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

海洋保护区与生态红线区划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04 共13407字
  摘要

        地球演化、地壳运移造就了太平洋西侧中国海域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格局和众多的海洋地质遗迹。受地形制约及径流、洋流、风场作用,中国海域形成了多处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境与生物物种多样性[1-2],至2012年,中国已记录各类海洋生物59门26180种[3].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多样性、原始性、典型性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地质遗迹被确立为点状或面状保护区域,隶属于不同部门被加以管理。然而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的双重压力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现实状况与愿景目标差距日益加大[4-5]; 随着生态学认知的提高,以及整合现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的管理需求,海洋生态红线区的概念逐渐被提出[6].
  
  “红线”概念源于城市规划领域,原意为各种用地的限制性边界线,后来逐步为资源环境领域所接受,并衍生出耕地红线、水资源红线、林业红线等相关概念,红线的内涵也随之从空间约束向数量约束拓展[7].生态红线首次出现在2000年高吉喜针对浙江安吉生态规划提出的“红线控制”方案中; 较大空间尺度生态规划的首次成功应用为2005年《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 (2004-2020)》,该纲要提出“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三线调控总体战略,规划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海岸带、水土流失及敏感区、原生生态系统、生态公益林等区域划定为红线区域,实施严格保护和禁止开发。此后,在环保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部署下,一些省市相继开展了生态红线区划试点工作[6].
  
  海洋生态红线是十八大之后对海洋学领域提出的新命题,是中国政府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行动之一。海洋生态红线与海洋保护区均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制度。两者之间存在哪些关联?中国的海洋保护区发展与建设情况如何? 海洋保护区对海洋生态红线有何借鉴或参考价值? 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开展论述。
  
  1 中国海洋保护区现状与存在问题
  
  1. 1中国海洋保护区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的海洋保护区按三级类别进行建设。按照此分类体系( 表1) ,我国对于各类型海洋保护区的选划条件、技术标准、管理要求、保护对象及功能区设置均取得了相应的建设与管理经验[2].
  
  中国的海洋保护区分类体系
  
  一级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依法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8].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指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要求,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9].
  
  截至2014年4月,全国共建有各种类型海洋保护区249处( 不含港澳台地区) ,其中,海洋自然保护区186处,海洋特别保护区63处( 表2) ,总保护海洋面积为137950. 80 km2,约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4. 6%,分属海洋、环保、农业、国土、林业及其他部门管理( 图1)。
  
  分省海洋保护区建设数量统计信息( 至2014年4月22日)
  
  海洋保护区分部门管理情况数量和面积对比图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