纪录片没有传统社会关系和体制的束缚,是用一种平视的角度去观察和纪录社会的微观,或者说网络微纪录片长于构建"微历史",这无疑是对传统主流纪录片的一种补充。相对于UGC微纪录片创作的随意性,PGC微纪录片能够自觉地完成对社会不同群体不同生活状态的观照,一个定位于"社会"的民间专业自媒体频道会经过专业策划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阶层不同群体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对每个选题进行专业的深度挖掘,形成系列微纪录片,如此一来,数量庞大的PGC微纪录片资源不失为最全面的微观社会的影像,又像是一部动态的社会生态录。在PGC微纪录片中惯常运用的"口述"体更无异于一部来自民间创作群体的"口述史",相信任何一个专业机构都无法完成规模如此庞大、不限地域和时间的"口述史"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复杂程度的加大,这种"民间私影像"将在社会考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草根特征的微时代使得传播行为被纳入到底层民间文化的范畴,实现了话语权从权威到民间的转换。UGC和PGC正是在这种"全民生产"的语境下产生的两种微纪录片模式,从"全民纪录时代"到"后全民纪录时代"的递进、从"非专业随手拍"到"民间专业纪录"的演变,展示了网络微纪录片的成长过程,是网络微纪录片经历了众生乱象后的成熟转身。
但总的来说,从UGC到PGC并不是话语权的转变,而是体现了新媒体在"民主意识"召唤中所做的理性战略思考,这其中所带来的网络微纪录片的变化也必然在微纪录片,乃至纪录片发展历程中留下它的印记。
参考文献:
[1]贺骏。优酷打造"光合计划" PGC比重持续增加[J/OL].中国经济网,[2015-6-16].
[2]PGC成视频网站新宠 或重构商业模式[J/OL].搜狐IT,[2015-6-16].
网络传播迅速崛起,传统电视媒体面临巨大挑战。在这个媒介变革与融合的时代,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将探寻的目光对准已经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本身,思考技术革命背后的人类社会演进规律,以及发明创造带来不可逆转的人类...
纪录片一词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是Documentary,它最早是由英国纪录片大师约翰格里尔逊提出的,意思是文献的或是具有文献资料价值的.随着美国人罗伯特弗拉哈迪拍摄的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在1922年公映,纪录片正式走上了影像艺术舞台。伴随着纪录片的出现,...
原标题:理念型纪录片的表述及其手段一《互联网时代》是一部重宏观论述、重理念表达的大型纪录片,这一定位在给这部纪录片带来了信息量大、启发性与思辨性强、视点高屋建瓴、让人深刻反思的优势的同时,也给这部片子在可视性方面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