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

关于垃圾分类论文(名师推荐6篇)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06-17 共8084字
  本篇论文快速导航:

展开更多

  垃圾分类是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垃圾分类论文的范文,供给大家探讨垃圾分析这一课题。

关于垃圾分类论文范文第一篇:城市垃圾分类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一以R社区为例

  作者:黄柔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摘要:随着人类对各类物质的追求,垃圾的产生也相比以前有较大的涨幅,如何妥善处理垃圾被各国政府提上日程。本文主要以R社区为例,对该社区垃圾分类的困境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垃圾分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垃圾分类;政府;

  作者简介:黄柔(1999-),女,贵州威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管理。;

  随着人类对各类物质的追求,垃圾的产生也相比以前有较大的涨幅。目前,全球主要采用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和堆肥,这些简单化的垃圾处理方式也留下了诸多的隐患,填埋占用大量土地且有毒有害物质也会污染土壤,堆肥也会导致有害物质渗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等问题,焚烧会导致空气污染等问题,最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给人类的美好生活带来极大的负担。所以,如何解决好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利用,成为很多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着手,探究我国在城市垃圾分类方面的大致方针以及措施,考虑到城市的复杂性以及调查的可行性,本文主要是以R社区为主要调查对象。

垃圾分类

  1 R社区垃圾分类的现状

  1.1 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

  任何一件大事的完成,都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这次R社区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当然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R社区刚开始推行垃圾分类工作之初,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标准不熟悉,对垃圾分类的流程也不熟悉,导致居民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存在不理解的现象,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大力宣传以及倡导下,逐渐地,一些小区居民开始投身其中,他们觉得这个工作不是自己一个人在做,他们的旁边有邻居,身后有政府,这项工作是大家一起在做。政府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主要的作用是一个引导者,政府引导居民加入垃圾分类的浪潮中,并且一直监督居民的行为,通过政府以及相关组织的努力,一些社区居民渐渐转变了他们的意识:刚开始居民觉得垃圾分类麻烦,觉得自己几十年来都是随意把垃圾丢入垃圾箱里,现在这样的模式使得他们的双手和大脑浪费在丢垃圾这样的小事上,这样的想法占据了大部分居民的思想,但是现在,经过多方的努力,居民逐渐接受了这样的丢垃圾模式,从刚开始的不在意、反感,到现在的潜移默化地接受,这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

  1.2 垃圾的终端处理

  垃圾的处理大体上可以分为前端处理、中间运输和终端处理。前端处理是指垃圾的收集阶段,垃圾分类就是前端处理,中间运输就是将垃圾从投放点运往处理点的过程,而终端处理就是指垃圾的处理阶段了,具体是填埋,焚烧,堆肥还是无害化处理,这是在终端处理阶段要考虑的。由此可见,垃圾的终端处理是很重要的,早在1957年,我国就率先提出垃圾分类的概念,但是却一直没能取得显著效果,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终端处理阶段没有做好。在R社区,垃圾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余垃圾。这样的垃圾分类标准也决定了采取的末端处理方式。

  2 R社区垃圾分类的困境

  2.1 垃圾分类方面的法治及规范能力相对不足

  自垃圾分类试点项目以来,通过政府及其他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但是,目前在R社区没有关于垃圾分类的相关法律法规,尽管对于垃圾分类有一些规划,但是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这样对居民而言少了一种威严,即使政府对于垃圾分类工作有奖有罚,但这并没有起到很严的监督作用,导致很多人没有将此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削弱了此项政策的实施力度与效率。

  2.2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与能力不足

  R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在总体上还是不强,在刚开始进行垃圾分类项目时,很多居民从意识上并没有认识到垃圾分类的作用,他们只是在服从政府的规定,并没有深入地去思考背后的目的,以致他们的行为会存在敷衍和得过且过,这对垃圾分类工作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另外,由于不熟悉分类标准,导致他们在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时会显得能力不足。有些居民不知道自己产生的垃圾应该归属什么类别,尽管做过很多的培训,但是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很多纰漏,从而导致对垃圾分类产生反感心理,最终带来垃圾分类效率的低下的问题。

  2.3 垃圾处理技术落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同时,垃圾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而呈现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例如人们在生活中产生的有毒有害垃圾越来越多,若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解决,便不能做到垃圾的无害处理,所以垃圾分类的高新技术成为当下所求。但在R社区,困于经济的限制,没有高科技的处理设备,也没有专业人员,大部分垃圾还是采用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没有真正做到垃圾的无害处理。

  3 R社区垃圾分类的困境的原因分析

  3.1 垃圾处理硬实力不强

  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中,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对于垃圾的处理都会采用低成本方式。在垃圾处理方面投入的技术以及设备都存在一定的不足。R社区,对于垃圾的处理技术也尚存在不足。社区的垃圾主要是运往市里的垃圾处理厂,大部分的垃圾进行焚烧和填埋处理,而只有小部分的垃圾会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且专业技术人才的配备不到位。这样一来,在处理技术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处理技术的不成熟带来的是垃圾的不完全处理,仍然对环境存在威胁,会使得垃圾的前端分类收集工作白费力气,陷入一个死循环,浪费的是人力、财力还有精力。

  3.2 奖惩机制尚不健全

  制度的不健全会阻碍制度的发展和完善。R社区的奖惩制度主要是针对居民垃圾分类是否规范,例如某居民的垃圾分类很标准,这样社区会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现金奖励,也可以是积分奖励,对于垃圾分类处理不好的居民,会有"黑榜"的处罚,将他们的名字登上黑榜,这是R社区主要的奖罚制度。但是对于相关单位对垃圾的中间运输和终端处置却不见规范,这样会打击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信心。垃圾的分类收集是整个垃圾处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但这并不意味垃圾的中端运输和末端处理就可以敷衍了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整个垃圾分类工作就很难取得胜利。

  4 城市垃圾分类的对策

  4.1 统一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准,强化垃圾分类收集宣传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在垃圾分类上也是一样适用。目前,我国对垃圾分类还没有进行立法强制实施,只有上海等大城市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垃圾分类的相关方面进行了立法。所以,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垃圾分类并没有一个标准,各个地方的标准不一,这样的举措会使垃圾的终端处理工作变得复杂。在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方面,国家应该制定一个大的标准,垃圾在大的方面可以分为几类,这些应该具体给出,然后各个省市可以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因地适宜地制定自己地方的措施,以使垃圾分类项目可以更好地进行。除此以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努力做到自己辖区的居民都知道垃圾分类的好处,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的潮流中来。在垃圾分类这个项目里,政府起到的应该是一个领头羊和监督者的作用。

  4.2 强化技术创新,推动互联网新技术的加速渗透

  现在我国正处于科技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国家在科技方面也有很多的优惠政策,这无疑不给科技的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前进动力。站在这样一个崭新的科技发展的浪潮中,我们是不能脱离科学技术的。同样的道理,在垃圾分类这个项目中,我们也要发挥科技的优势,要强调垃圾分类的技术创新。科技不仅可以有效地处理垃圾,还能很好的"管理"垃圾,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运用科技手段来管理复杂繁琐的数据是多么的重要,这样可以解放人类的双手,使复杂的工作简单起来。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垃圾分类项目里,可以加快垃圾处理的能力,并有条不紊地处理垃圾。

  4.3 打造一条完善的全源头垃圾分类收集链条

  对于城市垃圾分类这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我们要做到打造一条全源头的垃圾分类收集链条,把这一链条打好,我们才能取得根本胜利。这一链条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机构或者组织要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示范作用,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居民看到他们自己从来不是孤军奋战,也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居民慢慢地、自主地加入垃圾分类的浪潮中。其次,就是要控制好垃圾源头的收集工作,垃圾产自居民,如果垃圾的源头收集工作做不好的话,后续的一系列动作都是白费,所以,对于居民垃圾源头的控制就显得举足轻重。最后,在这一过程中,街道作为一个监督者或者说促进者,要规范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监督居民的分类工作,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打造好"机构示范、居民控源、街道促进"这一全源头垃圾分类收集链条,从多方位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促进,进一步加强国家对垃圾分类这一工程的实施力度,为人类打造一个适宜居住的好环境。

  4.4 转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

  "垃圾分类,意识先行",这句口号使我们认识到了垃圾分类意识的重要性。所以,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将垃圾分类的意识根植于居民的脑中,发挥他们的积极能动性。一方面,要将宣传工作做到极致,使得小区居民每家每户都了解垃圾分类这一件事,知道垃圾分类的具体实施步骤,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另一方面,对居民的培训是少不了的,垃圾分类的有关讲座、模拟的实际操作等等,通过一些比较专业的手段,让居民设身处地去了解垃圾分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垃圾分一分贵阳十分美[J].贵阳文史,2015(2)-22.

  [2]张黎。德国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卫生工程,2018,26(6):5-8.

  [3]薛立强。居民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经验及启示一-以日本、 德国为例[J]. 上海城市管理,2019,28(6):52-58.

  文献来源:黄柔。城市垃圾分类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以R社区为例[J].轻工科技,2021,37(06):93-94.

关于垃圾分类论文范文第二篇:粤西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刘雨瑶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垃圾分类作为近年来被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日渐突显。粤西作为广东省农村占比较多的地区,随着垃圾分类的各项制度的建设与颁布,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村民参与感薄弱,缺乏垃圾分类意识;村委会资金欠缺,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有限;政府监督职能欠缺,非正式组织监督不足问题。基于以上问题,提出强化公民的义务主体意识、多方筹集资金、提升垃圾处理技术水平、实现多方监督管理制度等手段推进粤西农村垃圾分类实施。

  关键词:粤西农村;垃圾分类;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刘雨瑶(1996-),女,宁夏银川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领导科学;;潘少君(1995-),女,广东茂名人,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领导科学。;

  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SFIC的农村污水治理研究--以粤西农村为样本"(YCSW2020089);

垃圾分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要求关系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垃圾分类作为近年来被高度重视的问题,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地位日渐突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本文以农村地区垃圾分类的实施情况为研究对象,将粤西农村作为调查区域,在对现阶段该地区的政策与治理效果进行比对的基础上,探究粤西农村垃圾分类的具体问题与解决方法。

  1 农村地区垃圾概况

  农村生活垃圾是相对于城市生活垃圾而言,是指以地方聚居的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可以划分为生产垃圾、生活垃圾以及建筑垃圾,生产垃圾又可分为养殖业垃圾与种植业垃圾。2017年我国农村生产性垃圾产生量为47.82亿吨,占当年垃圾产生总量的86.24%,其中养殖垃圾的产生量达到38.18亿吨,占76.2%,秸秆垃圾的产生量为8.68亿吨,占比达17.33%.除生活垃圾外,农村居民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也是农村垃圾的重要来源,2017年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27亿吨,占农村垃圾生活总量的4.54%.

  2 粤西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

  2.1 粤西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现状

  粤西是广东省西部沿海地区的简称,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个地级市。根据2019年广东农村统计年鉴数据显示,粤西地区乡镇占全省乡镇总数23%,乡镇人口数量占广东全省乡镇人口总数25%.通过深入访谈,调研队伍发现在粤西地区样本村镇中,示范村与非示范村在垃圾处理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下文将总结归纳示范村P村、Y村与非示范村Q村、B村垃圾处理操作流程与现状。

  2.1.1 示范村现状

  粤西地区示范村P村、Y村针对垃圾处理采用"3+5"模式,即三个操作体:农户、保洁员、村理事会。五种处理方法:有机垃圾两种处理方法,非有机垃圾两种处理方法及建设垃圾一种处理方法。该地区示范村对三类操作体提出明确职责要求。针对农户,要求做到门前三包、清洁卫生分块或分段包干到户、按要求对垃圾分类分拣并定点放置。针对保洁员,负责监管农户与所管辖区范围内公共场所的清扫和垃圾的清运清除。针对村委会,则负责辖区内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管理工作、制定并实施好相关制度与监督管理保洁员等日常工作。除此之外,村委会还会定期展开宣传、开会、培训等方式让该村村民了解如何分类。镇上有人下村视察培训,同时也有志愿者参加垃圾分类劳动。

  图1 示范村垃圾处理操作流程图

  2.1.2 非示范村现状

  粤西地区非示范村Q村与B村的垃圾处理方式与示范村存在较大差别,首先,该地区部分村落针对垃圾处理并未形成系统化方处理方法与统一的处理团队,在对村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思想教育工作中,非示范村利用寒暑假回村后的高校生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活动。在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乱投乱放、村民拒缴垃圾处理费、在垃圾运输过程中"搭便车"的现象。

  图2 非示范村垃圾处理操作流程图

  2.2 粤西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2.2.1 前期投放端:村民、政府

  一方面村民参与感薄弱。政府包揽了农村垃圾处理的一系列工作,使村民认为农村垃圾治理服务是政府必须无偿供给的义务之一,自己无需参与到垃圾治理之中。村民参与存在"碎片化"现象,体现在村民实际参与治理的人员有限、垃圾集中运输的支付意愿不高、垃圾分类行动力不强,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利用率低下等。另一方面村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表层原因是对垃圾分类知识的缺乏,深层是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的意识,主观能动性较弱。另外,村民在生活垃圾投放环节中存在"搭便车"行为,这种行为的隐蔽性加重了垃圾乱投乱放现象。

  2.2.2 后期处理端:处理站、村委会

  第一,村委会资金不足。首先,政府补贴问题。现阶段,村镇在垃圾方面的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10%~20%,往往靠非经常性收入支付。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主要依赖一次性补助资金,除了约5%的自示范村在农村垃圾处理上有较为固定的投入外,大部分农村缺乏固定投入。对已经进行农村生活垃圾运收和处理的区域,中央提供约30%的处理设施建设补助,其他方面补助几乎为零。其次,各村生活垃圾清运费收取问题。各县(区)的村委会通过村民公约的方式向每家每户收取一定的垃圾清运费。但存在村民违约、对垃圾清运费的收支范围界定不明确、与其他资金混合收取使用的问题。最后,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有限。目前,在基层大部分的执行收集处置和垃圾分类的人对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要求停留在应对上级考核的水平,因而村里建设的垃圾处理站缺乏先进技术,无法高效帮助农户进行垃圾分类,难以起到源头治理、因地制宜的效果。

  2.2.3 监督治理端:政府、非正式组织

  从政府角度看,政府监督职能欠缺。首先,在目前垃圾分类的相关制度规定中,政府同时担任制定与监督角色。这样政府的主体地位容易走向垄断,不利于垃圾分类政策落实。其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形式把垃圾分类委托至第三方机构,在对其运行的监督事务上与村委会分工混乱,起不到有效的监督作用。从非正式组织角度分析,非正式监督体系运行乏力。非正式监督是具有非强制约束性、但有较强舆论效力的监督。在公民方面,村民履行对农村垃圾监督时需要付出时间甚至是金钱的成本,从理性经济人和搭便车视野下分析,实现公民的积极监督可能性较低。在社会公益组织方面,公益组织成立的初衷是维护特定团体的公共利益,但社会公益组织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资金与社会认可度等的限制,通常在农村垃圾治理中话语权较弱,从而监督乏力。

  3 农村地区推进垃圾分类政策的对策

  3.1 前期投放:村民、政府

  第一,强化公民的义务主体意识。

  主要制造者之一,位于农村垃圾治理的源头上,他们按要求履行垃圾分类义务将为农村垃圾治理减轻很多压力,村民对于垃圾投放的任何举动都会直接影响后续处理。只有在治理源头上正确投放垃圾,才能为后续企业的垃圾收集和处理提供便利。

  第二,提高农民将垃圾分类的意识。

  部分村民贪图方便把垃圾都堆放在一个垃圾桶里,这对垃圾的后续处理带来诸多不便。应使村民准确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充分提高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

  针对前期投放端的问题,有关部门和组织必须加大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让村民意识到垃圾不分类可能对农村产生的危害和影响,让他们了解垃圾准确分类不仅可以优化用地,减少污染,还能进行废弃物品循环利用。宣传可以通过开村大会,走访教育以及贴村公告栏等方式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不再乱投乱放。另外,政府和村委会要适当放权,让村民明确意识到自己也是垃圾治理环节的重要一员,从自身认真履行垃圾分类开始,为垃圾治理贡献绵薄之力。

  3.2 后期处理:村委会、企业

  第一,多方筹集资金。

  建立"村村通"模式。"村村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平台。村委可以利用公共资源招商引资,获取资金投入村部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农村垃圾处理过程的资金短缺问题。采用综合产业链打包模式。农村垃圾中的部分资源可通过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等方式带来收益,对社会资本具有较大吸引力。但农村垃圾处理"多而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阻碍社会资本的积极进入。针对此问题,可通过项目捆绑方式实现农村区域产业链的整合,形成产业链模式,降低风险,增加收益。

  第二,提升垃圾处理技术水平。

  首先,加强清运人员培训,在管理上严格落实奖惩制,提升工作人员质量。垃圾清运员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决定垃圾分类工作的好坏。其次,加大垃圾站的建设投入,加大垃圾分类相关技术的研发支出,购买先进的垃圾处理设备,加大垃圾资源化的处理力度。

  3.3 监督管理:政府、非正式组织

  政府需要继续发挥其引导作用,制定配套相关制度,优化垃圾分类监督管理。加强村级垃圾分类监督员的绩效考核,强化其职能作用。加大垃圾分类监督力度。对违反规定乱投乱放的村民给予警告、教育等处罚,严重的采取整改、罚款等措施。同时注意明晰各部门和各村委会的权责,避免交叉管理以及空白管理。最后要把垃圾分类纳入村镇干部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对垃圾分类管理的积极性。

  非正式组织需加强自身对垃圾分类的监督作用。非正式组织应充分利用媒体的曝光功能,通过记者定期走访等方式了解垃圾处理流程,使垃圾治理结果透明化,给地方政府以及垃圾治理企业施予一定的舆论压力。环保公益组织应砥砺前行、突破自我,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为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4 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生活垃圾实施效果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息息相关。针对粤西农村垃圾分类实施中的问题来讲,前期投放端、后期处理端和监督治理端三个端口互相影响,紧密联系。只有将这三个端口联合起来,才能突围垃圾分类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将粤西农村带向更好的发展轨道,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永强农村垃圾协同治理链构建:困境与路径选择[J/OL]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20:1-6[2020-09. 28/htps:oi.org/10.1338/.issn.1008-813x 2020.0521.02.

  [2]俞慧婷。多元主体合作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0.(09):53-54.

  文献来源:刘雨瑶,潘少君。粤西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实施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1):14-15.

返回本篇论文导航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环境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