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邓珊《浅谈<汉语大词典>"衙兵"一词释义补正--以<新编五代史平话>为例》一文,对"衙兵"一词的释义展开商榷.邓珊在文中质疑罗竹峰主编《汉语大词典》对"衙兵"一词的解释:"①唐代天子的禁卫兵;②唐代节度使的卫兵."在时间上仅限于唐代,而忽略了五代.[1](P39~40)笔者以为,对时间的质疑并不是准确释义"衙兵"的关键.因为五代时期的"衙兵"或者"牙兵"本来就是从唐代遗传下来的,《汉语大词典》以唐代概之也无可厚非.况且"衙兵"与"牙兵"在《汉语大词典》中是作为两个词解释的,而《汉语大词典》对"牙兵"的解释仅仅是"亲兵、卫队",显得过泛.邓珊在文中应是对"牙兵"一词的补正.至于"衙兵"的解释,邓珊只关注了时间问题,而忽视了"衙兵"包括的另外一种含义,即"唐代天子的禁卫兵".因此,邓珊最终赞同了"衙兵"即"牙兵"一说.其实这种说法同样存在疑问.
目前,赞同"衙兵"即"牙兵"的依据主要来自于"讹变说".《封氏闻见记·公牙》较早提出"衙"是"牙"之讹变:"近俗尚武,是以通称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而为衙也."[2](P39)《陔余丛考》同样赞成"衙"与"牙"相通:"衙门,本牙门之讹."[3]
古人的观点同样需要进一步论证方能成立.衙,《说文》曰:"从行,吾声.鱼举切.又音牙."[4](P44)"鱼举切"是《唐韵》中对"衙"字标注的读音,读yú."衙"为何又读"牙"?这与"牙旗"中的"牙"义有关.《文选·张衡<东京赋>》:"戈矛若林,牙旗缤纷."薛综注:"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旌.谓古者天子出,建大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5]《类篇》:"古者军行有牙,尊者所在,后人因以所治为衙."[6]
从"衙"字的本义看,与"牙旗"之"牙"有语义相通之处,但由字的讹变来推断词义的相通并不一定正确."衙门,本牙门之讹."中的"本"字道出了"衙"与"牙"本是同源,但后来二者语义出现分化."牙"与"衙"字均可指代官署.到了唐代,皇宫大殿多以"衙"命名,于是赋予了"衙"乃天子所居之处的新含义.《旧唐书》:"群臣始朝于宣政衙."[7]《新唐书·兵志》:"夫所谓天子禁军者,南北衙兵也.南衙,诸卫兵是也;北衙者,禁军也."[8]《新唐书·兵志》中已经明确提到了"衙兵"这一概念,"衙兵"是作为"南北衙兵"的专有名词出现的.
因此,通过"衙"与"牙"的同源来推断"衙兵"就是"牙兵",逻辑不通.
邓珊在文章中根据后来古书中的例句分别解释了"牙门"与"衙门":"【牙门】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树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衙门】旧时官吏办事的地方."可以看出,二者的释义不尽相同,这也证明了"衙"与"牙"在某些词组中的语义确实存在差异.然而,邓珊却依然坚持认为:"正是因为'衙''牙'二字相通,二者组成的许多词语的意义相同,因此可以大胆地说,'衙兵'即'牙兵'."[5](P40)"许多词语意义相同"不代表完全相同,"衙门"与"牙门"经过语义演变已有所不同,那么何以称"衙兵"与"牙兵"的语义就相同呢?邓珊为了进一步证明"衙兵"或"牙兵"不仅是唐代所有,在五代也同样存在,又选取《新编五代史平话》中含有"牙兵"一词的例句进行论证.殊不知,五代有"牙兵"乃历史常识,根本无需赘述;但考虑到人们对"衙兵"一词的陌生,可选取含有"衙兵"一词的例句进行论证,用五代有"牙兵"来证明五代有"衙兵"的方法是错误的.选小说《新编五代史平话》为例,也缺乏严谨性,应首选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为例.
就上述论证看来,"衙兵"是指唐代天子禁卫军,而"牙兵"则专指节度使的卫兵.那么,"衙兵"和"牙兵"是不是两个不同的词,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级别的卫兵呢?查阅史料,答案是否定的.在史书中确实不乏"衙兵"与"牙兵"通用的例证,只不过二者的通用不是通过"讹变说"推导出来的,而是直接从史料中来.例如:
(1)初度以蔡卒为牙兵,或以为反侧之子,其心未安,不可自去其备.(《旧唐书·裴度传》)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裴度以宰相领淮西节度使、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平定了蔡州元济.刚刚打下蔡州之后,裴度为安抚蔡人,信任蔡卒,以蔡卒为自己的牙兵.这种牙兵就是节度使的卫兵.正因为牙兵与节度使关系过于紧密,牙兵造反危害严重,所以才有人提醒裴度:"反侧之子,其心未安,不可自去其备."
(2)数年之间,其众十万,仍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旧唐书·田承嗣传》)田承嗣乃唐中期魏博节度使,选"衙兵"用以自卫,可以看出,此处"衙兵"就是"牙兵".
(3)东川节度使董璋置酒召仁矩,仁矩辞醉不往.于传舎与倡妓饮,璋怒率衙兵露刃之传舍.(《新五代史·唐臣传第十四》)综上所述,"衙兵"一词的两种含义已经十分明确:
①唐代天子的禁卫兵,如南北衙兵;②唐代、五代节度使的卫队.《汉语大词典》对"衙兵"的释义基本正确,只需在第二个注解上添加"五代"便更加准确.
参考文献:
[1]邓珊.浅谈《汉语大词典》"衙兵"一词释义补正--以《新编五代史平话》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8).
[2][唐]封演.封氏闻见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
[5][汉]张衡撰,薛综注.东京赋[A].[梁]萧统撰,[唐]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宋]司马光.类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后晋]刘驹.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一、引言位移动词这一术语由陆俭明在《V来了试析》(1989)中首次提出.文中陆俭明提取了[位移]这对语义特征,使得[+位移]成为位移动词的判定标准.此后对位移动词的研究在古代汉语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位...
朱德熙[1](页41-42)按照名词与量词的关系,把名词分为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和专有名词等五类.其中抽象名词是前头只能加种、类、点儿、些或次、回、遍、顿、趟等动量词的名词,如:(一种、这些)礼节、(一种)道德、(一种)风气、(这...
一、引言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文字学史上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问世不久即受到高度重视。不但郑玄注经、应劭著《风俗通》援引之,且模仿和增补《说文》之字书亦相继出现,《字林》和《玉篇》为其代表。此外,《经典释...
词类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承泽所着的《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近数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语法功能的...
儒家经典经久不衰、永恒流淌的生命力,固然与其自身巨大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化价值密切相关,无疑亦与其琳琅满目的注疏文本紧紧关联。正是一代代博学鸿儒皓首穷经、爬罗剔抉,不断超越时代的差异,对接远古前贤的经典原意,才使得儒家学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一、引言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是福建莆田湄洲岛上的一位林姓巫女,能预知人间祸福,助人消灾避祸。妈祖逝于北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当地百姓主动立祠祀之。由于妈祖为民间自发组织崇奉的地方神灵,妈祖信仰初期还仅在福建莆田地区流行。但到...
一《冲虚至德真经》,即先秦典籍《列子》,因唐玄宗、宋真宗递相加封列子尊号,故一书而有二名,为道教元典之一。现存文籍中鲜见宋代以前《列子》注疏之作,幸而明《正统道藏》著录的《冲虚至德真经四解》(下文或简称《四解》)使我们得以了解《列子》早期的...
吕蒙、毛远明《释悬米》(见《中国语文》2011年第3期)认为:隋唐墓志及其他文献中多次出现的悬米应是悬水之误刻.如以下例句中的悬米:(1)洪源括地,与悬米争深;高峰极天,共云丘比峻.(隋《宋永贵墓志》)(2)竹箭分流,起于悬米.(隋《裴鸿墓志》)(3)将恐波迁悬米,舟...
1《匡谬正俗》引文分析《匡谬正俗》引文极其广泛,涉及隋唐以前的数十种古籍、诸多文学作品。笔者对全书八卷一百八十二个条目进行了逐句分析。经过分析整理后,《匡谬正俗》全书引文概况如下:隋唐以前的经典文献:《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题目:清代戴震对《诗经国风》的研究及其训诂学特点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训诂上重源慎流的倾向(一)在词义和语境义之间向词义回归(二)反复批评缘词生训(三)重源:对古义的发掘(四)慎流:慎用罕见之说(五)大量运用声训二、方法上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