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的差异论文第三篇:浅析门文化在中西方古代建筑上的差异比较
摘要:门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历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其主要功能有交通联系、采光通风,另外还有保温、隔音、防风防雨防风沙的能力。由于中国历史上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以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呈现在园林建筑上,注重表现出人、建筑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境界。古希腊是欧洲建筑文化的发源地,早期由于生存环境恶劣,这里的人们更多的是以“人”为主,建筑更多的是想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其园林的排布改造就充分说明了建筑的地位被放在自然之上。
关键词:门;建筑装饰;功能性;中西方;
一、门的特点及作用
(一)门的基本功能
门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历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主要功能有交通联系、采光通风,另外还有保温、隔音、防风防雨防风沙的能力。
(二)等级制度的建立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就是对阶级的很好诠释。朱色是现代社会中的红色,而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朱红色只能用在大户人家中,能用这种颜色的在古代绝非等闲之辈。
中国的传统建筑自古以来就有很强的阶级划分:宫廷建筑中运用的大多是红色和黄色,普通民居中运用的大多是青色、灰色、白色。
现有的资料记载,红色和青色两种是传统的高级建筑的基础格局颜色。古代的中国人受到许多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红色有着特殊的感情,红色会受到重用可能是因为其曾作为巫术传承崇拜的原材料,所以红色被赋予了封建的等级意义。
(三)艺术的展示之地
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心就是具有流动性的,其本质不是空间,而是在使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空间,具有丰富的心理感情,如同众多的艺术形式一样。门窗是中国古代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功能性不仅仅表现为供人们进出,连接内外使通透,促进内外空气流动,还能让室内和室外产生空间上的交流。
二、门的样式
(一)皇家
午门:午门是古代皇帝立诏之处,也有作为刑罚的执行场所的作用。其中,各个门内侧有廊庑。由于受到中国古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影响,建筑形成了层层递进的布局形式,这也是为了彰显出庄严的气势。
太和门:太和门是紫禁城里最大的门,其建立于1420年,也称奉天门。1562年改名为皇极门。1888年被烧毁,次年重建。
院门:两侧安放立柱支撑门墩,其上放横梁,在横梁上放屋顶和斗杖,横梁下安设双扇木板门,门墩下有一层石造须弥座。同时在门礅的两边各连着一座影壁,影壁也是上有斗棋和屋顶,下有琉璃的须弥座。影壁比门礅低矮,但都高于院墙,它们组成中央高两边低、一主二从的完整院门形式。院门和影壁的屋顶铺着黄色琉璃瓦,屋檐下的斗袂也是由琉璃烧制的,横梁外包砌着琉璃砖,门礅和影壁壁身上都有琉璃花卉装饰着中心和四角。
随墙门:前面介绍的殿式门和院门也都是开在墙上的门,不过这两种门都是独立式的大门,门高于墙,院墙只是在两边连接着大门。但多数的门是直接开在墙上,只在墙上开设门洞以通内外,这种开在墙壁上的门称为随墙门。随墙门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式样。
(二)民居
王府大门:王府大门是最高等级的屋宇大门。按清朝的制度划分,王府共有14个等级,包络亲王府、镇国公府、贝子府,各个王府也因为等级的不同,大门各不相同。在门口放影壁,并且在门口放有石狮子以壮威严,也是其常有的样式。
广亮大门:除了王府以外,其他的四合院都不是单独的殿式门,多用倒座房作为大门,两旁的山墙也突出在外以显出大门的位置,这种形式应属屋宇式大门。这类大门也随着住宅主人的财势地位而分为几个等级,其中最讲究的称广亮大门。其最大的特点是将门扇安在脊檩之下,有左右两扇,将内外分为两个部分。门屋两侧的墙上或用细砖拼砌或用白灰罩面,四周有花边作为装饰,在两侧山墙的墀头上也加砖雕,即使只有一开间的屋宇式大门也显示出几分气势。
随墙门:一些规模很小或者比较简陋的四合院不是四面房屋而是三面房屋,余下的一面用作院墙,甚至只有两面是房屋,另两面用院墙围合成院。这样的四合院住宅大门都开设在院墙上,这种大门既不是独立的屋宇,更不是殿式门。
会馆:会馆一般是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多出现在南方,并且具有南方的传统艺术风格。其中百色步行街的粤东会馆呈“日”字形建筑群结构,庭院通道设有红砖。另外,广东的会馆建筑也比较多,其最初是作为集会场所建立,之后改为拳馆、戏馆,具有比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门的附属装饰
门上的传统装饰物一般有门神、门联、门上祈福物、门上辟邪物、传统装饰。除了比较常见的门神以外,有些地方还有以元宝制作成的贴画作为祈福物。人们用纸做成元宝形状贴在门上,希望起到招财纳福的作用。纸元宝多用红色纸作底,上面贴黄色的剪纸,讲究的用金纸作底,上面贴红色剪纸,为了增加吉祥的气氛还有的在元宝上插上柏树枝。元宝旁饰以香插,而在制作香插时会包上红纸,表达出主人的虔诚之心。
四、西方建筑体系中门的发展
(一)古埃及时期的神庙之门
古埃及时期神庙的建筑的大门是其一大特色,通常是以两道梯形高墙的形式建立,为彰显气势会增加两边墙的宽度和高度,最后在门墙上加上表现战争胜利的图案,形成现有的门墙。
(二)古希腊时期的卫城山
跟大部分的希腊建筑所不同的是,卫城是顺着山地的走势所建立的,打破了常态。伊瑞克提翁神庙的大门在门框和门头雕刻有植物元素纹饰,同时门柱是爱奥尼式的门柱,并且门洞使用长方形结构,使其不仅有生气而且有活力。
(三)古罗马时期的凯旋之门
凯旋门兼具罗马建筑的两大特点,其一是用拱券代替额仿或过梁,其二是以希腊柱作为主要的装饰。其有一部分纪念碑的作用,当时人们认为穿过这样一座神奇之门能减少身上的戾气,同时它也代表着胜利,比较出名的是提图斯凯旋门、君土坦丁凯旋门和塞维鲁凯旋门。
(四)欧洲中世纪的教堂之门
在12世纪开始出现的哥特式建筑中,教堂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这段时期的哥特建筑拱券逐渐变成了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纤细且晶莹剔透的哥特教堂入口也跟宗教信仰融合,是人们精神向往的表现。
(五)文艺复兴及巴洛克时期的门
14到16世纪是欧洲艺术文学等方面解放繁荣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也包含在内。在多方思想的影响下大门多用改良的希腊风格柱式,多用山花柱式的嵌套组合,另外凯旋门的样式也开始出现在大门处,形成多种建筑风格。
五、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异比较
(一)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
1. 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建筑
由于中国历史上崇尚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以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为前提,呈现在园林建筑上,注重表现出人、建筑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境界。
2. 人性与神性为主题的西方建筑文化
希腊欧洲建筑文化的起源地,这里的人们更多地注重以“人”为本。石柱是力量的象征,更想表现的是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园林的排布改造就充分说明建筑的地位被其放在自然之上。
(二)中西方古代建筑外观形式上的差异
中国建筑大部分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台基、屋身和屋顶,多以坡面屋顶以及横梁加上立柱的木质结构为主。其作用是促进排水也能起到让外观多样化的作用。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建筑比较有代表性,后期的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的设计基础都是梁柱,其以环绕建筑为主要特点,另外,高耸的穹顶能很好地烘托气势,与周边环境形成对比。
(三)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由于中国古代城市多是沿河流而建,再加上中国人对木材的灵气也有独特的偏爱,所以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建筑材料是以木材为主的。另外木材比较容易取材,并且木材价格低廉,比石材容易获得,也是大多数建筑史木质材料的主要原因。
西方由于地势因素河流众多石材丰富,有充足的石材资源,但是地中海气候导致了木材存在腐化问题,因而以石材为建筑材料更占优势。另外,罗马人发明的火山灰混凝土技术也让石料建筑技术飞速发展。
(四)中西方古代建筑装饰上的差异
1.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风格艳丽,注重雕琢
中国历史悠久,有很深厚的文化沉淀,在颜色和装饰上注重于艳丽醒目,以动植物为主的屋顶彩绘也在中国古代建筑上多加运用。另外在斗拱和房梁上也有传统的工艺技法和雕刻运用。
2. 西方古典建筑朴实庄重,雕饰宏伟
西方的早期建筑风格多以沉稳朴实以及庄严感为主,颜色多采用黑色和白色色调,但到了后期,由于奢华的风气盛行,许多装饰和雕刻手段也开始加以运用,使室内室外变得金碧辉煌。宗教时期的建筑装饰多以圣经题材的壁画为主,表现出信徒的虔诚。
六、结语
中西方之间的门文化各不相同,但是二者之间所形成的符号意义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建筑元素,也是各个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手段的提升,各个国家的门也会发生变化,其中所呈现的文化也将会呈现多元化的面貌,更具有时代性及地域性,也会有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董统政.浅析门文化在现代空间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 2017(9).
[2]岳婷婷.平遥古城的门文化[J].建筑, 2017(19):67-68, 70.
[3]丁娜.浅析中国建筑中的门文化[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4).
[4]刘恺希,黄磊景观文化形态引导下的西安城市景观空间演进以书院门文化街区为例[J]建筑与文化, 2015(5).
[5]刘延.欧洲之门历史之美[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14(7).
[6]苏燕门的文化特色与应用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2).
[7]周霞隋唐长安城门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8]曲全岳.门:中国建筑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嬗变[D]重庆大学,2012.
[9]魏泽崧,汪霞中国古代建筑[ ]文化的审美意匠[J]华中建筑, 2011(12).
[10]高俊华中国传统建筑的门文化[J].山西建筑, 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