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瓷作为晚清同光之际那段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有关它的发端、兴盛和衰落的复杂历史背景和多重动因,近几年已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充分探索和深入研究,其鉴赏、收藏和投资方面的专著也相继问世。随着藏界、学界乃至商界对浅绛彩瓷的广泛关注,这一艺术品种的历史地位逐渐得到了普遍认可,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全面挖掘和呈现。本文提出“浅绛彩瓷的美学特征与文化内涵”这一命题,并谈点粗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关注和研究浅绛彩瓷的艺术审美,更加深入地挖掘浅绛彩瓷丰富的文化内涵。
诗、书、画、印、瓷融为一个美的生命体的浅绛彩瓷,它的审美体验,与传统的陶瓷审美和书画审美息息相关且一脉相承。但是,作为一种在中国陶瓷史和中国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品种,它的审美过程,绝非是陶瓷审美和书画审美的简单叠加,而是拥有一套独立于其他艺术品类之外的、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标准。
让我们沿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的脉络和体系,开始浅绛彩瓷艺术的审美之旅。
一、天地有大美——朴素之美
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天地合一”的道家,将天然的本色美和自然的本性美视为大美。《庄子·天道》提出了“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哲学思想和美学命题。
《庄子·知北游》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朴素之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人性的真诚、淳朴之美,成为天地之间最高最大的美——人性美和道德美。浅绛彩瓷突出的审美特征正是这种“朴素之美”。
同光之际,景德镇传统工艺的瓷器生产已似落日余晖,加之期间昌江两岸水患频频,在相当多的时间里,可供画师们填彩作画的白瓷,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很难尽如人意。那些被同期官窑粉彩、五彩等彩瓷画师弃用的“等外品”白瓷,却成了文人画师们挥毫点墨、抒发情怀的美妙瓷笺。强烈的艺术创作欲望,让文人画师们在略显粗糙的白釉上灵感迸发,开创了一个划时代的艺术品种——浅绛彩瓷。
浅绛彩瓷表面普遍存在的橘皮釉特征,从陶瓷审美角度,无疑应是白瓷烧造工艺上的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在那个特定时期,竟被文人画师们集体忽略并欣然接受。更让常人难以理解的是,普通窑工眼中的残次白瓷,竟然也被大量用作浅绛彩创作,甚至被大批大师级人物频频使用。
今天,我们在存世的浅绛彩瓷精品中不难看到,无论是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一代大师的倾心之作,还是当时文人官员间的酬赠之品,瓷器胎釉上常常有诸多瑕疵,这些瑕疵用传统陶瓷审美标准衡量,简直是致命的,但在浅绛彩瓷审美中却有另一番境界。与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后,瓷器表面的橘皮釉,不仅生发出了质朴、粗犷的审美表现,而且其特殊的光影折射效果,给作品整体带来了鲜活灵动的质感,使之愈加充满生命的张力。而那些各种各样的“窑病”,出现在浅绛瓷画的画面里,不仅没有有碍观瞻,反而凸显了器物整体朴素的本色之美,也增添了作品的独特韵致。
我们常常看到,在窑灰点点或是窑裂、窑疤(斑)显现的瓷器上,许许多多的浅绛大师留下了各自的经典之作。首先,繁星缀空般布满窑灰的浅绛精品比比皆是,如浅绛收藏界众所周知的王少维的几件浅绛山水人物瓷板、且安室的通景《寒梅图》琮式瓶(图1)、贾月舫的《晴日溪山图》帽筒(图2)等等;此外,在存有窑裂的帽筒上,程门也有《千里高飞图》(图3)浅绛作品存世,金品卿的《梅花绶带鸟》帽筒(图4)同样有明显窑裂。大师们对窑疤(斑)的处理更是别出心裁,他们借鉴玉雕工艺中的俏色技法,将白瓷上的斑斑疤痕,点化成了作品中或惟妙惟肖、或率真写意的坡石树洞和花叶草丛。这方面程门的几件力作堪称典范,程南山的《山中高士图》琮式瓶(图5)、任焕章的《羲之爱鹅图》(图6)瓷板,也是此类成功之作。
浅绛彩瓷朴素之美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器物造型的质朴、简约和不尚修饰。这一特征在各类浅绛彩瓷花器的造型选择上表现尤为充分。河北沧州博物馆浅绛彩瓷展馆中,王岐山的《归去来兮图》浅绛棒槌大瓶把这种浑朴、古拙的朴素之美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种有代表性的器型就是浅绛彩壁瓶(图7),它的简约、大气的朴素之美,与其他彩种的瓷质壁瓶器型相比,特征尤其突出。
在每一件浅绛彩瓷画艺术作品身上,无不闪烁着淳朴的本色之美和俭朴的人性之美。说到底,还得由衷地感谢同光年间那些一心在瓷上寄托文人情怀的大师们,他们做出了有别于陶瓷史上历代瓷画艺人的审美选择,他们拒绝奢华、摒弃完美,他们把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朴素之美的推崇,作为一条普遍的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原则,开创了一个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浅绛时代”。
二、境界有至美——中和之美
“中和”是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美学范畴,随着儒学思想主流意识的形成,而成为古代美学思想的核心,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记·中庸》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为从儒家哲学延伸到儒家美学的审美范畴,“中和之美”是处于壮美和柔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它突出了审美过程中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以及各种形式美因素之间的和谐统一,给人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的特性。中和之美是儒家美学思想中艺术美和人格美的至高境界。
浅绛彩瓷又一显著的美学特征,就是这种植根于国人文化和审美基因里的“中和之美”。这种美一是表现在作品器型上的气度肃穆,讲求中正、平衡、节制和协调,不因局部过分夸张而显出突兀之感,让欣赏者在精神上和心理上达到平和、宁静的审美享受。我们在浅绛彩瓷各个品类的器型上,都会直观地领略到这种协调、平和与宁静,领略到浅绛彩瓷与其他陶瓷品种在器型选择标准上的微妙区别。二是表现在作品的釉色、质地、造型与诗、书、画、印诸多审美元素间的相辅相成、协调舒畅和浑然一体。中国传统美学原则强调一切对应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和谐,在浅绛彩瓷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高度的和谐,各种审美元素间的对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又无不及,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相映生辉,达到了美的“至境”。三是表现在瓷画作品色彩风格上的含蓄、典雅和静穆。在浅绛彩瓷画作品中,创作者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线条的协调连断、画面的适度留白等艺术手法,营造出既不过分浓烈而显得俗艳夺目,又不一味追求清淡而缺乏层次和深度的“中和之境”,呈现了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平淡冲和、温润秀雅的艺术之美。顾海林作品(图8)的浓淡相宜、任焕章作品(图6、图11)的虚实相间,都是这种“中和之美”的典范,而程友石(图9)的蕴藉雅正、徐景照(图10)的朴茂厚重,同样个性鲜明地诠释了中和之美的深邃和广博。四是表现在瓷画作品题材选择上,强调儒家教化观念,弘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一儒学精髓,追求“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境界,尊崇儒家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选择瓷画题材永恒的主题。山水意境和人物形象,强调儒家的浩然正气和人格之美,摒弃过度颓废、阴暗和扭曲的题材和格调。一幅幅充满儒家中和之美且个性鲜明的人物、山水和花鸟作品,在一大批浅绛彩瓷画大师的笔下诞生,并将里程碑式地呈现在中国艺术史长廊之中。
三、人文有绝美——风雅之美
随着浅绛审美之旅的深入,让我们来领略一番浅绛彩瓷空前绝后的人文美——风雅之美。
用中国古老传统的观点来看,浅绛彩瓷既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完美融合,又是诗、书、画、印、瓷多种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浑然天成的艺术生命体。端庄、高雅的书卷之气成为这个艺术生命体重要的审美特征。
在一件件浅绛彩瓷画作品身上,我们读出了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读出了商周青铜礼器上的古老文字,读出了《诗经》里的风雅诗句,读出了宋元文人书画的美妙意境……我们领略浅绛彩瓷的风雅,人也风雅了一回。任何具有一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欣赏者,都无法不被浅绛彩瓷的风雅之美所陶醉。
浅绛彩瓷从它诞生开始,就作为文人之间相互唱和酬赠这一风雅之举的精选之物,也可以说是文人风雅的产物。这种风雅之物,集中国古代文化精粹于一身,迎合了清末最后一批封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同光之际,相互酬赠浅绛彩瓷成为一时风尚,不仅文人和官员之间礼尚往来、相互赠送此物,就连以此为业的瓷画作者本人,也常常和各地的文人绅士甚至军政要员“风雅”一番。光绪十三年端午之日,任焕章与时任湖南镇竿总兵周瑞龙(号道南)的风雅之举,诞生了一件经典的浅绛彩山水瓷画名作《平湖秋色图》(图11)。这类风雅之作在存世的浅绛彩瓷画作品中不胜枚举,不仅成为浅绛审美中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更为晚清历史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浅绛彩瓷的风雅之美,还在于它本身的书卷之气最容易得到风流儒雅之士的倾心,常常为诗会、雅集等各种风雅活动所青睐。试想,隆冬之际,三五文友书房相聚,窗外大雪纷飞,案头一件浅绛山水瓷画插屏,花几上摆放着插一枝盛开的蜡梅的浅绛人物琮式瓶,茶桌上一把浅绛花鸟瓷壶茶香四溢……在这种环境里,在这些器物间,“风雅”二字的含义便不用赘言了。
浅绛彩瓷的风雅之美,成了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风雅的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商周礼器衍变而来的浅绛陈设器,还是宋元书画味道十足的浅绛文房用器,或是传承着中国古老花文化和茶文化的浅绛花器和茶具,都无不见证过一段段随时光逝去的风雅往事。时光荏苒,伴随着同光之际那种文化生态的全面崩溃,文化意义上浅绛彩瓷艺术已成绝唱,流传至今的器物本身已然成了一种凝固的风雅了。谈到浅绛风雅之美,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浅绛酒具,在存世的浅绛彩瓷酒具中,酒壶的数量和种类不是很多,也缺少亮眼的精品力作。但体型娇小的酒温(三件套的温酒器)(图12)却表现出小器型、大气象,高贵风雅,文气袭人。在这类可人的浅绛器物之上可以真切地感触到,历史悠久的中国酒文化传承到同光之际,竟会依然保持着如此风雅的儒家礼仪。
【图1~12略】
说到儒家礼仪,更是浅绛彩瓷风雅之美的重要特征之一,儒家的礼乐教化不仅仅作为浅绛彩瓷风雅的题材,更能显现出浅绛彩瓷艺术创作的精神。这种风雅精神表现为浅绛彩瓷创作的高尚和严肃,表现为作者和作品强烈的道德意识和积极真诚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引导和教化欣赏者和后来人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育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节操。这也是浅绛彩瓷独特的人文之美的重要表现所在。
浅绛彩瓷的朴素之美、中和之美和风雅之美,以及与之相应的人性之美、人格之美和人文之美,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浅绛之美。它的独特之美在被长期湮没之后的今天,在呼唤国学全面复兴的大背景下,被关注、被研究、被挖掘、被欣赏,应该说是浅绛彩瓷之幸,更是中国文化之幸。
一、藁城宫灯概述宫灯是一种纯手工艺制作、集装饰与实用于一体的工艺品,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形象符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目前规模最大的宫灯制作基地,要数石家庄地区的藁城屯头村。屯头村的宫灯历史悠久。据传,明代...
歙县巧遇何明谷不久前的一个周末,携妻儿赴景德镇采购瓷胎兼带旅游。行至歙县已是入夜,遂在岩寺古镇投宿。第二日一早,在去高速的途中见到路边有几家古玩店。如今的徽州地区,再也不是多年前遍地是浅绛的淘宝乐土,古玩店铺虽多,却除了赝品就是普品,偶见...
0引言在我国传统陶瓷装饰绘画发展历史上,清三代是一个重要发展及变革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视域等因素的影响,这一阶段产生了历代未曾出现的文化冲突局面。一方面,古典和传统的工艺技法及审美思想在其中扮演着基础性的角色;而另一方面,来...
现代漆艺主要依托于传统漆艺文化,既保留了传统漆艺作品的精髓,又对漆艺技法进行了创新与发展,进而使各种漆器成为精美的、艺术价值较高的工艺品。...
滇南琼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是建水紫陶的美誉。在众多的建水紫陶产品中,陶烟斗的产生时期(1840年至1928年)不仅是建水紫陶彩泥刻填纹绘与无釉磨光两大工艺技术形成、发展至成熟的时期,同时又是建水陶由实用陶转变为雅陶、由粗陶转变为紫陶的...
吉林省满族刺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时建州女真时代,妇女只能织造麻布,至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后天命八年(1623年)才开始派人学习织造蟒缎褂子。《李朝实录》记载当年努尔哈赤及诸将就穿有刺绣的五彩龙纹衣服.[1]其品类丰富,题材多样,又具有萨满教...
4.4山西漆纹饰解说。从陶寺遗址发现的漆杆圭表至今,山西漆艺纹饰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纹饰的选择要将漆器的实用性与装饰性相结合,最终反应设计者丰富的精神情感。原始时期器物的纹饰多采用几何纹与龙纹等原始纹样,植物纹较为罕见。夏商周...
剪纸艺术最早发现于中国的南北朝时期,但考古实物表明早在纸出现以前,中国就产生了利用薄片材料刻制镂花的艺术,商代的金银薄片镂花即剪纸艺术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变迁,剪纸艺术不断完善和丰富,形成了具有时代、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多种剪纸形式,极具装饰性、...
本文将从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起源入手, 探究其审美特点与审美价值, 加深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认识与感悟。 ...
第3章传统鲁绣的造型艺术及文化内涵3.1鲁绣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现存的鲁绣作品,是历史的一面镜子,因此被人们倍加珍视。清末民初时期的鲁绣品类丰富,绣工繁盛,刺绣技法也最为多样。在布色和造型上,继承传统民间造型技巧,有着大拙不雕,稚拙天趣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