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

三件浅绛彩印泥盒的艺术赏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3 共1531字
论文标题

  歙县巧遇何明谷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携妻儿赴景德镇采购瓷胎兼带旅游。行至歙县已是入夜,遂在岩寺古镇投宿。第二日一早,在去高速的途中见到路边有几家古玩店。如今的徽州地区,再也不是多年前遍地是浅绛的淘宝乐土,古玩店铺虽多,却除了赝品就是普品,偶见一件入眼的也开个天价。

  “权当闲逛吧,看看再说。”在妻子鼓动之下,我们停下车,打算去碰碰运气。在连续转了几家古玩店之后,来到了这家店铺。店里基本是老货,以瓷杂为主。店主中年岁数,问了几个东西,开价较为靠谱。妻子和孩子都没闲着,分别看中了一方绿端和一方眉纹歙砚。我挑了两方老印章,因为是闲章可以自己使用。打算付钱时,抬眼看到货架上放着一个印泥盒,浅绛花鸟的画面,很雅致。由于离得远也看不真切,加之新仿浅绛充斥坊间,我也没报多大希望,只是让老板拿来看看。老板说,这件东西才从底下收上来,估计过几天就不在了,你来得真巧。我仔细端详,东西没错,居然是件何明谷的真品。

  这件印泥盒盖子画竹外梨花,一只鸟儿枝头闲立。两侧画菖蒲、水仙、兰花、灵芝等清供图案。不仅画面雅气,品相完好,连原始包浆都在,是一件难得的源头货。于是把挑好的东西一起打包砍价,算是此行意外的收获。

  过云精舍词意印泥盒的遐想有了微信,连论坛也去得少了。藏友们也是如此,都把新收获的藏品晒在微信上。这不,苏州老友柳兄的微信发了一件四方浅绛山水印泥盒,引起了我的注意。此物画风古拙,设色淡雅,一看就是早期浅绛风格。于是与柳兄联系,得以惠让入藏。

  待得上手,方才仔细琢磨这件东西。这是一件大号四方印泥盒,盖上画古松盘桓,明月高悬,疏林漠漠,茅舍清幽。

  题曰:“明月松间照,抚王麓台笔意以应德涵仁兄大人雅正。筱谷。”盒身画山水两面,书法两面。文字为:“红犀小扇趁新晴,野风轻,十里荠荷香远,石桥横。横塘渐自生。汪筱谷。”“过云精舍横塘祠(词)意,仿佛图之。”底有“同治年制”印章款。

  此件瓷器涉及到几个人物:汪筱谷、德涵、过云精舍。我开始分别加以考证。对于署名汪筱谷,翻检资料无甚所获,唯见上海泓盛2012年拍卖的一件王凤池对联,上款为“筱谷仁弟大人雅正”。考虑到王凤池为晚清浅绛彩奠基人之一,又做过景德镇地方长官,那这两位筱谷为同一人的可能性极大。从“仁弟”的称谓看,筱谷应该较王凤池年纪轻。另一个人物是“德涵”。同治光绪年间经学大师孙诒让(1848-1908年),初名德涵,浙江瑞安人,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孙氏同治六年中举人,年仅19岁。“过云精舍”为清代著名诗人杨夔生斋号。夔生字伯夔,金匮(今无锡)人,官至蓟州知州。有《真松阁诗词集》、《过云精舍词》传世。“红犀小扇”句应出自其词集。

  由于浅绛彩瓷画作者多无法考籍,古人同一字号者不少,故而很难断言,只能让我们生出无限遐想了。

  无心配得汪照藜也是在微信上,见到南京武兄发了一件印泥盒盖子,画秋色山居,有董思翁笔意。甚喜之,虽仅一残件,又无款,也买了做个标本了。凡物皆有可观,浅绛彩瓷画玩的就是一个画面,只要画得雅气,何须大名头呢?

  又过了数月,藏友磊兄也在微信上发了一堆瓷杂,豁然有一个缺盖的印泥盒。盒的四面分别画“春江水暖”、“秋江放棹”诗意图,书“西园翰墨,时己亥仲秋仿六如笔作”、“吉祥永用,汪照藜氏写于昌水西轩”。画意不俗,属于汪照藜的上等画作。忽而想起自己的无款盖子,遂仔细问了尺寸,居然大致相配。于是便买了下来,几经周折,让它们做了一回“再婚夫妻”。

  古物流传人间,破损流失在所难免。所有收藏者都想得到既美且完的藏品,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时面对一些残器,从经济价值的角度判断,实在不该买。可往往还是抵制不了心中那份喜欢。越是残缺的东西往往越是让人怜惜。心想,就当花点钱认养一个流浪的艺术生命吧。想这样无心插柳,竟然配得完璧的事情,也算是不负我之一片痴心吧。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工艺美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