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念孙作为有清一代杰出的训诂学家、考据学家,一生成就颇丰,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研究成果。钱穆先生《国学概论》中指出“,段、王小学,尤推绝业”。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说:“戴门后学,名家甚众,而最能光大其业者,莫如金坛段玉裁、高邮王念孙及其子引之。”可见,王念孙在训诂学的研究领域成就卓越。他的著作有《广雅疏证》及《补正》、《读书杂志》、《释大》、《古韵谱》等。在众多的学术论著中,最能代表他学术思想的就是《广雅疏证》。
《广雅》是汉语训诂学一部重要著作,它虽然没有《尔雅》、《方言》那么精彩,但正如王念孙说:“周秦古义之存者,可据以证其得失;其散佚不传者,可藉以窥其端绪。”因此它受到训诂学家的重视,这也是王念孙作《广雅疏证》的重要原因之一。
笔者认为,《广雅疏证》中校勘、体例乃至同源词的研究都是系统而复杂的,若能细致研究《上广雅表》,在此之中对王氏学术观点略作剖析,虽只能寻得冰山一角,不能得其精要,然对其学术思想略探一二并非毫无意义。在《上广雅表》中,其他各处基本是疏通,但有三处显然是王氏根据考证得出的个人观点。这三处已不仅仅是简单的考据,而是经过考据将其个人见解和观点融入疏证部分。以下具体来看这三个问题。
一、《七略》的作者
谈及《七略》一书,向以刘歆为作者,然而王念孙在给《上广雅表》作疏证时表明《七略》的作者是刘向。那么其作者到底是刘向还是刘歆就有了探讨的必要。《七略》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汉代官府藏书目录。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刘向等人校勘政府藏书,为每种书编撰叙录一篇,后将各书叙录汇辑成《别录》一书。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基础上编成《七略》。
所以关于《七略》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刘歆,有人认为是刘向父子,而在王念孙看来,其作者是刘向。他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种可能是王念孙认为,虽然是刘歆辑成《七略》,但是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进行的,他只是进行了整理和目录的编撰工作。据阮孝绪《七录序》,刘歆的《七略》,是在其父《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而成,因此《七略》的作者是刘向。另外,成帝时“,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河平年间,受诏与父向领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刘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哀帝即位,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歆嗣父业,继续校书。也就是说,《别录》的作者是刘向父子,那么《七略》在《别录》基础之上成书,它的作者也应该是刘向父子。只不过王念孙在疏证的时候将刘歆之名隐去,只说“刘向《七略》”。
二、《尔雅》的作者
历来的说法是《尔雅》非一时一地之作。关于《尔雅》的作者,一直众说纷纭:有周公所作,成于西周之说;有孔子门人所作,成于战国初期之说;有齐鲁儒生所为,成于战国末期之说;有刘歆伪造之说。而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儒生所为,成书于战国末期至汉初。
但是在《上广雅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张揖的原文中,还是在王念孙的疏证中,都认为确有部分是周公所作的。不过王念孙在他的疏证部分明确指出“篇”与“卷”的问题。他同意张揖表中的观点,即认为“今俗所传三篇《尔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王念孙根据《汉书·艺文志》“《尔雅》三卷二十篇”的说法,又结合了张揖表中“今俗所传三篇《尔雅》”之说,认定汉时所说的“卷”就是张揖所说的“篇”。以此,他指出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说“释诂一篇盖周公所作,释言以下或言仲尼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补”的观点是“殆考之不审至斯误”。因为陆德明没有把“卷”和“篇”的概念区别清楚。如果说《尔雅》分三卷二十篇,那么陆德明认为“周公乃作二十篇之一”,就使周公所作的内容大大“缩水”了。所以说,陆德明犯的这个错误被王念孙指正出来了。
三、《广雅》的字数
张揖《上广雅表》中“文同意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者,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凡万八千一百五十文”。王念孙在校勘疏证的过程中,找出衍文九十六字、脱文五百九十字。经过字数的校勘,他统计的结果是《广雅》收字“万七千三百二十六”,比表中张揖所说少了八百二十四字。
王念孙在为《广雅》补注脱文的时候有两种:如果脱字与正文上下文引出处相同,那就补在这些字的后面,用小字区分;如果脱字引出处与正文上下文出处都不同,那就补在该条目的最后,用小字区分。可见王念孙的补注工作非常细致。而缺漏的八百余字是在找不到考据的史料之后得出的结论,毕竟从魏晋到清,《广雅》在传抄的过程中会有一些疏漏。
但总体上来说,王念孙关于《广雅》字数的统计是比较科学的。
四、结语
总的来说,王念孙在作疏证工作的时候不盲目迷信古人的观点,而是在引证考据的过程中,有选择吸收前人的成果,对的则加以论证,谬误之处则指出并给予纠正。实际上,这种实事求是、不虚美、不掩饰的治学态度正是戴、段、二王这一派学者的训诂研究之精神所在。
《广雅疏证》是中国传统训诂学上的一部光辉著作,王念孙耗费十年心血,对《广雅》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在疏证语词时,不但举例翔实,而且运用当时古音研究的成果“,就古音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为古代汉语的研究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概括起来,约有五端:第一,发掘了一批语言史料;第二,纠正前代一些错误的解说;第三,对词的词源意义作了一些有趣的探索;第四,揭示了《广雅》的某些体例;第五,校正了《广雅》的讹误。其中尤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词的疏通证明,把训诂原则和方法揭示出来,解决了未曾解决的问题。
王念孙《广雅疏证》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一样,代表了我国传统训诂学的最高成就。他通过对《广雅》的校订、疏通和证明,从理论和方法上把训诂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广雅疏证》就像郦道元为《水经》做注、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那样,在学术史上,其价值远远超过了原书。而这些价值在《上广雅表》的疏证中就可以初见端绪。
参考文献:
[1]王念孙.广雅疏证[M].中华书局,1998.
[2]章太炎.国学讲义[M].海潮出版社,2007.
[3]钱穆.国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97.
[4]苏宝荣,武建宇.训诂学[M].语文出版社,2005.
[5]冯浩菲.中国训诂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6]郭芹纳.训诂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把字句是汉语中特有的句式,一直是汉语研究的重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把字句的研究成果不计其数,仅从1978年至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收录的篇名包含把字句的论文就达375篇之多,还不包括以其他名称命名来研究把字句的文章。从总体上来看,把字...
语言由于受到内在或外在的压力,会经常发生变化。而外在压力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由于与不同国家或地区接触而产生的语言借用。中日两国同属于汉字文化圈,自有了语言汉字交流以来两国就一直存在语言接触,并由此而产生了词语的借用,古汉语时期开始,尤其...
一《冲虚至德真经》,即先秦典籍《列子》,因唐玄宗、宋真宗递相加封列子尊号,故一书而有二名,为道教元典之一。现存文籍中鲜见宋代以前《列子》注疏之作,幸而明《正统道藏》著录的《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下文或简称《四解》)使我们得以了解《列子》早期的...
比较乃人类认识世界不可或缺的方式。比较句用以比较不同的人或事物之间在性状、程度上的差异。它是人类言语交际中极为重要的句型,因此也就成为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研究《史记》[1]中的比较句,一则是因为郭锡良先生曾经说过:汉语语法史需要建立在专...
一称谓的定义及分类汉语中称谓一词较早见于《晋书1》,指称呼或名称。《现代汉语词典》中称谓释文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而在李晋荃《汉语亲属称谓和称呼》一文中认为:称谓就是...
1研究现状卢福波(1985)指出基本上都这一用法并不矛盾,他认为基本上都是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相应的判断,并不违背矛盾规律。他举例考虑到一九八零以后,各地中学基本上都已试行了全日制十年制教学大纲和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他认为都表总指...
一、引言别个是荆州方言中十分常用的词,主要具有两种词性:第一,作名词,表示另外的人,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别人;第二,作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和自己相对的,谈到某人时,指那个人以外的人,相当于普通话中别人;也可以代替句中前面已出现的名词,相当于普...
形声字在整个汉字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各个时期所占据的比重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追溯到最初成体系的甲骨文字,形声字就已占有相当的比重。从甲骨文到现在使用的简化汉字,四千年来,形声字由20%增加到90%以上,这个事实最有力地说明了标音的形声字始终占着...
三程度副词+是的语法化、词汇化考察(一)语法化、词汇化的相关性本文有关程度副词+是的理论研究是在充分描写这一形式个案(包括最是甚是更是很是)的历时演变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必然会涉及到语法化和词汇化这两个概念。为了便于下文进行叙述和描写,我们...
《为狱等状四种》载秦时司法案例15个,为秦法制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已有不少学者利用这批材料对秦之诉讼程序和某些法律术语进行了探讨.本文就书中所见的吏议和邦亡问题略陈浅见.一吏议考《为狱等状四种》一书中吏议出现过多次,整理者认为吏指县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