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带来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共融, 呈现出多层次交替和多种流派相互渗透的繁荣景象, 而民间艺术在诸多艺术流派与形式中凭借质朴、纯真、清新的格调, 仿佛是沁人心脾的一股清泉, 浇灌并滋养着其他艺术。特别是在当今时代, 民间艺术被各种美术流派吸收、借鉴, 赋予民间工艺美术强大生命力。本文将从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起源入手, 探究其审美特点与审美价值, 加深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认识与感悟。
关键词:民间工艺美术; 审美; 特点与价值;
民间工艺美术是传统文化的一种物态形式, 自古以来就涵盖美术的各种规律, 不但是物化的一种精神产品形式, 也是具有精神因素的一种物化存在, 是人类从为了生存进行劳动演化为艺术制作的结果, 兼具物质性与精神性, 具有显著审美特点与重要审美价值。接下来就对此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起源
民间最初的工艺品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的需求, 即劳动人民为在劳动以及生产时能更省时省力, 发明相应的工具, 它们经过后人无数次的改良以后变成一种工艺品, 同时经过上色和外形改造之后变成具备审美价值的一种艺术品[1]。正如罗素所说, 人通过打磨新工具, 提高自身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换言之, 人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满足一种审美平衡需求, 这个源头就是工具。工具也是最初的审美形态, 民间工艺基于工具诞生, 同时超越工具的使用功能, 成为能用于审美的一种全新艺术品, 不管是它的构造还是审美表现力都能让人获取审美体验, 这样的美是没有规则的, 是人将外在世界客观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心思想, 在大脑里形成最起始的模型之后才形成民间工艺美术。所以人类不断在尝试, 也不断在改良, 巧妙将理念与实体结构融合在一起, 形成最初的美, 最初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
二、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特点
(一) 造型本原性
中国古代有许多哲学家, 他们当中部分人秉持世界万物皆有因的观念, 认为任何造物均有最起始的源头和模仿的对象, 即造物渊源。从古人对第一件工具的制作开始, 他们就希望把工具打磨得更加赏心悦目, 并且在创作有艺术价值的第一件民间工艺品开始, 就没有凭空去捏造民间工艺美术的造型、外观等, 而是源自已经在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实。民间工艺美术属于一种母体艺术, 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受众或者是传承方式都决定其保留原始艺术雏形的程度要比学院派的艺术以及高雅艺术高很多, 绝大多数民间工艺美术的造型都保留着原始艺术的浓厚风貌, 极具美感。
(二) 内容共通性
实际上整个人类创造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存在共通之处的, 艺术越是远古, 其内容越具备共通性, 在思维方式、造型手法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让人情不自禁发出感叹的明显相似性。在原始文明的萌发进程中, 中华民族慢慢开枝散叶, 持续丰富、不断发展自己的文化, 从而繁衍具有民族和地域等特色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 它具有的继承性、传承性促使民间工艺美术在持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依旧保留原始风貌, 在经历历史的变革与洗礼之后依旧向人们散发出远古艺术独有的审美特点, 这充分说明其内容具备共通性, 如图腾的内容共通性就将人类文明以及文化积淀反映出来。各种民间工艺美术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反复的冲刷、洗练和淘汰, 总结出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最能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景的意象, 最终形成全人类共有精神财富[2]。
(三) 设色象征性
色彩丰富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客观存在的, 这和它的外型相同, 经过简化和提炼以后反映物象本质。在民间工艺美术被继承和传承的过程中, 人们认同色彩、接受色彩, 一代又一代的沿袭, 促使色彩具备观念性指代作用。民间工艺美术促使色彩具备生活和情感的理念, 不再是学院派艺术通过色彩发射光照物象, 而是民间艺人对于物象的认识与理解, 用色彩表达情感, 寄托美好生活愿景, 逐渐转化成一种符号化的语言, 涵盖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 投射出人们的心理。如民间银饰品, 其色彩通常以银器的本色为主, 只在纹饰上用一些绿色、黄色、宝蓝色, 将其点缀在大片银白色里, 不仅鲜明显眼, 还象征着和谐与协调, 形成明快秀丽、端庄文雅的审美感受。还有民间的木版年画, 通常以水绿、淡蓝作为底色, 用红黄绿紫等颜色构图, 通过黄与紫、红与绿的对比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不仅色彩鲜艳, 还象征着安详、和谐, 极具审美意味。
三、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价值
(一) 记录价值
民间工艺美术记录着劳动人民的审美理想, 其艺术语言是人民喜闻乐见的, 为民间工艺美术生存和延续提供了强大动力[3]。民间工艺美术依靠人民与生活生长, 同时也为人民和生活服务, 属于生产者的艺术, 从生活用品、穿着打扮装饰环境到节目礼仪、民俗民风等各个方面都记录着最广大劳动人民拥有的审美趣味。劳动人民依据美的规律自己创作物体并使用、观赏, 这决定着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的纯真情感。对于民间工艺美术而言, 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之间的对立感被削弱, 如在自由自在的原始彩陶形式中就无法体验统治阶级的意志, 或者是在反映劳动人民美好愿景的吉祥图案中也淡化人们相互之间的敌意。所以民间工艺美术记录着自由真切的主题内容、无拘无束的风格形式, 将劳苦大众对自然的赞美与改造的愿望记录下来, 拥有极其广阔的精神世界。民间工艺美术还记录和寄托着创作者的理想、愿望、悲哀、喜悦, 反映劳动人民的道德观念、思想意识, 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 甚至具备陶冶民族情操的巨大价值。
(二) 表现价值
艺术重在表现, 民间工艺美术有极强的创造表现力, 它能反映原始文化的美, 向全世界展现自己是怎样把审美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形成神奇的和谐之美。如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以及剪纸、窗花、刺绣等都是将实用与美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品, 让人从视觉上产生一种审美享受, 还有民间的一些陶瓷、碗筷甚至是一只小小的汤勺等, 都能从外形上让人感受到美。所以民间工艺美术具有显著的审美表现价值。早期的民间艺术更是土生土长的, 创作者们就地取材, 用简易的工艺以及人人都容易学会的技巧, 表现出让人吃惊的创造力。民间工艺美术在中国传统民间艺人们手上代代相传, 可谓生生不息, 不断提升着工艺制造水平, 达到让人难以相信的高度。民间工艺美术因地区、语言和风俗的不同, 产生区域性特点, 创作者将自己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用于生活实际, 或装饰, 或馈赠亲友, 让附近的人相互模仿、借鉴, 形成浓郁的地域风格。总体而言, 民间工艺美术的表现千姿百态, 各个区域产生的民间工艺美术汇集成中华民族蔚为壮观的民间工艺美术规模, 充满泥土味和质朴豪爽的气质, 赋予人们亲近感, 为创作当代工艺美术提供丰富的营养。
(三) 传承价值
大多数传统文化的传承都要依赖文献与典籍的记录, 学者们悉心保留, 后人反复学习和研究, 阐明深意, 抑或是在考古活动中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与鉴定之后为其定性, 得到结论。不管是哪一种方式, 历史性文化遗产都呈现出静止的一种状态, 亘古不变的接受后人的开发、研究、利用、再创造。而民间工艺美术则是一种共时性文化, 其传承是活态的, 涉及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民间工艺美术就像牵牛花一样, 生长在劳动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土壤里, 随着文化生态的改变而改变, 在不同信仰、民俗的文化生态里呈现出鲜明的审美特点与风貌。
民间工艺美术极为重要的一个审美价值就是它随着文化生态的不断演进而出现与之适应的变化, 开创全新的形式, 展现出全新的风貌, 就好像一面镜子, 将时代变迁动态映射在人们的眼前。如民间工艺美术是组成劳动人民生活不可取代的部分, 承担并发挥着多种多样的价值, 它并非脱离生活独立存在, 而是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传承民俗习惯以及精神追求的一种载体, 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要件, 是广大劳动者生活智慧的发挥与积淀。民间工艺美术不但是组成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 还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基石, 传承着民族的审美[4]。
四、结语
科技发展的递进关系很容易被理解, 但艺术却是更替发展。由于改革开放呈现出大好景象, 促使人们更快速的迈向世界, 在该过程中应弄清楚其审美起源, 掌握造型本原性、内容共通性、设色象征性等审美特点, 积极发扬民间工艺美术优良传统, 致力于推陈出新, 体现民间工艺美术的记录、表现和传承的审美价值, 打造独具民族传统与时代特点的艺术风格。这样的风格越完善、越强烈, 就越具备世界性, 通过保护与传承不断促进民间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 这正是时代赋予工艺美术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文静.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市场的思考[J].中国商论, 2018, (03) :48-49.
[2]张志赟.民间工艺美术的人文精神探讨[J].工业设计, 2016, (03) :62+64.
[3]吴华珠.关于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 2015, (11) :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