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 >

电子货币存在的主要风险与预防措施

来源:现代营销 (下旬刊) 作者:陶茜
发布于:2020-03-02 共2313字

电子货币论文第六篇:电子货币存在的主要风险与预防措施

  摘要:电子货币已经逐步取代传统货币模式,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产生深远影响, 虽然科技进步和法制建设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但是电子货币的安全问题依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电子货币的实际发展入手, 总结了较为显着的几个风险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为促进电子货币的良性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电子货币; 风险防范; 金融监管;

  电子货币包含了传统的电子金融卡, 也涵盖了电子钱包、数字现金等新的支付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货币在交易过程中的作用也会日益增强。这种便捷的支付媒介能够打破时空限制, 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 电子支付在各种内外部条件的支撑下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成熟性方面也有更好的表现。但是电子支付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过于迅猛, 法律与技术等方面的配套支撑不足, 依旧存在众多典型风险, 发行者和持有者的合法权益都得不到有效保障。面对这些实际情况, 只有从各个角度同时出发, 努力提高各项支撑条件的适配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电子货币存在的主要风险

  电子货币作为一种新的支付手段, 对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也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便捷高效的生活模式的追求, 成为经济与货币发展的新趋势。但是, 这种新兴的支付方式是基于高度开放的网络环境而实现, 并且缺乏完善的法律监管, 因而存在众多风险隐患, 容易造成使用者的经济损失。

  (一) 电子货币的流动性较差

  电子货币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出现在结算过程中, 与发行的规模和价格密切相关。一般而言, 电子货币发行的规模越大、价格越高, 需要用于结算的实际金额也就越多, 那么流动性就会降低, 相应的风险就会上升。由于电子货币在发行过程中并不需要发行者具备完全对等的结算能力, 所以一旦市场波动较大, 或者发行者信誉降低, 众多电子货币持有者会集中提出结算要求, 可能会出现发行者无力结算的情况, 不仅会造成发行方的运营困难, 更会为持有者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二) 电子货币的技术安全保障不足

  电子货币涉及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已经逐步发展成一种新的货币模式, 其交易过程完全是在网络环境下完成, 所以需要强大的专业技术作为支撑, 而当前的技术水平不容乐观。首先, 电子假币辨别难度大。电子货币的生产主要在网络金融系统中依靠相应的信息技术实现, 所以只要掌握核心数据和编码, 电子货币造假会变得易如反掌, 而且与传统假币不同, 电子假币的辨别无法通过常规手段完成, 难度较大。其次, 电子系统容易受到干扰。当下的网络环境安全性差, 计算机病毒干扰、黑客入侵、系统中断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三) 电子货币缺乏严苛的法律监管

  虽然国家层面已经注意到电子货币巨大的风险问题, 但是由于电子货币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过快,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也处于探索阶段, 因而无法提供足够的保障作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对银行机构以外的发行主体没有明确规定, 那么发行方的权利和义务就无法明确界定, 一些不法分子容易利用法律漏洞进行恶意欺诈。除此以外, 电子货币系统和整个交易过程缺乏有效监管, 也为偷税漏税、匿名洗钱等其他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总而言之, 法律系统的不完善会降低不法分子的犯罪成本, 造成明显的电子货币风险。

  二、电子货币的风险防范

  电子货币面临的问题比较突出, 这些风险一旦实际发生将会带来严重的财产隐患, 甚至会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当然, 面对风险采用全面禁止的方式无异于因噎废食, 与科技进步的发展规律相背离。为了保障电子货币的良性发展, 必须从各个方面做出努力, 将各项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

  (一)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工作

  法律的作用除了形成震慑, 防患于未然以外, 还能为违法行为提供处罚依据, 使后续工作有序展开, 所以电子支付风险管理必须得到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持。第一, 要以法律形式对发行者的资质做出要求, 并且明确其权利和义务, 提高电子货币发行的规范性和稳定性, 同时也保障了电子货币持有者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第二, 明确电子货币的违法后果。电子货币交易中的犯罪行为主要有制造假币、非法占有、恶意欺诈、逃税洗钱等活动, 必须从法律层面对每项行为做出清晰界定, 并明确与之对应的处罚结果。

  (二) 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电子货币的流动性差实际上也是一种潜在的信用风险, 除了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以外, 必须将电子货币纳入金融监管体系, 从源头降低损害。首先, 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对电子货币的发行者做出资格审核, 并收取一定数额的保证金, 确保发行者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与此同时, 要向社会公开发行者的信誉水平, 尽量避免因信誉放大而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增加。其次, 要加强对交易过程的监管。金融监管机构应当对于大额支付和异常支付时刻保持警惕性, 通过密切监管来阻止各种违法活动的实施。

  (三) 强化技术安全

  电子货币容易受到网络的环境干扰, 安全隐患比较明显, 所以必须从技术层面出发做好支撑工作。电子货币的发行者必须事先做好环境安全和技术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分析, 切实提高发行活动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完整的内控系统, 对于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系统中断等问题形成强有力的防范体系。对于核心数据和编程设立多层加密程序, 防止电子假币的产生和商业机密的泄露, 保障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发行者除了加强技术投入提高整个发行、交易过程的安全性以外, 还应当做好客户信息的保密和维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爽昕.电子货币的特点及影响研究[J].管理观察, 2016 (23) :134-135.
  [2]范海明, 邓志龙.电子货币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研究[J].科技展望, 2017, 27 (3)

点击查看>>电子货币论文(精选论文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毕节市财贸学校
原文出处:陶茜.电子货币的风险与防范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2):49.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货币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