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女性一直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女性在社会上不仅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而且还要背负道德给予她们的沉重枷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主人公麦琪一方面争取女性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另一方面却又不主张男女地位的绝对平等,强调女性的自我牺牲。因此她的女性自我意识表现为道德反抗与道德顺从、自我张扬与自我抑制、男性反叛与男性崇拜;其特点为双重性、向善性和交替性;她对男性社会反叛的原因是传统家庭的道德束缚、新兴文化的熏陶,崇拜男性的原因是旧时宗教的深远影响及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
关键词:《弗洛斯河上的磨坊》; 女性; 自我意识
Elementary analysis of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Abstract:Famale consciousness means women's experience and awareness of their ownvalue as people,especially as women.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Britain,women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male accessory,they not only can not enjoy the right to get aneducation,but also have to bear a heavy yoke by morality in the community.Maggie,heroine ofThe mill on the floss, fights for women's right to get an education and to work on the onehand,but does not advocate the absolut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d emphasizeswomen's sacrifice on the other hand.Therefore,her female consciousness demonstrates on moralrebellion and moral obedience,freedom and self-repression,male rebellion and male worship;thecharacteristics are duplicity,goodness and alternation;reasons that she revolts the patriarchalsociety are traditional families'moral restraint and the rise of new culture,reasons that sheworships the male sex ar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the old religion and transconformation ofcapitalism economy.
Key words:The mill on the floss;female sex;self-consciousness
目 录
一、引言
二、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
(一)对道德的反抗与顺从
(二)对自我的张扬与抑制
(三)对男性的崇拜与反叛
三、女性自我意识的特点
(一)双重性
(二)向善性
(三)交替性
四、女性自我意识形成的原因
(一)传统家庭的约束
(二)新兴文化的熏陶
(三)旧时宗教的影响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
五、结语
一、引言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女性意识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女性意识是相对于男性意识而言,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为:女性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以及女性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与把握,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流露和表现。
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女作家,她不仅擅长描写人物的外貌,而且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她的一生创作了多部作品,包括《亚当·比德》、《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织工马南传》、《米德尔马契》等。其中,《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其早期作品之一,她将自身的经历与女主人公麦琪联系在一起,描写一个善良另类的姑娘走向死亡的过程,揭露家族制的不公以及当时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不仅反映了女人在当时社会的艰难处境,也表现了女性希望得到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权利的迫切愿望。
二、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主人公麦琪是当时社会的另类,她就像一匹小野马,普通女孩儿的补缀活计她不爱,却总喜欢到处疯玩,将身上搞得脏兮兮的,惹得母亲亲戚生气失望。她不满家人对她野性冲动的斥责,寻找各种方法反抗他们,有自己的女性独立意识。
但她仍是一个小女孩,受时代的影响,对男性有一种崇拜意识,因而麦琪的女性意识带有双重性。她一方面要求男女平等,希望女性拥有教育、经济权利;另一方面又肯定男性的社会主导地位。
(一)对道德的反抗与顺从
麦琪和菲利普之间的友情因为两家人的利益纠纷宣告结束,而哥哥汤姆则是他们友情的见证者,也是破坏者。一次,麦琪应邀去露西家做客,而露西的朋友菲利普也在应邀之列。麦琪谨记汤姆的教训,不敢私自见菲利普,于是前往汤姆的住所希望得到他的允许。
但汤姆已经预感到她要说什么,于是声音分外冷酷严厉,麦琪反感他的语调,于是用冷淡反抗的态度直接要求与菲利普见面。麦琪深知汤姆对这件事情的反对程度,她不愿汤姆生气,让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糟,但想要恢复与菲利普之间友情的愿望战胜了她的恐惧,让她不惜顶撞汤姆。最后,在麦琪再三保证绝不与菲利普发展超越友情的关系并且会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面后,汤姆同意了麦琪的请求。
麦琪是一个感情充沛的人,她非常重视她与菲利普之间的友情,所以她愿意为了这段友情反抗世俗的道德标准。但在传统道德教育下长大的麦琪内心的世俗规则却根深蒂固,她一方面反抗它,一方面却又不得不顺从它。
麦琪与斯蒂芬互相爱慕,但麦琪的自尊以及自身的品德都不允许她向表妹的情人投怀送抱,所以麦琪并未对斯蒂芬的示爱做出任何回应。麦琪到摩斯姑母家做客,斯蒂芬找到了麦琪并向麦琪表达了自己的爱意,麦琪伤心地拒绝了斯蒂芬,因为她想到如果她接受斯蒂芬的爱就是对菲利普和露西的背叛,她不愿见到无辜的人因为自己的自私受到伤害。“然而有一件事我知道得十分清楚——那就是我不应该,不能够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牺牲别人。爱情是出于自然的;但是无疑的,怜悯、忠诚和回忆也是出于自然的。这一切仍然活在我的心中,要是我不顺从,就会来惩罚我”。①麦琪和斯蒂芬因为意外在外逗留了五天,但她拒绝了斯蒂芬的求婚,因为她不愿无辜的露西和菲利普难过,尽管这在当时来说是最好的选择,“我的确关心菲利普——另外一种关心。我记得我们说过的每一句话;我知道他把我当作生命里唯一的希望。他完全相信我能改善他的命运,谁知道却让我给遗弃了。还有——露西她受骗了,她比谁都信任我。
我不能跟你结婚;我不能从他们的痛苦中得到享受”。(《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 437页)于是麦琪回到了镇上,但汤姆的不理解,旁人的闲言碎语使麦琪深受道德的谴责,虽然她回来正是因为自己的责任和道德意识。
(二)对自我的张扬与抑制
麦琪的爱情始于她与表妹露西的未婚夫斯蒂芬的相遇,斯蒂芬惊艳于麦琪的美貌和她的与众不同,并热烈地追求她,后来两人双双坠入爱河。一次四人相约划船时只有麦琪和斯蒂芬依约前来,斯蒂芬力邀麦琪同往。麦琪开始并不愿与斯蒂芬同去,但她抵不住斯蒂芬的苦苦哀求,于是在斯蒂芬的引领下上了船,“一切都由这个强有力的人来代办,好像她没有任何主张地给带走了,就像强烈的补药突然产生了令人兴奋的力量,造就了另一个自我一样,除此以外她什么都感觉不到”。(《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 426页)麦琪内心非常清楚与斯蒂芬一起出去的后果,但她拒绝不了爱人的哀求,于是在遇雨后,他们上了一艘去异地的轮船。在船上,麦琪暂时忘却了现实的一切,“这种阳光和幻想中幸福的阳光混合在一起,除了握住她手的那只手,除了向她低语的声音,除了流露出严肃和难以形容的爱情看着她的那双眼睛以外,一切现实都被排除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 430页)世俗的眼光有多么可怕麦琪是知道的,她再次回到小镇后的境况她也能预感到,但情人的哀求与内心的渴望诱惑着麦琪,使她暂时忘却了世俗的眼光,忘却菲利普和露西,顺从自己的个性,投入情人的怀抱。
但是,麦琪忘却世俗眼光毕竟是暂时的,她在张扬自我、投入情人怀抱的同时,仍然忘不了责任与道德观念,因此她马上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抑制自己内心的渴望。
麦琪独自回到小镇的时候,关于她的流言蜚语已是人尽皆知,好不容易得来的工作也被世俗的眼光毁了,麦琪痛苦不堪,无法平静。恰在此时,斯蒂芬的信到了。信中充满了激动的谴责,埋怨她不必要地牺牲了他以及她自己,“麦琪,让我回到你身边来吧”!“麦琪——你已经忘了我们在一起的乐趣了吗?——已经忘了在相对凝视——在互相交谈的时候的乐趣了吗”?(《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 468页)麦琪觉得真正的诱惑才开始。前一天,她还充满了寂寞的未来的幻想,她必须在寂寞的未来负起后悔的重担;“而现在却有另一个未来,离她也很近,在向她招手,甚至像是向她要求,若选择了这个未来,她不用再艰苦地忍耐和努力,而可以轻松愉快地依靠别人的可爱力量”!(《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 469页)麦琪深受诱惑,她非常想让斯蒂芬来到她的身边,解救她脱离苦难;但她的思想却又畏缩了,她感到现在的自己与过去清醒的自己相抵触,便像感到了自己的堕落一样。她仿佛看到了露西和菲利普,他们如此纯真善良并且相信着她,投向斯蒂芬的怀抱固然好,但内疚痛苦却将永远伴随着她。麦琪不愿再受良心的谴责,于是她向上帝宣誓,自己将永远背负着对上帝的誓言,放弃斯蒂芬,不再背叛纯真的露西和菲利普。
(三)对男性的崇拜与反叛
麦琪的女性意识具有双重性,她一方面崇拜男性权力,认同男性在社会上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又对男性话语权持反叛态度,要求女性在教育、经济上的独立权。
麦琪自小就崇拜自己的父亲塔利弗先生,这与麦琪的成长环境有关。塔利弗先生是塔利弗家的大家长,性格倔强,拥有绝对的经济权和话语权。麦琪聪慧好动,虽然哥哥汤姆和妈妈对她的聪明不以为然,但父亲却非常欣赏女儿的聪慧,并亲切地叫麦琪“我的小姑娘”。麦琪闯祸以后,也总是父亲亲切地安抚她,让她找到安全感。因此,麦琪对塔利弗先生是完全依赖与崇拜的。麦琪与父亲的敌人威根姆先生的儿子菲利普交往后,也正是因为爱父亲,不想父亲知道后受打击,她接受汤姆的不合理要求,与菲利普断绝往来。
麦琪也很崇拜哥哥。哥哥汤姆是父亲塔利弗先生的缩影,他非常专制,认为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女人是愚蠢的,“女孩子学不会《欧几里得》”,(《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 137页)但麦琪非常崇拜他。小时候汤姆就经常和麦琪冷战,并且经常让麦琪哭着上床睡觉而不安慰她。而麦琪呢,她什么都不怕,只怕汤姆会不理她,她会因为汤姆的冷落一个人躲起来伤心流泪,当汤姆长时间不来寻她时,麦琪就会在理智与情感中让感情占据上风,“爱的渴望——可怜的麦琪的性格里最强烈的渴望——开始和她的自尊心搏斗起来,不久就把自尊心压下去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 32页)成年后的麦琪仍然非常崇拜汤姆,虽然她不能同意汤姆的思想,但是汤姆独自将磨坊赎回来,支撑家里的经济,他无疑已经成为家里的新一任主人。在麦琪心中,汤姆就像父亲一样,掌握着家里的经济与话语权,理应崇拜和仰望。
但麦琪对男性话语权又是反叛的,麦琪自小聪慧,女孩子平常喜欢的她都不爱,她总将乌黑浓密的头发甩到脑后,不让它们遮住她的黑眼睛,不爱补缀活计,总像匹小马似的。
但她却喜爱读书,受了委屈就想着去吉普赛做女王;长大后渴望经济独立,于是离开家去帮学校的女孩子们做枯燥的补缀活计。但就像麦琪的父亲塔利弗先生说的“这样的女人,怕是太伶俐了”“不过女孩子大起来以后,过于聪明就会跟长了长尾巴的羊一样—它不会因为尾巴长而多值几个钱”。(《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 8 页)麦琪很聪明,同时她也喜欢别人夸赞她的聪明,对于别人的结论——女人很浅薄也非常气愤。
三、女性自我意识的特点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主人公麦琪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她有思想,爱独立,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但在家庭的影响与自身的成长过程中麦琪经常陷入两难的境地,这也就导致了麦琪身上独特的女性意识。
(一)双重性
乔治·艾略特笔下的麦琪是一个纯洁、善良、热情、坚强的人,但作者并没有单纯地将麦琪塑造成完美的天使,而是将她的不完美也展现出来。麦琪感情充沛,但她天性冲动、缺乏理智,并最终做出令家人无法原谅的事。麦琪的这些性格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人,而非天使,这也让我们感受到麦琪性格中的两面性以及她女性意识的双重性,反抗男性社会的同时又崇拜男性,尊重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
一方面,麦琪渴望女性经济独立,得到受教育的权利,与男人一样为社会做贡献,而不仅仅是作为社会第二性存在。麦琪幼时经常幻想着去吉普赛做女王,并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当她被赶出家门时,虽然汤姆表示她可以向他拿钱生活,但她还是决定自己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她太爱自立了,这是她顽强的天性和习惯,她决忘不了应该自己养活自己;她得自己想办法维持她在圣奥格镇的生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 450页)另一方面,麦琪又肯定男性在这个社会上的地位,男人在家庭甚至是社会上是处于绝对统治地位的,女人应该肯定男人的作用。塔利弗先生是家中的大家长,他控制着家里的经济权;塔利弗太太也是旧思想教育出的大家小姐,她偏爱汤姆,经常斥责麦琪;哥哥汤姆深受麦琪的喜爱,并在家里遇到债务时,勇敢地承担起责任,替家里还清债务。麦琪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已经习惯了父兄的在家庭里的支撑作用,而她周围也都是这样的家庭,所以麦琪自小就崇拜父亲与哥哥,将他们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二)向善性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故事背景是 19 世纪英国的宁静乡村,虽然这里没有残酷的战争,但那些诚实耿直的男人(如汤姆和塔利弗先生)却对情感置若罔闻,将同情、宽容与爱情让位于生硬的男性价值体系。而麦琪呢,她是一个善良的女孩,虽然她经常做一些让家人不高兴的事情,但她本性纯真,有责任心,爱为他人着想,抑制自我需求,并不与当时社会的大部分人一样冷漠自私。
麦琪常常追求自己向善的本性,尤其是在她长大以后,这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想法更加强烈。麦琪虽然爱着斯蒂芬,也和他无意伤害了表妹和朋友,但在最后她的责任心终是战胜了爱情,她追求自己向善的本性,拒绝了斯蒂芬的爱情。哥哥汤姆拒绝原谅麦琪给家里带来的耻辱,将她赶出家门,但当洪水来临时,麦琪还是义无反顾撑着小船去救哥哥,最终两人拥抱死去。麦琪本可以一直留在保勃家,这样她就可以活下来,但她的善良及对哥哥的爱让她抛下自己,尽管哥哥之前还拒绝原谅她。小说中,麦琪对好友菲利普的感情是理解和同情,但当菲利普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意后,麦琪还是接受了这份爱,并感到深深的幸福,“这一刹那,她感到了真正的幸福,她相信如果在这爱情中包含着自我牺牲,那它只会更宝贵,更使人高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312页)当汤姆嘲讽菲利普的残疾时,麦琪当即反驳,“别以为我认为你是对的,汤姆,也别以为我已经屈服在你的意志下了。
我瞧不起你在跟菲利普谈话时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我恨你的侮辱,对他的残疾所作的卑鄙的讽刺。你从小时候起,就一直在骂旁人——你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是因为你气量太小了,看不到比你自己的行动、比你自己的微不足道的目的高尚的事物”。(《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第321页)(三)交替性
麦琪生于新旧交替的时代,这时工业兴起,社会关系却愈加冷漠。麦琪是家里的另类,她很聪明,自小就情感外露,责任意识强烈。但麦琪个性冲动,自身的成长环境与家庭教育又使她常常陷入两难的境地。她一次次地在痛苦中抉择,情感与责任不停在脑海中产生冲突,而当最严重的一次——情感占据了上风的时候,麦琪终于被逼入了绝境。
小说中,麦琪渴望与斯蒂芬在一起,但因为露西与菲利普的存在,她总是抑制自己的感情。但麦琪的责任心并不能时时处于上风,于是聚会时麦琪常常偷看斯蒂芬,当两人目光交汇时,麦琪又高傲地装作若无其事。当斯蒂芬邀请她划船时,她潜意识是拒绝的,但斯蒂芬的目光太真诚,她炽热的感情也在诱惑她,她最终屈服于自己的感情,与斯蒂芬外出。两人私奔的消息传出,麦琪异常痛苦,但诱惑还在继续,斯蒂芬再次恳求她回到他的身边。感情上,麦琪想要回到斯蒂芬的身边,但她同时又深受良心的煎熬。最后,她只能顺从自己的责任,将自己留在痛苦的境地中,并希望斯蒂芬回到露西的身边。
其实,麦琪短暂的一生中有很多次这样的情感与责任的冲突,但因为她的多情而缺乏自制,她无法做到完全屈从于一方,于是等待她的就只能是悲剧结局。
四、女性自我意识形成的原因
麦琪天性热情,感情充沛,自我意识强烈,与当时的社会非常不协调。她的女性意识强烈,却又有双重性,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她本身的经历有关。
(一)传统家庭的约束
从小时候起,我们就可以看到麦琪身上的两面性。她充满热情,渴望爱与被爱,但同时,麦琪又是冲动任性,缺乏自制的。麦琪渴望得到汤姆的关注与爱,但当她无法感受到这种爱时,她就转而用钉子扎她的娃娃;汤姆只和露西玩儿,不带她的时候,她就生气地将露西推进泥里,然后又后悔万分。她的反抗意识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更与母亲家族重视常规与惯例的思想相去甚远,所以麦琪经常遭到亲戚的责备与非难。
自古以来,女性形象常被分为对立的两极,即“天使”与“魔鬼”。“天使”即温柔顺从,贤良谦恭,依附于男人而活的女人,她们往往为男人及社会所喜爱;而“魔鬼”则是与“天使”截然不同的女性,她们思想独立,崇尚自由,不为多数人喜爱,而麦琪恰恰就是人们眼中的“魔鬼”。自小麦琪就常被拿来和露西比较,且结果往往是露西更受别人的喜欢,因为麦琪一点儿也没有遗传多德森家族的美丽外表,且她常常做一些与既有传统相违背的事情,所以她常常受到父母亲戚的挑剔与非难,这让一直渴望被爱的麦琪非常伤心;而当她伤心时,亲戚们继续讽刺她,妈妈不安慰她,她最爱的哥哥也不理会她,被忽视的麦琪的痛苦得不到纾解,只能常常做一些事情继续反抗他们——受到非难的时候会想着到吉普赛去;受到责怪时就剪掉自己的头发。幼时的麦琪常因自己的特立独行受到谴责,被忽视的家庭生活使麦琪充满对传统家族制社会的厌恶与反抗,这也是她女性自我意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新兴文化的熏陶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普及的各类书籍不再只是男人才能阅读,以往专注于补缀活计的女孩也开始慢慢接受新文化的熏陶。小说中,当汤姆面临着择校问题时,塔利弗先生向瑞里先生请教,瑞里先生向他推荐了牛津大学毕业的牧师,但是塔利弗先生希望汤姆去学一些实用的东西,例如计算和语言,而他认为“牧师的学问大都不切实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人们大都注重实用,而麦琪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她幼时就接受各种新兴文化知识的熏陶,她充满热情与理想,渴求知识,经常看各种各样的书,甚至包括比较难的拉丁文和《欧几里得》。知识是启人心智的,一个人接受的知识越多,心灵越明朗,对自我存在的思考也越多,越成熟。麦琪在这些书里获得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也由此较为独立地看待这个社会,并因此更加反感社会对女性的很多不合理要求,非常注重自身的感受,因而更加注重自我意识。
(三)旧时宗教的影响
十九世纪中叶的宗教一直强调的是爱、美以及超越自我的崇高。幼时的麦琪一直过的是现实、书本和幻想三重世界中的热切的生活,麦琪在各方面都显得特别老成,不过她根本没有谨慎和自制力,幼时的麦琪接触的宗教观念已经根深蒂固 ,“她们(艾略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的生活离不开宗教,在她们还是小姑娘时就已经开始寻求宗教了”。①所以在她短暂的生命中,她的旧观念总是与新思想产生冲突。在家族破落后,麦琪一直处于深深的忧郁中。但当保勃给她带来《效法基督》一书时,麦琪从中“感到一阵奇特的毛骨悚然的敬畏”。麦琪自小就受到宗教的影响,家族没落,在精神无所依托的情况下,麦琪只能借助宗教,从中寻求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些宗教书籍中,麦琪得到神圣的启示,人的一生是到人世间受难,必须将克己、自制当作第一位,懂得爱人。这虽然与麦琪之前信奉的自由观念相违背,但精神上承受极大压力的麦琪得不到别人的适时开解,她只能依从宗教的思想,并开始克己的生活,顺从社会的道德伦理,克制自己的需求。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型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描写的是十九世纪中叶英国小镇圣奥格磨坊主家里的故事。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正是维多利亚时期,“这一时期,以田地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生活方式变为以工商为基础的近代城市经济”。但同时,工业革命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资本主义制度加速了贫富悬殊的现象出现”。②书中,麦琪家本拥有一座磨坊,这座磨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在工业革命的冲击下这座磨坊成为了别人的资产;麦琪的迪安姨父以前只是银行的小职员,但当麦琪家没落时,迪安姨父已经将生意做得很大,在公司里占有一些股份,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英国的经济转型阻碍了麦琪的发展(磨坊的转手就是工业革命的后果),使得麦琪处在古老的圣奥格镇和现代化英国的夹缝中。在工业革命和现代化文明接踵而至的时代,追求知识的麦琪却没有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她的思想与情感也就迷失在过去和未来、传统与现代中。麦琪生活在传统的男权社会,她想逃脱家族的束缚、逃离当时的社会。于是她就尝试着逃去吉普赛,但她发现她并不能成为吉普赛的女王,吉普赛也不是她想象的那么浪漫,于是她回到家里,默认了原来的身份。当她遇到年轻英俊的斯蒂芬时,她将一颗真心献给了他。麦琪与斯蒂芬的爱情已经超越了两性的吸引力,斯蒂芬是麦琪仅存的希望。
麦琪不能与古老圣奥格镇的价值观相协调,她也找不到逃离的路,而斯蒂芬似乎是通向更加现代化工业城市的通道,不仅因为他有成功资本家的家庭背景,还因为他如痴如醉地爱着她,这满足了麦琪渴望被爱的心理。但横亘在两人间的是道德与责任,外人的不理解终于迫使麦琪向社会妥协,走向现代化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五、结语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真实再现了男性价值体系下女性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诉说了女性角色转变的无奈与凄凉,并深刻探讨了女性超越社会与自身局限,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性。我国对艾略特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且相对零散浅显,但 90 年代中期之后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的研究和多元文学批评模式的运用两方面,从介绍性质的文章到多方面深入、系统探讨艾略特小说的论文,再到研究专着的出现,我国对艾略特本人及作品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作者的早期作品之一,对它的研究主要包括道德伦理、女性意识、生态意识等方面,其中,女性意识方面主要集中在对乔治·艾略特女性观及其渊源的研究。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乔治·艾略特对维多利亚时代男性话语权是持反叛态度的,但她的反叛态度又包含了尊崇与妥协的成分,她一方面支持女性在婚姻、教育和职业上争取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则高度赞扬女性的克己、屈从和自我牺牲等品质。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双重性女性意识观念的形成是现实社会与理想主义调和的产物,也反映了乔治·艾略特对女性的生存发展保守而现实的态度。
参考文献
[1]乔治·艾略特:祝庆英、郑淑贞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年版。
[2]梁实秋:《英国文学史》,新星出版社 2011 年版。
[3]钱青:《英国 19 世纪文学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年版。
[4]张金凤:《乔治·艾略特: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调和”》,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5]马建军:《乔治·艾略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6]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7]张金凤:《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自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性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年第 5 期。
[8]刘霓:《西方女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9]孙亮:《女权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乔治·艾略特》,《大众文艺》2011 年第 5期。
[10]陈婧:《<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女性自我意识的探讨》,《科教导刊》2013 年第10 期。
[11]胡素花:《乔治·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 年版。
[12]弗吉尼亚·伍尔夫:瞿世镜译,《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年版。
致 谢
转眼又是毕业季,恍若昨天,我还背着包穿梭于各个教室;今天,我已站在这里,完成我作为学生的最后一项任务——论文。论文完成之际,我也将离开这生活了四年的地方。
在这里,我笑过,哭过,挣扎过,失望过,也深深地感激过。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给了我生命,让我有机会历经人生的喜怒哀乐。感谢你们一直呵护着我,为我付出,却从不求回报。是你们给了我无私的爱,并教会了我用爱去对待世界。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论文导师——×××老师,是您接纳了我这个不勤奋的学生,并不厌其烦地教我如何写论文。大学四年,我想没有几个老师记得我的名字,因为我既不是优秀的学生,也不是调皮的学生。但我知道您记得,我曾为此在心里深深地感激您,为我并不十分完美的大学生活。而且,您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们帮助,还经常询问我们的工作情况,在生活上也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
然后,我要感谢所有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们,你们的辛勤工作,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谢谢你们的谆谆教诲,虽然很多时候我没有诉之于口,但是我心里都知道——谢谢你们!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朋友们,我们在一起四年,朝夕相处,彼此相互了解,这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我们和很多人一面之交,又和很多人是泛泛之交,也和很多人彼此了解,人生不过数十载,我们相遇相知,我觉得非常幸运。希望一别经年,我们还能一起长谈。
亲爱的朋友们,感谢你们的陪伴,感谢常熟理工学院这个小社会,感谢我们已然溜走的青葱岁月!
一、引言位移动词这一术语由陆俭明在《V来了试析》(1989)中首次提出.文中陆俭明提取了[位移]这对语义特征,使得[+位移]成为位移动词的判定标准.此后对位移动词的研究在古代汉语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位...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女主人公麦琪一方面争取女性受教育和工作的权利,另一方面却又不主张男女地位的绝对平等,强调女性的自我牺牲。...
一称谓的定义及分类汉语中称谓一词较早见于《晋书1》,指称呼或名称。《现代汉语词典》中称谓释文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而在李晋荃《汉语亲属称谓和称呼》一文中认为:称谓就是...
微博、微信等很多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媒介,文章选取“美女”等八个代表不同时期的女性称谓语对近十年新媒体语境下的常用女性称谓语进行分析。...
两位作家看似刻画戏剧演员的悲剧人生,实则描摹世间百态甚至历史宿命,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个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女性悲剧命运的省思与叩问。...
毕飞宇的代表作品《玉米》系列和《平原》中刻画了大量丰富饱满的女性形象,作者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充分展现了中国 70 年代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悲哀处境,她们的命运被社会时代所左右,无形中滋长出权力的欲望,进行疯狂的权力追逐最终却沦为权力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