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差异》建筑理论的主导思想和结构特征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20 共10281字
论文摘要

  通过论文集《差异---当代建筑的地志》(以下简称《差异》),德索拉-莫拉莱斯(Ignasi de Solà-Morales Rubió)展示了一项对于当前建筑理论工作很有价值的思想策略.这一策略的重要性在于批评思维面对今天建筑状况所采取的应对方式,其基本思路在这部着作中围绕"差异"的概念得到呈现.从主导词"危机"出发,针对今天的时代特征,德索拉-莫拉莱斯为他的理论批评工作设定了总体目标,提出建筑考察的基本议题.在开展梳理澄清各种建筑观点,提供构建评论的分析基础等工作的同时,德索拉-莫拉莱斯集中探讨了当代具有"差异"本质的建筑现象,并由此尝试开拓真正具备批判精神的理论视野.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差异》的主导思想和结构特征来揭示德索拉-莫拉莱斯建筑理论的现时意义,考查批评思维所需要的哲学向度及其可能性.

  一、致力于重构时代建筑考察方式的思考

  德索拉-莫拉莱斯通过《差异》为当前的建筑理论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考察方式.他以"差异"的名称来概括其中的主导思想,并用"当代建筑的地志"的副标题对它进行注解.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建设性的批评策略,它在方法上主要有两方面的来源.

  一方面是现象学的."支配欧洲思想的现象学"[1]35的提法,从当代哲学发展的总体角度来看,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如果现象学在时代意义上的重要性在它全方位的影响范围内---主要在技术问题、社会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艺术理论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验证,那么,对于建筑,它在两个基本层面上有着指导意义.第一,以一门"建筑现象学"为理论目标,正如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2]等人所尝试的,研究建筑现象的基本意义.第二,在建筑理论工作上,通过审视当代思潮的多元化现象[3-10],获得对于时代面貌的本质理解,由此还原今天时代的历史意义,从而形成合时的批评建设.

  从《差异》的内容能够看出,令德索拉-莫拉莱斯感兴趣的主要是在第二个层面上对时代思想的探究,当然他不排除来自第一层面的可能.德索拉-莫拉莱斯指出当代建筑具有差异性的思想特质,主张通过对今天时代本质的讨论,澄清建筑思想的基本影响,并在这个意义上以"当代建筑的地志"作为理论考察的预定目标.

  "当代建筑的地志"在这里意味着从建筑到思想,从思想到建筑,基于对今天时代现象的理解的考察进程及其理论对应.另一方面要从"差异"概念本身来看.显然,这个词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带有浓厚的当代法国哲学色彩.重要的哲学家像利奥塔(Jean-Franois Lyotard)、福柯(Michel Foucault)和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对作为对传统形而上学作清算的---同时又作为既古老又现代的思维基本要素的---"差异"概念,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而共同的要点则在于,通过这一思想的聚焦点,形成了在"后"的时代性下的一种主基调.出于通过对时代本质的基本考察产生的思想引导,德索拉-莫拉莱斯对德勒兹(Gilles Deleuze)[11]的哲学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热情和深度的认同感.他不仅仅为"游牧"、"根茎"或者"皱褶"等概念所吸引,更是专注于其中的思考维度.德索拉-莫拉莱斯对于"差异"的兴趣不是出自偶然,而是由于对时代思想的关切.他对"差异"的概念陈述不具备系统特征.以"当代建筑的地志"作为提示的目标性解释是"差异"思想重要的理论落实.可以说,《差异》的原点植根于理论的本源要求之中.德索拉-莫拉莱斯非常重视这一要求,并且注重发挥据此形成的思考动力.

  从这两方面---由现象学传统和当代法国哲学---产生出的理论路线具有何种精神指向,这一问题需要从思想本身获得参照信号.前者对整个二十世纪哲学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力,后者凭借其具有时代意义的综合力和强有力的创造特质在当代思想前沿所赢得的显赫声誉,都使得"差异"问题具有时代本质性的特征,使得"差异"现象富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于建筑,在传统时期之后的过渡阶段,"差异"思想所能提供的,正是在"后"的时代大环境下实质性的专业批评要求.

  着眼于"差异"的批评思考,致力于为当代建筑理论提供一项基本策略.《差异》虽然没有这样明确的表述,但能够解读出,这是得益于平衡思想的基本策略.其要领在于从批评的本质要求入手,尝试重构今天时代建筑的考察方式.作为一项全方位的思想工作,建筑批评需要建立自身有效的操作体系,真实地把握今天专业关系的外延和内涵.如果批评的有效性以合时的考察方式作为前提,这就要求从时代的大环境来审视今天的危机状况,着手开展前提性的和总体性的理论策划,确定相应的批评原则,形成平衡思想所需要的基本考察方式.

  从重构时代建筑考察方式的意义上说,德索拉-莫拉莱斯所倡导的是一项建设性的思想策略.根据该策略的理论主旨,在时代建筑的考察方向上,需要建立起符合平衡要求的研究机制,寻求和确立基于批评与危机的关联认识的操作方式,并且通过对建筑的本源探索,面对各种激进言论,在思想上保持对自身蜕变的警觉,同时克服公共领域的交流障碍,消除舆论误解,开拓真正属于当代建筑的理论视野.

  在求真务实的思想高度上,应当指出,作为时代批评的建筑理论,须立足于对今天的本质关系的认识.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因此,对德索拉-莫拉莱斯而言,如何在今天以"多元"和"纷争"为表征的大环境下针对建筑自身的关系状况开展切实有效的批评活动,而这项工作又要求怎样的思想条件,批评和作品之间依存于何种理论视野,理论自身究竟需要怎样的基本立场,这些相互关联的问题共同指向一个前提思考:在建筑的时代本质问题上我们是否已经产生属于自己的审视方式?

  二、"后"时代的建筑批评

  德索拉-莫拉莱斯注重建筑批评的时代效用,强调此间对危机的考察的重大意义.他写道:"进行建筑批评意味着置身于危机的内部并且运用高度的警觉与孤独寂寞.对危机的感知构成了评论的起点.意识到危机的存在意味着对危机加以诊断、表达某种判断,借此区分出在特定的历史情势下一起出现的各种原则.建筑评论并不是一种文学风格亦非一种职业.建筑评论是一种知性的态度让论述变成---在孤独寂寞并且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下---判断、区分与决定."[12]30-31德索拉-莫拉莱斯的基本观点出自对批评与危机之间的关联的认识.这属于时代思想的内在关联.与这一内在关联相对应的本质要求在于对当代基本形势的总体性把握."危机"的思想需要能够产生独立性、历史性和批判性的建设进程,由此兑现自身的本质要求,达到和当前状况、趋势和时机相对应的认识.起点的重要意义在于通过"对危机的感知"开启批评的主导方向."高度的警觉"和"孤独寂寞"说的都是在危机感知方向上的必要前提."判断"、"区分"和"决定"不仅指向"危机"的词源在西方文化圈,从古希腊开始,所展示出的核心含义,而且表明体现批评和危机关联的"知性的态度".在此关联的意义上,只有通过立足于危机本质的建筑批评才能产生真正具备应对性质的对应思想.基于这一"知性的态度",建筑批评在它的思想进程中,体现出能够切中时代本质的专业性---从当代的思想前沿出发,着眼于在各种影响交织下的重大议题,伴随着对现实维度的考察,通过把握危机的辩证内涵,从历史的和现时的权衡中得出今天的理论成果.这不是某种权威定论或者以怀旧和趋新为动力的情感宣泄,也不是在消极等待下出现的沉默无语,更不是不明根本的无稽之谈,而是全方位的,务虚和务实并行的,如德索拉-莫拉莱斯所言,具有创造力的时代批评.

  关于"后"的时代特征,限于主题和篇幅,在这里不作详细交待.需要说明的是,"后"的维度,除了有"现代主义之后"的意义指向之外,还包括科技条件、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广泛内容在内的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的时代维度,而对"后"的界说则具有当代历史意义上的过渡性特征.对于建筑,"后"的分水岭所提供的线索,在时代的总体框架下,含有丰富而复杂的审视角度和定位可能.其中围绕危机而形成的有关话题共同构成建筑批评的一项基本内容.今天的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关系危机.如果德索拉-莫拉莱斯正确地指出建筑是"文化在每个瞬间所呈现的技术、意象与概观之间的协调者"[13]148,那么该"协调者"的地位正面临消失的危险.

  "协调者"的目标最初指向建筑的历史关系.在根本上,建筑为艺术与技术提供了在技艺(techne)意义上的本源.作为两者原本的统一,建筑在当代的全球范围内经历着历史性的角色转变.它的议题在全方位的、多焦点的探讨与争论中,表现出持续的边缘化和跨界趋势.其中各种非建筑的表征显示出已经深入到建筑思想内部的矛盾和混乱,传统意义上的协调作用在今天的建筑关系上变得模糊,在作品框架下的建筑概念产生时代性的异化倾向.如果对半个多世纪的当代建筑历史进行一次危机分析,首当其冲的是以城市和环境为框架的问题讨论,而建筑作为建设和发展的主导方式将在其特定的时代关系上得到关注.在根源上,当代建筑所展现出的实验性特征来自它的(现代的)技术化历史进程.这一总体进程在二战之后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运动中非但没有终止,相反在一种表现得更为"开放"的状态下促成建筑在新时期的角色转换.这一转换过程使得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关系呈现出各种危机状态.现在已经很难通过"协调者"的传统观念,亦即完全在作品的意义上,来把握今天的建筑逻辑,因为建筑在作品方向上的转向已经通过产品的形式得到实现.当然这不表示目前或者在不远的将来建筑活动全都通过高技术来完成,而是说产品化的方式在工业制造所要的可支配性的需要下最直接地反映出技术层面上的总体方向.至今为止关于在高度技术化的时代前提下产生的建筑在其作品意义上的讨论,一般都局限于从现代技术的时代状况,而很少从它的历史本质来看待在建筑中出现的关系性危险---作为时代的"后"的形势的危险.建筑在产品形态上所表现出的作品本质的缺失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它的传统概念的消亡.相反,缺失的本质需要恢复,以符合事物本源的方式,通过目前在关系性危机下并不明朗的途径.在时代危机的大环境下,重要的是面对各种出自专业关系的表象和征兆,思考如果建筑成为仅仅的产品而带来的危险.这里的危险性在于在关系内部存有使这一过程成为可能的决定一切的力量和实现方式.这是使本质关系消解的危险.在消解中,艺术性和技术性都将沦为仅仅按照受支配性和替代性逻辑的现成物.从作品到产品,虽然建筑在它的时代发展方向上面临着本源消失的危险,但是在其关系性的各个层面上,尚不具备对应于这一历史性危险的思想策略.因此德索拉-莫拉莱斯反复强调当前局面具有无法估计的困难.这正是"协调者"的危机显现.鉴于这一时代性的困难,在理论工作上有必要对繁复的任务进行取舍和整合,厘清危机状况的基本条理,以便及时地揭示其历史根源.所以,从具有本源意义的危机意识出发,批评思想的首要任务是对时代建筑进行关系性考察.这涉及其中的专业之本.

  相应地,理论的困境一方面体现在梳理建筑关系的历史任务上,另一方面在于在反思过程中的重新定位.德索拉-莫拉莱斯清醒地意识到目前的建筑批评无法产生本真的立场,因而主张依托"差异"概念所提供的思考契机来恢复批判意识的本源方向.这不同于通常意义的历史研究或者类似的学术方式,而是需要针对当前危机的各种表象,从根源上得到专业审视的关系导向,从而确立有利于形成批评力量的基本态度,夯实建筑在"后"时代的理论基础.

  所以,建筑理论的基础设计要求来自时代本质的思想建设.重要的不在于是否建立新的理论体系,而是首先要从广泛的素材中提取合适的,使之成为批评开展所需要的主干内容,产生切实的应对能力,并且借鉴来自专业思想发展的历史经验,由此形成出自形势判断的对应参照,按照《差异》的基本精神,寻求立足于今天本质关系的宏观视野,构成与"后"的时代特征相对应的审视方式.在上述要求的战略意义上,批评思维的开拓方向在于由危机本质而来的思想斗争;批评理论的创造性则落实到通过有效的工作开展而形成的,对建筑现实具有时代意义的核心主题.

  三、建筑批评核心主题的酝酿

  时代批评将自己置身于当前的危机之中,揭示并考察建筑的思想困境,因而对主题的选取和准备必须切中今天的时代要义.德索拉-莫拉莱斯希望《差异》能够促成一次针对当前形势,由不同议题展开的,在各种立场之间产生的对话.这是能够真正提出问题,通过关联性的考察,为具备可操作性的批评工作找到自身发展线索的思考.从《差异》的整体结构和基本内容能够看到,德索拉-莫拉莱斯的这一理论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落实.

  作为论文集,《差异》表现为一种外松内紧的组织形式.全书共有十章和一篇导论.各章议题之间既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有着共同的主导关联.在表明理论主旨的导论之后,第一章总体性地阐述了在当代建筑状况下的差异思想要义.从第二章到第十章,作者尝试从既定的理论原点出发,从"极少主义"到"弱势的建筑",从"个人主义"到"高技派",从时代思想危机到建筑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一系列关于现代和当代建筑的考察运动,其间依托主题内容的动态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借助批评主题的构建工作,揭示出具有"差异"本质的建筑现象.

  根据"差异"的主导思想,德索拉-莫拉莱斯采取动静结合的考察方式:一边着眼于建筑思潮的前沿阵地,穿梭于其间不同的领域,形成强大的思辩张力,一边以独立的审视方式,保持符合批评要求的工作状态.出于这样的平衡需要,《差异》除了对包括解构主义、理性主义、地域主义等决定当代建筑理论导向的广泛议题的进行探讨之外,还围绕着各章主题,分析和解读了由存在主义、自主性、无时间性、结构主义、客观主义、原教旨主义、个人主义、xuwuzhuyi、现实主义等多种方向交织在一起的思想语境.

  由《差异》的基本内容能够归纳出若干具备引导作用的关键问题.对建筑理论而言,在像"技术思想"、"现代性及其转向"、"多元化"这样的重大命题构成批评研究的时代维度的同时,还存有例如"场所"、"空间"、"身体"、"体验"、"物质性"等专业基本课题.从建筑的本质关系来看,这些外在的和内在的主题线索体现出当前批评思维所需要的哲学向度.由此而来的建筑批评,通过追问时代危机的历史根源,通过探寻其中思想困境的解放出路,在自身的研究方向上积累思想的经验.依托它的思路和结构,《差异》在理论方向上提供了这样的引导性和凝聚力.

  毫无疑问,仅仅依靠素材堆积和文献参考无法形成真正的对话.核心主题的准备本身构成一项系统性的思想工作.这不仅意味着深入到理论与实践各个关系层面的研究和整合过程,而且是追寻本源思路的重要方法.在本质性地把握材料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在理论思想进程上的梳理、比较、加工和提炼,提供纲领性的操作线索,为批评论证的开展作铺垫,最终实现危机思想在理论上的对应以及相关要求的兑现.这些都属于建筑批评的时代任务.

  四、理论的基本态度

  对核心主题的总体把握反映出建筑理论的关注焦点以及自身所持的批评立场.《差异》的核心理念着眼于时代变革的大脉络,从其基本趋势和分水岭出发,在致力于澄清当代建筑发展的思想前提的同时,通过对在新旧关系中产生的理论要素的整合,尝试由上述关于重构时代建筑考察方式的思考而形成的应对策略.

  就该策略的操作方向而言,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指向一个双重目标:一方面在"差异"的思路上还原各种构思的自由前提和体系特征;另一方面,通过考察相应的主题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基本状况,建立起有利于思想平衡的研究机制,形成合时而有效的批评方式.

  针对作品和评论之间相互脱离的错误关系,德索拉-莫拉莱斯倡导开展一种"内部的批评"[14]170."内部"意味着从危机而来,是思想自身应对的,如前文所交代的,关联性的和时机性的.所谓的"内部的批评",指的是涉及时代意义的,"从当代思想的重大争论与危机之中产生的论述"[15]170.

  关于这样一种批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德索拉-莫拉莱斯强调,目前存在巨大的困难,来达到"内部批评"的要求.从他的陈述能够总结出,导致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在西方形而上学的思想传统遭受终结性质疑的历史形势下,"建筑总论"[16]169的理论目标急需调整.这里深刻的原因在于总体性作为理论基本方式在当今的时代本质上的否定特征."建筑总论"并非"过时",而是需要通过新的审视方式在时代环境中获得全方位的对应,由此确立批评理论在今天的有效性.其二,在"后"的时代大环境下,通过媒体和消费的形式,大众的主导力量对于各种评论活动产生出控制性的约束.在这种制约下,批评的妥协和蜕化成为必然的事情.针对复杂而多样的时代问题,德索拉-莫拉莱斯同时对随波逐流的言论方式和封闭僵化的专业态度展开中肯的批判,并且通过具体的历史榜样归纳出在危机意义上可行的努力方向.可以看出,在《差异》的理论关切背后,有在建筑和哲学的本源关系上进行探讨的基本想法.当然,从字里行间能够读到,德索拉-莫拉莱斯首先寄希望于通过时代批评的开启形成必要的思想运动,并通过有利于批评思维的重心转移达到突破性的转机.换句话说,在"差异"的意义上,首先需要落实的工作是对当代状况的思想考察.

  德索拉-莫拉莱斯称之为"世纪之疾"[17]168的糟糕状况直接指向在评论实践中出现的充满任意性、表面性以及虚假性的言论.立场的缺失是其根源所在.鉴于目前建筑批评的不利条件,德索拉-莫拉莱斯认为应当寻求一条能够建立起符合危机思想状况的理论态度的途径,即使现有的思考方向并不确定,产生重大思想变革的条件也不充分.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重新确立"基本的健康的观念"[18]51.

  至于有哪些这样的观念,《差异》并没有直接给出限定.从上下文来看,这应该是批评工作所需要的,前提性的,从一定的建筑观出发,全方位的独立见解和主张.

  由此,经过反思的过程---借助于批判、发展、整合和重构---由具备差异性的关联性考察转向产生"内部批评"的建筑思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索拉-莫拉莱斯追溯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传统,关切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由《筑·居·思》提出的哲学纲领,从时代高度审视两者对建筑理论产生的基本影响.

  他肯定霍克海姆(Max Horkheimer)和阿多诺(Theodor W.Adorno)的批判理论的积极意义及其在后现代问题上,通过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工作所展现出的当代性.他从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关于艺术和技术的见解出发,指明时代建筑变革的内在要求.他重视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通过对身体-环境关系的研究建立起来具有重大突破的哲学理论,指出利奥塔在当代美学解释上的学术价值以及福科通过"知识考古学"解释古典哲学的工作意义.他极力推崇德勒兹哲学的差异特质,并将它视为理解当代多元化思想的关键点和取得应对策略的突破口.

  他回顾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以材料观念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建筑理论,提示吉迪翁(SigfriedGiedion)在这一方向上对于技术化进程所作的建筑解释并指出其间现代传统的历史观念,同时引用班纳姆(Reyner Banham)关于符合时代的建筑要求的基本观点,以及科洪(Alan Colquhoun)在技术层面上对直接表现和象征表现所作的区分,包括富勒(R.Buckminster Fuller)的有关想法,并且在技术问题上,通过对福斯特(Norman Foster)、罗杰斯(Richard Rogers)和皮阿诺(Renzo Piano)等建筑师在实践中的推敲努力,对上述理论要义加以论证.

  他重申塔夫里(Manfredo Tafuri)对真实的建筑批评的呼吁,分析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具体观点的理论目的,说明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在建构文化研究中的有效方式以及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讨论的局限之处.

  他指出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下,对技术本质辩证的把握方式.他针对对密斯(Mies van der Rohe)的一些典型的误解,阐明了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综合关联.他表明阿尔托(Alvar Aalto)和康(Louis I.Kahn)等建筑师在各自专业活动中的重要理论态度.他将由第十小组和其他相关建筑师倡导的社会性目标视为当代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注以罗(Colin Rowe)和文丘里(Robert Venturi)为代表的、在城市建筑理论上的拼贴策略,并强调复合形式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他意识到罗西(Aldo Rossi)在当代,通过类型思想探讨城市建筑形态而产生的重大意义,指出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和海杜克(John Hejduk)等人在现代建筑演变过程中各自采取的自主性策略及其建筑操作方式的共同基础,注意到西扎(Alvaro Siza)、盖里(Frank O.Gehry)和安藤忠雄在各自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抽象性和无时间性.

  可以看到,德索拉-莫拉莱斯的理论考察有着聚焦时代课题,并且多方位审查的运思特质.他在相关讨论中所关心的不是面面俱到的罗列和陈述,而是穿梭于重大事体之间形成的多重视野和复合观察,不是二手的哲学"运用",而是批评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如前文所述,德索拉-莫拉莱斯注重时代思想的关联和导向,深入关注来自哲学、科技、社会学科和艺术理论等全方位的意识领域的发展线索,通过对建筑批评的核心主题的准备,使这些构成相互影响的多维思考形成能够揭示时代根本问题的"内部批评".

  德索拉-莫拉莱斯注意到在今天的思想状况下,出于各种不同的现实目的,在建筑实践中出现的任意的、缺乏思考的,由种种观念误区造成的混乱局面,并且在批判性地指出当代建筑创作"繁荣"现象的空虚本质的同时,要求在建筑批评上具有相应的理论态度.

  这是在警惕的、审慎面对自身危险的准备状态下---以超越今天的理论争鸣为方向的---追溯建筑的历史观念,重新关注传统意义上的现代性及其在当前危机意识下的思想对应---从批评工作的时代问题入手,由此形成应对策略的基本态度.

  《差异》的作者以其核心理念为今天的建筑理论提出一条思想平衡的信号.在以"差异"为主线的思考方向上,一方面通过包容性的理论建构,达到本质性的批评;另一方面在批判精神的驱动下,明确建筑关系的意义所在,发展由时代趋势而来的理论态度.这将是一项开放性、往复而迂回的思想进程.

  五、总结:"差异"思想在建筑批评上的意义指向

  德索拉-莫拉莱斯富有纲领性的理论意向在他的建筑批评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尽管没有展开长篇大论,清晰的思维框架已经体现出具备原创性的批判本色.根据上述内容的文章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概括"差异"思想的具体含义:

  第一,着眼于今天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总体特征,"差异"思想提出了建筑批评的应对要求.

  第二,从"差异"思想产生出的应对方式在根本上依托批评与危机的本质关联.考察学科和专业的时代观念,从其中的思想困境到发展契机,这要求历史地和现时地把握当代建筑的总体关系.

  第三,对应于应对的要求,"差异"的本质体现在合时而通达的思想姿态上.针对在"后"时代具有强烈差异特征的建筑状况,批评工作急需建构性的和建设性的理论支撑,为自身的观念来源和存在依据提供生产性的、自我更新的、发展的和动态的、有效的现实参考."当代建筑的地志"---作为"差异"思想直接的理论目标---正是在对应要求上产生的一种有效应对.在对应和应对的双重意义上---这意味着通过危机思想的自我解放---批评思维从事情关系的基本要素入手来落实在自我实现中所需求的这种有效性.

  第四,"差异"的概念具有内在性和超越性,它指向思想自身的平衡要求:叙述的、揭示的、分析的、质疑的、批判的……在还原作为本质关系的差异性的基础上,生成自由的观点及其论证.从这一点来说,《差异》的理论旨趣很大程度上在于从时代内涵中,历史性地澄清今天建筑思想多元化的差异本质.

  第五,在批评方法上,"差异"思想既区分于严格意义的体系操作,也不同于具有游戏特征的文学空间,而是尝试在整体构架上,立足于现象学传统,并且借鉴当代(尤其是法国)哲学的丰硕成果,开创真正富有奠基意义的时代建筑理论.此项工作的本质特征在于为铺垫准备所做的基础建设:在平衡的思想中寻求必要的哲学向度.

  总之,"差异"思想努力达成这样一种彻底性:将恢复真正切实有效的时代批评视为今天建筑思考的当务之急---在解放思路、探寻理论新视野的意义上,求真务实地、创造性地把握具体工作的议题和内容.这同时要求批评思维的锋芒与包容.

  以上文字首先尝试澄清了德索拉-莫拉莱斯建筑理论的努力方向和基本策略.从建筑批评的时代任务出发,在进一步的考察中,通过对具有奠基意义的核心议题的梳理与分析,"差异"思想的理论态度得以呈现.这是本文所完成的主要工作.

  《差异》的思想线索为建筑批评提供了这样一种证明:在作品与评论之间,在创作动机与时代潮流之间,在关注焦点与兴趣边缘之间,建筑不仅需要历史性的反思,而且要求时代性的批判.只有在审时度势的理性定位下,通过规范建筑思考的根本任务,才能达到立足于事情和事物本身的独立见解,形成本真的批评言论.经过本质性的斗争和创造,思想成为自身的时代见证.

  通过对以德索拉-莫拉莱斯为例的建筑批评理论的分析能够看到,在获取必要的哲学向度,提出切中要害的见解的同时,思想产生自身的有效性."差异"的概念,作为一条主导思路,对于目前的批评工作,无论在探寻新思路还是在方法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尤其在基本策略上,德索拉-莫拉莱斯所持的审视距离和所用的探讨方式,属于在建筑理论上富有时代意义的思考尝试.在这样的努力下,思想面对它的事情所促成的对应和应对,通过批评的媒体转化为建筑工作外在和内在的驱动力.

  对"差异"思想更深入的探讨应当建立在这样一种研究方法的平衡基础上:在发掘建筑关系历史性的哲学视野的同时,明确这一关系当前在理论上的有效方式和批评可能.

  参考文献:

  [1] 伊格拉西·德索拉-莫拉莱斯.差异:当代建筑的地志[M].施植明,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2]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建筑---存在、语言和场所[M].刘念雄,吴梦姗,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曼弗雷多·塔夫里.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M].郑时龄,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希格弗莱德·吉迪恩.空间·时间·建筑:一个新传统的成长[M].王锦堂,孙全文,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5] 查尔斯·詹克斯,卡尔·克罗普夫.当代建筑的理论和宣言[M].周玉鹏,雄一,张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 威廉·J·R·柯蒂斯.20世纪世界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 戴维·史密斯·卡彭.建筑理论:勒·柯布西耶的遗产:以范畴为线索的20世纪建筑理论[M].王贵祥,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8] 科林·圣约翰·威尔逊.现代建筑的另一种传统:一个未竟的事业[M].吴家琦,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9]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张钦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0]艾伦·科洪.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M].刘托,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1]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M].陈永国,编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