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

鲁绣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4-10 共299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鲁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探究
  【第一章】鲁绣传统艺术的传承分析绪论
  【第二章】鲁绣的形成及文化源流
  【3.1】鲁绣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3.2】齐鲁民间刺绣艺术的图案造型分类
  【3.3  3.4】齐鲁民间刺绣品中的民俗文化表现
  【第四章】齐鲁民间刺绣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第五章】鲁绣本土化品牌推广及设计应用
  【结论/参考文献】齐鲁地区鲁绣发展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传统鲁绣的造型艺术及文化内涵3.1 鲁绣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现存的鲁绣作品,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因此被人们倍加珍视。清末民初时期的鲁绣品类丰富,绣工繁盛,刺绣技法也最为多样。在布色和造型上,继承传统民间造型技巧,有着大拙不雕,稚拙天趣的艺术特征。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鲁绣存世品,可以对其传统的造型艺术中具有的地域特色及审美价值提供最丰满的研究内容,由此也可窥视出鲁绣蕴含的的文化价值。

  3.1.1 材质的秀挺感

  在绣线方面,传统鲁绣所用的绣线大多是俗称“衣线”的较粗加捻双股丝线,故也被称为“衣线绣”,这是传统鲁绣有别于诸名绣的一大特点。如图 11 中因双股衣线绣制的花纹苍劲,质地坚固,故而绣品丝线不易磨损。在制作衣物、鞋帽及民俗用品中广泛使用,鲁绣以其实用性的地域风格在北方流行,成为北方刺绣的代表绣种。鲁绣其针脚左右排列紧密,而且上下穿插层次较多,例如图 12 是绣片的正面效果、图 13 是绣片反面效果,可见看出齐鲁妇女擅长来回缠绕用线,所以绣品的反面也有较厚的丝线,与正面效果相仿,立体效果强,其风格彰显出山东人性格和审美趣味,传统材质与双股丝线的配合形成了鲁绣秀挺苍劲的独特风格。在使用面料上,传统鲁绣多使用暗花菱纹绸和绫缎,在这两种底纹面料上刺绣五彩缤纷的图案,与底纹凹凸对比明显,形成较立体的艺术效果,更能增加绣品传达出的热烈气氛。丝绸、棉布也是齐鲁绣女常用的面料,还有一种被称作俄罗斯呢的面料作为刺绣底料,此面料之感较齐鲁地区的粗棉布更为厚重且有保暖功效,适合山东人在寒冷的冬季穿着。

  在呢子上面绣上彩色纹样,这也是其他绣种所少见的,更显得绣品画面浑厚、协调而富丽。传统鲁绣总体上可用“豪放秀挺、敦厚苍劲”八字概括之。民间有叫做“褔本子”的册子,民间妇女刺绣的图样均取自这里,他们根据老一辈传下来的绣样重新绘制并加入时下“流行”的一些式样,那些不识字或略有文化的农村妇女便有“绣花样子”了,她们都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及需求在原有的花样基础上做些与众不同的改动,使自己的绣品更别出心裁。图 15 是妇女刺绣前先在纸上剪好的花样。鲁地妇女除了依照花样子直接用线在面料上施针,还有一种方法是将剪纸花样附着在布面上再施绣,图 16 中刺绣人物的蓝裙子破损处依稀可见较厚的纸片,在裙带和云肩中大量使用此法用以增加秀挺之感,裙带除了装饰性系在内裙外不致使内裙随风摆动也是对女子的约束。也有把整张纸附在面料反面从正面施绣,如图 17 是笔者展示一幅破损残件绣品的反面。这些制作技巧都使得衣线绣的立体感更强,绣线依照剪纸图样来回施针,强捻绣线的韧度再加垫纸的使用,手感厚重舒适且极富存在感。传统鲁绣品传达的信仰观念在当代的衰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载体的转换从而实现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追求,继而成为艺术品再创造的研究基础。
  
  3.1.2 色彩的审美价值

  因鲁绣艺术根植于民间,以各种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装点着衣食住行的各种物件。人们常说:“远看颜色,近看花”.色彩是人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其次才是针法与造型。清末民初民间用色受中国传统色彩的运用礼法影响较少,除了象征皇权的黄色,在齐鲁妇女心目中,总是切身的理解“正色”观念的内涵,从而形成了鲁绣艺术崇尚鲜艳单纯的色彩的特点。然而看似简单的色彩搭配,却处处可见浓艳中的深沉,淡雅中的激情。齐鲁民间服饰刺绣品除了象征皇权的黄色之外,其余的正色都是服装常用的色彩,鲁绣品中的黑色、红色、桃红、湖蓝、深蓝、藏青、深茄紫是最常见的底色,其他丝线作缤纷五彩色跃然于布面上。绣女们借助色彩来传送情感意念,从不循规蹈矩,极富艺术感染力与自由生动性。

  绣女的每个作品也有着不同样的色彩搭配,更可谓是匠心独运了。

  鲁绣不论是在花鸟虫鱼、山石人物的图案设色上都重视艺术的概括和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刺绣图案运用“退晕”的技法配合,使其装饰性进一步加强。不仅刺绣整体构图的图案上有晕色,其刺绣的针法上也有晕色,同色系中有三种以上不同色彩明度,在紧密排列的推移后是纹样丰润,产生光影式渐变的晕色视觉效果,使绣纹装饰性增强。如图18 中鱼下颚、鱼鳞、鱼尾处均是运用了“色晕”的技法,深浅色线搭配又统一。鲁绣图案色彩创造中的色彩情调与传统文化观念相重叠着。鲁绣色彩因地理环境、民间约定俗成的造物配色及个人色彩倾向相辅相成,高纯度、高明度的鲜艳色彩配比,齐鲁民间形成了“尚俗”的色彩风格,仪礼的“五色与金银之色”,这里说的“俗”是指鄙野的主观性、多样化、自由化的色彩搭配。齐鲁绣女用色有时在一幅图案中只用到三种,如图 19 中极简的红、绿对比色配比却运用的极为恰当,色彩浓丽却不失雅致,显示出齐鲁民间绣女极佳的用色才能。看似简单的色彩对比,却使图案的色彩感觉非常舒适,古代女子虽然没有专业的色彩美学基础,大自然给予她们最原始的审美感知,看似拙朴,却也是精心构思,这里和谐色彩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1.3 针法的多样性

  鲁绣绣工平整亮丽,虚实结合、凹凸有致,水路清晰。齐鲁民间刺绣针法及其丰富,常见的针法有齐针、锁针、辫子股、网绣、纳纱、抢针、打籽等等。多种针法及其组合形成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及情趣。针法的不同,营造出的形式美和工艺美是目前机器刺绣所不能比的。喜庆节日里,民俗用品大量绣制,例如门帘、轿衣、绣衣、枕顶、镜套、扇套、荷包、香囊等等。
  
  3.1.4 图案的审美意趣

  齐鲁民间刺绣一大特点是以大为美,这也是中国人最原始的审美意识起源,历代以来,“大”这个词一般与美互训。齐鲁民间刺绣品的造型注重以硕大为美,讲究大画面,大布局彰显儒雅大气之风。也许正是源于这一审美需求,民间绣女的传统思想里似乎普遍认为,只有对一些极富神秘力及大力尊崇的部分,给予充分的、突出的表现,讲究完整性,才会大大地使形象的内涵增殖、功能加大。如图 20 肚兜中只有一只鱼的图案却占据其三分之二面积,鱼的嘴里衔着一支莲花,鱼莲的形象呼之欲出。

  民间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说,图案要“有看头”.在齐鲁民间服饰中吉祥图案是表达民间思想和情感含义的主要形式,也就是尽善尽美。民间刺绣广泛使用的题材是吉祥图案。吉祥图案一般是通过比拟、谐音、隐喻等手法来表达寓意。求全也是特点之一,各种物件只要是好的寓意都是可以叠加构图的。在人类早期的造型艺术的长河中,在鲁绣对莲族艺术系列的表现中,处处可见鱼的踪迹,鱼、莲分别是男、女的象征。有不少的“莲里钻鱼”或“鱼身开莲”的“复合形象”隐喻男、女交合,图 20、图 21 均是齐鲁民间乡俗生活对“鱼戏莲”主题的特殊理解。齐鲁民间刺绣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挺的风貌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人类自身。民间绣女只有经过精心挑选布料、绣线,选好图案、搭配色彩和针法,才营造出如此丰美、耐看的刺绣品。我们可以从中觉察到齐鲁地区女性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未来生活的无限美好的向往都依托于这一针一线中。她们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与夸张,转化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民俗情趣的图案。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艺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