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

现代咖啡具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来源:山东陶瓷 作者:陈坤,郭小白,陈伟
发布于:2018-09-19 共2723字

  摘   要: 现在谈到日用陶瓷的设计甚至整个工业设计体系可以说都是西方的舶来品, 甚至大学的专业教材和资料基本都是译过来的, 全盘的去接受一个成熟的体系对在设计方面如一张白纸的现代中国设计师来说提升是巨大的。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拿来主义的西方设计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乃至成为整个设计的核心元素并加以延伸, 是需要我们这些设计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实践和努力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现代陶瓷,工业设计,融合

现代咖啡具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西方的设计经过多年发展, 到近现代盛行的极简主义, 是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的, 反观中国传统陶瓷, 特别是宫廷用陶瓷的传世精品, 繁而不乱才是中国传统瓷器的精髓, 这当中的冲突显而易见的。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还是中学为干, 西学为衣?这是一个意义非常深远的话题。

  笔者出生在一个陶瓷世家, 也在大学读过不少设计方面的课程和资料, 可以说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冲突, 在这几年的日用陶瓷设计过程中有着很直观的体现。2015年用半年的时间创作了“天高云淡”咖啡具 (图1) , 有幸在省评比中获奖, 借这套作品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来谈一下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陶瓷工业设计体系的冲突、冲撞和融合。

  “天高云淡”咖啡具设计之初的目标是要做出一套有中国味道的咖啡具, 从形式感、色彩、装饰风格乃至给人的感受都是很中国的东西, 用东方的文化元素去表述源自于西方的器物可能是一个挑战自我的想法, 或者说一些恶趣味作祟吧。基调定下来之后大面积的寻找素材, 整体造型的灵感来源于家藏的一件人物雕塑“红楼人物宝琴赏梅”, 人物身披一件斗篷, 腰身纤细, 翘首而立, 眼神清冷。其实后期大多数的设计和胎具制作过程都是在用各种元素去重构这件雕塑给笔者的那种感受。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尽可能的还原雕塑的线型, 但壶体的视觉上过宽, 不得不在壶身上加一条垂直方向的线, 最终在翻阅了大量传统资料中找到了一种中国服饰“大襟”, 它的那条扣缝圆转如意, 拿来用到了壶身上, 相得益彰。用金色的装饰线突出这条线的视觉效果让它更加出跳, 把壶体水平方向用这条弧线分割的彻底, 更加凸显腰身的纤细和抬首的姿态。壶身的整体装饰选用了大块的祥云浮雕纹饰, 期间从很多线描白描作品中抠出大量祥云纹样, 取其精华然后去作组合, 意图做到形散而神聚。云本身在中国文化中就有悠闲和闲适的意味, 尽可能用这些素材在造型上做出悠然自得的感觉, 用不同的曲线交织出这种味道, 做了大量的尝试, 最终效果还是可以接受的。色彩上祥云用青花色康熙彩填色, 如同美人身上的青花大襟。壶盖延续了壶体的弧线, 并在盖顶处做了一个如同发髻的造型, 壶把完全沿壶身的造型曲线延伸, 并在保证实用功能的情况下用高浮雕的祥云造型做装饰, 与壶身上的浮雕祥云相呼应。杯体的设计基本是壶体设计的延续, 但线条上更加随意, 也更圆润, 杯子的金线与壶体特意做成相反方向, 放在一起更凸显出那种柔美, 也因为没有太多造型的原因掣肘, 视觉效果上比壶体更舒展。茶匙参考了很多的发钗的造型, 采用了浮雕祥云作钗头, 以祥云钗的形式出现在杯子中, 并给匙柄一个合适的弧度, 与杯子配合效果很出彩。

  图1 天高云淡

图1 天高云淡

  这套咖啡具设计过程可以说是一个非典型的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案例。整个在设计方法上可以说完全是西方的, 尽可能去做的“减法”, 尽可能简洁的整体设计, 无疑是受西方极简主义思想影响的。但整体的中国味道, 非常符合中国服饰文化的壶身曲线, 大面积而且繁复的祥云浮雕, 以及有代表性的康熙彩都是中国文化的明证。其实做这套东西的过程我并没有太多日用陶瓷的感受, 反而做的方式更像在做一件雕塑的艺术品。那到底是走东方还是西方的路呢?作为一个传统陶瓷熏陶出来的孩子, 笔者对中国灿烂的陶瓷文化是无比崇敬的, 但很多问题又出在这种灿烂, 有太多的成功的个体, 但没有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和方法论传承下来, 父传子、师傅传徒弟的方式让非常多优秀的东西慢慢失去它应有的光泽。西方这一套东西非常系统, 门槛也低, 但这些年做下来, 发现这些东西有些太硬太教条, 毕竟设计很多都是个性使然, 笔者无法完全的去按照西方那一套东西去做, 感觉有些机械, 缺了一丝灵性。整个“天高云淡”设计的过程可以说是东西方设计思路的一种冲撞。既然两个方向都不能完全接受, 那就各取其精华, 西方设计的简洁和设计方法、设计思路, 东方的设计元素比如传统服饰、祥云浮雕、康熙彩等等以及中国古典美人的内核, 最后作出来的东西某些意义上有些非驴非马, 可能不完整, 可能有视觉上冲突的地方, 但不啻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之后的一年做了一套水具, 取名“天一生水” (图2) , 如果说上一套关于云的作品, 那这一套就是关于水的。创作之初吸取了“天高云淡”创作过程中的经验, 用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思维作方案, 选取了很多水滴落入水面形成涟漪的瞬间, 甚至在水龙头下面放一个碗拿手机去拍照, 用大量的这类素材去归纳, 去找出闪光的点。整套设计相对祥云的设计更简洁, 用水平线去表现水面涟漪的效果, 用淡淡的青釉来代表水的色彩, 又用了极少量金装饰表现水面的高亮反光, 从设计的角度出发可能更倾向西方的思维方式, 但要表现的确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那种柔美, 内核是很东方的。茶道在中国发展多年, 特别近几年火遍大江南北, 文具类的东西也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受到追捧, 用水的各种形态来作为盛装水的器皿可以更轻易的与使用者产生共鸣, 我认为再合适不过了。

  图2 天一生水

图2 天一生水

  透过这两套东西的设计过程, 可以说以西方设计方法为器, 以东方思想和元素为核, 是我在这些年设计过程中得出的一种方式, 当然整个过程也少不了强行把两种东西拧到一起的事情, 期间很多的碰撞, 很多的火花, 当然也有冲突和失败, 但最终的结果是可行的。现在很多亲西方的学者贬低中国的陶瓷文化, 甚至有人说中国的陶瓷史是没有设计的。我对这种讲法非常不赞同, 他们不能用西方的设计定义去定义东方的文化。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不仅仅是设计师, 更可能是拉坯工, 是画家, 是烧窑专家, 是雕塑家, 甚至是全能的。我们这些现代的设计师可能在设计上能够与他们比肩, 但在陶瓷相关的其他领域可能跟他们差得很远, 在西方式的分工条件下这很合理, 但我们是在中国。应该更多的去接触这些知识和技能, 掌握了这些东西, 对之后的设计工作是有很大裨益的。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发生过太多的文化兼并和融合, 包括民族的大融合, 每一次融合都有阵痛发生, 但都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数千年来中国人将融合这种技能作为一种民族天赋, 一直不断的去汲取其他民族优秀的技能和能力, 以期让自己更加强大。“中学为体”还是“西学为干”现在真的没有争论的必要, 笔者相信, 最终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所有一切都将是“中学”。如何去利用西方设计体系的优势做出更多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作品才是现阶段我们设计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1]陈坤,郭小白,陈伟.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陶瓷工业设计的融合[J].山东陶瓷,2017,40(03):35-3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咖啡具论文
返回:工艺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