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承泽所着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近数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语法功能的临时改变,即是词类活用."[1]
值得一提的是,诸多学者所编写的古代汉语教材中都未能给词类活用作一个明晰的定义.正如王力先生提到":在上古汉语里,词类活用的现象比现代汉语更多一些,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2]黎千驹先生说":古代汉语里的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出现灵活性的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3]许嘉璐先生认为":上古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明确分工.但是,有些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改变其基本的语法功能,充当其他词类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这就是实词的活用."[4]
但是什么叫"一定的语言习惯"?"一定的语言环境"又该怎么理解?杨立国先生提到":'活用'相对'本用'而言.只有确定了'本用',才具备谈论'活用'的条件."[5]那么,什么是"本用"呢?陈承泽先生认为:"盖凡字义虽有一质而数用,从其本来之质而用之谓之本用."[6]什么是"本来之质"?到底什么是本用?其实陈先生自己下的定义也没有讲清楚这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词的本用就是词的常用义.常用义,顾名思义指的是多义词中使用频率最高、运用范围最广的意义.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杨立国先生就认为词类活用的本用应是针对常用义,而不是词的本义.也有的学者认为词的本用就是词的本义.那么,什么是词的本义呢?"词的本义,指的是根据字形结构(一个单音词就是一个字)和古代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最早产生的意义."[7]
王世征先生在《词类活用辩》一文中就认为本用指的应是词的本义.因此,了解词的本义是分析词语活用义的基础.虽然词的本用有本义和常用义之辩,但本文暂不考虑词语的常用义.本文以词语本义为观察视角,分别从不明本义的词性和不明本义的内涵两歌方面来探讨因不明本义而产生的词类活用的误用现象.
因不明本义的词性而导致词类活用误用现象的产生(.1)本义为动词,而误认为本义是名词.例如《,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括不可使将.""将"是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鼎,从肉,会从鼎中取肉奉献祭享之意.显然",将"的本义为动词词性.但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将"是名词,且误以为是名词的活用(.2)本义为名词,而误认为本义是动词.例如《,谏逐客书》":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
一来二缝,像芒刺之形."可见"来"的本义为名词,意指小麦.但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来"的本义是动词,且误以为是动词的活用(.3)本义为形容词,而误认为本义是动词.例如《,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破赵军者必括也"《.说文》:"破,石碎也."可见"破"的本义是形容词,意为石头碎裂,不完整.而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破"是动词,且误以为是动词的活用(.4)本义为名词,而误认为本义是形容词.例如《,韩信拜将》":信数于萧何语,何奇之.""奇"是会意字,会拄棍一只脚站立的瘸人之意,本义为名词.但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奇"是形容词,且误以为是形容词的活用.总之,不明本义的词性会导致词类活用的意义跟词语本义相差太远,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
所以不明本义的词性会导致词类活用误用现象的产生.不明本义的内涵也会导致古汉语词类活用出现误用现象(.1)因不明本义内涵而误把引申义当作活用义".所谓引申,是指词义从一点出发,……可见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8]
那么,不明本义的内涵会导致不明引申义的内涵,从而导致词类活用出现误用现象,如《谏逐客疏》":……却宾客以业诸侯."《说文》:"业,大版也,所以饰悬钟鼓,捷业如锯齿."可见"业"本义为古代悬挂乐器架子横梁上的大版.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业"是名词的使动用法.而据考证"使……成就功业"是"业"的一个引申义.又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国白头游敖之士皆积智欲离齐秦之交.""离"本为会意兼形声字,本义为鸟遭到捕获.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离开".
而据考证"使……离开"是"离"的一个引申义.由此可知,不明本义的内涵会误把引申义当作活用义,从而导致词类活用出现误用现象.(2)因不明本义内涵而误把词语本义当作活用义.例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文》:
"老,考也.七十曰老."可见"老"的本义为年岁大的人.而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句中第二个"老"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老人"".老人"实际上是"老"的本义(.3)因不明本义内涵而把活用义和词语的义项相混淆.例如《,论积贮疏》":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此为廪廪也."《说文》":富,备也.一曰厚也."可见"富"的本义为财物多.有些古汉语教材认为"富"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富足".而"富"的众多含义中包含"使……富足"这一义项.这就导致了用义和词语的义项相混淆.(4)因本义内涵具有模糊性而产生误用.例如《,说文》:"雨,水从云下也."甲骨文"雨"像雨点下落之形.
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行为来看",雨"是"降雨"义.例如,《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思."这是表动态;如果从"雨点下落"这一结果来看",雨"是"雨水".例如《,诗·小雅·小明》":涕零如雨."这是表静态.那么《,汉书·苏武传》:
"天雨雪"中的"雨"到底该怎么理解呢?很显然,本义的内涵具有模糊性也会使词语活用具有模糊性,这样也会导致词语活用误用现象的产生.总之,不明本义的内涵会导致古汉语词类活用出现误用现象.
我们在接触词类活用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词类活用的现象从常用义活用的角度来看是正确的,而从本义活用的角度看是错误的.虽然有些词语的本义尚有争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用本义活用的角度来分析词类活用的现象.鉴于因不明本义会导致很多的词类活用产生误用的现象,那么正确理解词语本义也是正确掌握词类活用这一语法现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罗竹莲 .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论析[J]. 南华大学学报,2005(04).
[2]王力 . 古代汉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08:340.
[3]蒋冀骋,黎千驹 . 古代汉语[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100.
[4]许嘉璐 . 古代汉语[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9.
[5]杨立国 . 词类活用"本用"的界定及词类活用的界定问题[J]. 福州师专学报,1994(03).
[6] 解惠全 . 古代汉语教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113.
[7]陈承泽 . 国文法草创[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18.
[8]黎千驹 . 现代训诂学导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95.
一、引言位移动词这一术语由陆俭明在《V来了试析》(1989)中首次提出.文中陆俭明提取了[位移]这对语义特征,使得[+位移]成为位移动词的判定标准.此后对位移动词的研究在古代汉语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位...
朱德熙[1](页41-42)按照名词与量词的关系,把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和专有名词等五类.其中抽象名词是前头只能加种、类、点儿、些或次、回、遍、顿、趟等动量词的名词,如:(一种、这些)礼节、(一种)道德、(一种)风气、(这...
一、引言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问世不久即受到高度重视。不但郑玄注经、应劭著《风俗通》援引之,且模仿和增补《说文》之字书亦相继出现,《字林》和《玉篇》为其代表。此外,《经典释...
儒家经典经久不衰、永恒流淌的生命力,固然与其自身巨大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化价值密切相关,无疑亦与其琳琅满目的注疏文本紧紧关联。正是一代代博学鸿儒皓首穷经、爬罗剔抉,不断超越时代的差异,对接远古前贤的经典原意,才使得儒家学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一、引言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林姓巫女,能预知人间祸福,助人消灾避祸。妈祖逝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当地百姓主动立祠祀之。由于妈祖为民间自发组织崇奉的地方神灵,妈祖信仰初期还仅在福建莆田地区流行。但到...
一《冲虚至德真经》,即先秦典籍《列子》,因唐玄宗、宋真宗递相加封列子尊号,故一书而有二名,为道教元典之一。现存文籍中鲜见宋代以前《列子》注疏之作,幸而明《正统道藏》著录的《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下文或简称《四解》)使我们得以了解《列子》早期的...
吕蒙、毛远明《释悬米》(见《中国语文》2011年第3期)认为:隋唐墓志及其他文献中多次出现的悬米应是悬水之误刻.如以下例句中的悬米:(1)洪源括地,与悬米争深;高峰极天,共云丘比峻.(隋《宋永贵墓志》)(2)竹箭分流,起于悬米.(隋《裴鸿墓志》)(3)将恐波迁悬米,舟...
本文就邓珊《浅谈汉语大词典衙兵一词释义补正--以新编五代史平话为例》一文,对衙兵一词的释义展开商榷.邓珊在文中质疑罗竹峰主编《汉语大词典》对衙兵一词的解释:①唐代天子的禁卫兵;②唐代节度使的卫兵.在时间上仅限于唐代,而忽略了五代.[1](P39~40)笔者以...
1《匡谬正俗》引文分析《匡谬正俗》引文极其广泛,涉及隋唐以前的数十种古籍、诸多文学作品。笔者对全书八卷一百八十二个条目进行了逐句分析。经过分析整理后,《匡谬正俗》全书引文概况如下:隋唐以前的经典文献:《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题目:清代戴震对《诗经国风》的研究及其训诂学特点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训诂上重源慎流的倾向(一)在词义和语境义之间向词义回归(二)反复批评缘词生训(三)重源:对古义的发掘(四)慎流:慎用罕见之说(五)大量运用声训二、方法上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