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与宏观经济平稳的关联性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5-06 共5374字
论文摘要

  产业结构演进和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紧密。宏观经济运行受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具体表现。同时,宏观经济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对产业结构演进的方向、速度和频率构成制约。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大国逐步转变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大国,并实现了年均9.8%的经济增长。已经有学者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主要偏重于研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关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关系,目前还鲜有研究。本文依据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特征,揭示了产业间结构变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1、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1.1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特征
  自1978年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取得了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期间,在发展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运行之间的良性循环。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实现了工业和服务业稳步升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巩固第一产业的同时,我国积极鼓励和引导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1978-2012年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7%,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2.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1.6%。从产值构成看(图1),第一产业占比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2年的10.1%,下降了1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由1978年的47.9%下降为45.3%,下降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则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2年的44.6%,上升了20.7个百分点。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初步具备了现代经济的特征,已经不再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经济主导的国家。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从整体上看基本符合工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主要特征如下:

  论文摘要

  第一,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降。自2007年起连续6年低于11%,2012年为10.1%。
  第二,第二产业占比长期在小范围内浮动。最高为1980年的48.2%,最低为1990年的41.3%。
  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深化,第二产业占比趋于稳定,2012年最新的数字为45.3%。
  第三,第三产业占比持续稳步上升。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愈发明显。2012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1978年以来的最高值44.6%并保持继续增长的势头。长期来看,第三产业未来将持续增长,成为占比最大的产业。

  1.2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产业层次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经过三十多年的演进,虽然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经济的特征,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理想的产业结构应该是“三、二、一”,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过渡的阶段,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以制造业为例,在22个国际标准分类中,虽然我国有7个大类占比位居全球第一,但我国制造业附加值低下,长期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下游。
  第二,内部工业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工业结构向重化工业倾斜的趋向明显,虽然带动了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结构内部的持续改进,但弊端明显。2011年我国重工业产值比重为71.9%,轻工业占比仅为28.1%,钢铁、电解铝、汽车、焦炭、电石等行业企业的产能严重过剩。2012年一季度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四大行业增幅较上年同期均出现下降,水泥产量增速下降10.8%,铁合金产量增速下降11%,凸显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经济运行波动。
  第三,第三产业发展仍旧滞后。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三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面临内部结构不合理和总量占比偏小等问题。2012年第三产业产值产比为44.6%,比第二产业产值占比低0.7%。
  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一般在70%左右,而我国虽然经过30多年的发展但第三产业产值仍然未能超过第二产业,足以说明未来我国第三产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路漫漫其修远兮。此外,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代表第三产业水平的咨询、认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仍属于初级阶段。

  2、我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宏观经济稳定性关联分析

  产业结构演进是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不同产业的波动,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的运行,也带来了经济运行的不稳定。由于不同产业的波动对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不同,所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宏观经济运行也将表现出不同的波动水平和特点。下面将从产业产值、产业就业人口和产业增长率等方面去剖析产业结构变动与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关系。

  2.1产业产值。我国自1978年起,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步增长,2012年已经达到51.89万亿元。
  同期三次产业增加值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缓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迅速。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近年来增长迅速,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23.14万亿元)几乎与第二产业增加值(23.52万亿元)持平,是历史上最接近的一次。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增加值拥有一致的波动趋势。

  2.2产业就业人数。我国自1978年起国内总就业人口持续稳步增长,2012年已经达到7.67亿。
  同期三次产业就业人口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自1992年首次出现负增长以来持续下降,至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仅为2.58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自1978年期保持平稳增长。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首次同时超越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口。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我国就业人口持续增长,但产业间就业人口变化差异明显。

  2.3产业增长率。图2是我国1978-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变动趋势。由图可知,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关联性较大,但不同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又不尽相同。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在改革开放初期波动明显,进入90年代后趋于稳定,且在绝大多数年份都要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以及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这表明第一产业的波动不是影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的波动剧烈。最低点出现在1981年为1.87%,最高点出现在1992年为21.15%。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在绝大部分年份均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表明第二产业是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在改革开放初期变动剧烈,进入90年代后趋于稳定,并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趋于一致,这说明第三产业对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起到了减震器的作用。

论文摘要

  按照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波峰和波谷,将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划分为4个经济周期,分别是第一波动周期(1978-1984)、第二波动周期(1985-1992)、第三波动周期(1993-2007)和第四波动周期(2008至今)。在第一周期内,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处于波峰15.18%时(1984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12.88%、14.48%和19.35%,分别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2.30%、-0.70%和4.17%。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处于波谷5.24%时(1981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6.98%、1.87%和10.42%,分别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1.74%、-3.37%和5.18%。表明在第一周期内,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率贡献不大,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有体现,在波谷年份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负面作用明显,第三产业在波峰年份和波谷年份整体表现都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并有效抑制了经济衰退,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意义重大。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在第二周期内,波峰年份(1992年)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9.53%、6.91%和-1.79%,波谷年份(1990年)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3.48%、-0.67%和-1.50%。
  表明在第二周期内,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主要受第二产业的影响,在波峰年份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波谷年份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一产业的运行基本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不构成重要影响,而第三产业不论在波峰还是波谷年份,其增加值增长率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差不大,与第一周期类似,第三产业对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起了缓冲作用。
  90年代后,我国经济运行进入第三周期,这是一个较长的时期,有14年,在波峰年份(2007年)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10.42%、0.90%和1.82%,波谷年份(1999年)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4.82%、0.52%和1.71%。说明第一产业有独立于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势态,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波动对宏观经济的运行造成了重大影响,无论在波峰年份还是波谷年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差异都不大,说明两者的波动对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了重要影响。更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二产业与宏观经济的关联更大,在波峰和波谷年份,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差异都小于1%,是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体现。最近的一个周期起始于2008年,在近四年的运行(2008-2011年)中保持平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四年间维持在9.30%到10.45%之间,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但逐步显现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态势。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起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逐渐趋于稳定。第二产业对于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有重要影响,是我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一产业由于其自身的限制,其发展有独立于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且波动变化较小。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保持稳定,是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缓冲器。这一点从第三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后宏观经济波动减小中可见一斑。

  3、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及建议

  3.1引导和鼓励产业有序发展。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产业构成和产业本身的运行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有着重要影响。鉴于此,未来应鼓励和引导产业合理发展,以增强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以免出现大的经济波动。政策引导应根据产业自身的特点,对不同波动特征的产业予以分别对待,打破产业间的壁垒,让资源要素能在产业间自由流动,保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进而保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具体来看,在经济周期向上的时期,应防微杜渐,注重淘汰落后产能,同时避免产业的非理性扩张和非常规增长;在经济周期向下的时期,要合理引导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传统产业加大引导,避免产业增长出现大幅波动。

  3.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与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关系密切。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还在不断持续的调整中,在经济运行中仍然不可避免出现一些问题。在经济上升周期,产业的粗放型增长受到资源价格上升的影响变得不可持续,在经济下降周期,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导致产品的不合理调配,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产能过剩。为了保证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合理调整产业势在必行。第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历来也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及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生产资金投入,同时实施技术改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业生产稳定运行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避免出现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第二,积极发展新兴产业。目前第二产业仍是我国经济最重要的产业门类,直接关系到我国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未来在保持第二产业稳定运行的同时,要积极调整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一是要尽快转变粗放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促使资源向有竞争力的子行业流动;二是下定决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让信息化为工业化服务,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三是要发展以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为代表的七大新兴产业,不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第三,注重第三产业的平稳增长。第三产业是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缓冲器,且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显着的带头示范作用。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已经位居第一,产值也有积极赶超第一、第二产业的势头。因此,继续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也有利于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3.3运用市场化手段积极扩大内需。消费是与投资、出口并列的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国内产能过剩、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大力开拓内需,是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及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必须改变我国出口旺盛,内需无力的状况,确保内外需求平衡。一方面,应通过不断升级消费需求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应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去积极引导和促进国内消费的发展,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降息、减少流通环节税收、完善分配制度等手段,拉动消费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鑫,朱龙飞,邓淇中.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与宏观经济波动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5-69.
  [2]李京文.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发展趋势[J].当代财经,1998,(5):12-21.
  [3]郭克莎.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偏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1999,(9):15-21.
  [4]纪玉山,吴勇民.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协整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当代经济研究,2006,(6):47-51.
  [5]刘涛.基于节能减排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J].学术交流,2013,(增):92-9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宏观经济学小论文
返回:宏观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