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中问题及其价值实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29 共4092字
论文摘要

  一、教育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教育经济是指以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所发挥的作用、教育投资的利用情况及教育最终产生的经济效益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经济学分析的一种分支性的学科。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研究是教育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的最基本问题,教育与经济二者之间存在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密切关系。
  教育与经济两者之间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经济决定着教育的需求与供给,从而决定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增长速度、教育质量以及教育结构;而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不同熟练程度的劳动力以及专门人才,从而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发展一方面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又影响和制约着教育。

  二、教育经济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在他于 1776 年所发表的代表作《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把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当做国民财富的生产要素和主要内容。亚当斯密认为“,社会上所有一切人们能够学到的有用的才能”是和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等同的财富。19 世纪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运用了“精神资本”这一概念,深入分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作用。
  而马歇尔于 1890 年发表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一书则提出“,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是极其有效率的投资”,“所有资本之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由于对人的教育投资而形成的资本。经济学家西奥多 W 舒尔茨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等着作,这两本着作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舒尔茨认为理想的投资方式应该是尽可能增加那些能够产生最佳预期收益率的资本形式。”他同时还说,“一个国家最大部分的消耗,应该用于对下一代的教育,应该用于对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
  只把少量资源留给中等和高等教育,是一种“顽固的偏见”。 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彭斯(Spencer,1973)提出了“教育甄别假说”,成功地将关于信息不对称方面的思想方法引入到了教育对经济发展文献方面的研究之中。

  (二)国内研究现状

  早在公元前我国的墨翟就提出了“教人耕者其功多”这一说法。而管子也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这就是说可以按照时间的长短来予以对于教育和生产的投资。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仅仅是一种纯消费,更是一种长期的投资,也说明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巨大的耗时耗力的工程。可是,当人才脱颖而出时,他必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我国当代对于教育经济的研究是从 1979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开始的。到了 1981 年 8 月,在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交流会上,于光远、许涤新、董纯才等着名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纷纷提倡创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1984 年 2月出版的厉以宁编着的《教育经济学》探讨了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以及智力投资的经济效用,该书强调了智力投资的生产性问题。1996 年王善迈发表了《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一书,该书从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当前,我国教育经济领域比较突出的观点是教育市场论和教育产业论,教育市场论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经济行为的操作话动,而教育产业论则以产业划分的观点,首先将教育转性成为一种产业,并运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划分模式,将其归入具有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

  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最终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益。
  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经济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若干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投资短缺问题

  长期以来,教育投资短缺己成为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障碍。教育投资短缺,是指教育投资供给小于教育投资需求的失衡状态。这种失衡状态既可能是供给不足所致,也可能是需求膨胀所造成,还可能是供求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之所以存在短缺问题,多数研究者认为是供给不足与需求无限膨胀所共同导致的。我国的高等教育投资短缺不仅表现为总量性短缺,同时表现为体制性、财政性、结构性短缺。
  总量性短缺主要表现为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偏低;财政性短缺主要表现为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投资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偏低,财政预算内高等教育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更是偏低;体制性短缺主要表现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和高等教育投资回报体制限制了民间资本的投入;结构性短缺主要表现为贫困地区高等教育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地区高等教育投入严重短缺。教育投入的规模和结构不同是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之一。

  (二)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不紧密

  目前,我国已经在进行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根据社会经济特点进行教育改革是主要目标。然而,对于国内高校来说,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不够紧密,并有待进一步改善。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对于知识的传授上,对于学生科学素质、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还远远不够,这就意味着有很多教育经济的投入其结果是无效的。

  (三)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平衡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其本身来看,确实有别于一般的商品生产活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产品是具有商品属性的,因而教育同其他任何商品生产部门一样,都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成功地在不到10 年的时间内实现了由精英小众化教育向普及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飞跃,为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这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是虽然人才数量提高了,但是人才的培养方向是否同最后人才的流向相一致的问题。在如今的求职市场上,我们发现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与我们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种不平衡与学校的教育方向,学生父母的教育背景、职业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教师的教育水平,学生和家长的预期,社会资本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国际学科理论直接本土化每个国家都有其固定特有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所以在社会科学领域当中,也不可能有完全客观的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适用性知识。我国对于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开始得较晚,所以目前我国有关教育经济方面的理论大多是直接沿袭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而成的,并对于这些成果进行本土化的直接套用。导致的结果就是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完全相符,甚至有时相差甚远。

  四、我国高等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只有实现了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我国的经济学家们指出,高等教育的经济价值的实现路径有以下几条。
  1.重视高等教育经济的投入。教育是混合产品,在我国当前国家资金供给有限的条件下,科学的利用教育资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发展,培育民营教育的发展,加大放开对教育办学自主、自由竞争的权利,是合乎我国现实的可行之路。从微观交易角度看,市场契约是教育领域中很多交易的最优契约选择。按照市场化原则,“谁受益、谁出资”,对非义务教育实行教育成本分担,对非义务教育收取学费、建立学费制度;总之从各个方面,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加大对于高等教育经济方面的投入。
  2.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增加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权利,改变政府的拨款方式,向学生或家庭发放学券;鼓励公立学校转制,改变政府与公立学校的交易方式,改变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契约,将某些有公立教育提供的服务转变为依靠价格制度来维持生产提供;在一定条件下,允许建立营利性私立学校;适度鼓励有水平有实力的单位或个人“租借”(租借费可以是零,甚至政府还给予财政补助)教育资源进行办学等等。以上都是加强高校教育与经济更频繁互动的方法。
  3.协调供需关系。改变以往以学校课程安排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而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设置学校相应专业与课程,社会上需要那种人才,就尽量开设那些相应课程,给学生足够的选择权利,选择有利于自己就业方向的专业和课程,解决就业市场需求与学校供应方面的不平衡状态,促进学生的就业,减少毕业即失业的问题出现。
  4.发展本土的学科理论。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国已经逐渐走上了世界强国的道路,那么在对于教育经济的研究上也不能甘于人后。经济的发展一定伴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两者的发展缺一不可,随着教育经济的发展,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我国的学者们也会逐渐发展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经济学科理论。

  五、结论

  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而经济的发展也应该重视高等教育对其的促进作用,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能够成倍地增加他们所能产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教育和经济两者的发展缺一不可,而且要互相协调、互相促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强调教育经济的重要性的同时要避免导致对于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避免最终导致人们的价值观极端功利化、对于他人的物化和异化等等问题的出现。我们追求教育带给人们的经济方面的利益,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者生产技能的掌握等等,但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经济的功能,而忽略了教育的政治功能以及道德功能。因其结果必然是大学不像大学,而像政府;学场如官场,学场如市场。这也是对于高等教育的一种亵渎。

  参考文献:
  [1] 亚当 斯密.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57-258.
  [2]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7-40.
  [3]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4] 肖利宏.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特点及主要理论贡献[J].教育与经济,2009,(4):9-12.
  [5] 陈鑫.现代高等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经济学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3):159-160.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