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

河南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7-15 共4658字
论文摘要

  高等教育事业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推动先进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将影响国家、地区历史新使命的完成。河南的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先后获批了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由此,迫切需要河南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迅速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显然,研究河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文以 2005 -2010 年间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和 2005 年河南省 1% 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为基准,对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5 -2010 年间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 16. 88%,其中约有 1. 92% 由教育带来,所占份额为11. 38%.按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中占11. 03%的比例计算,高等教育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为 1. 26%.即 2005 -2010 年间,河南省教育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贡献为 11. 38%,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为 1. 26%.

  与发达国家相比,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较低。根据 1973 -1984 年间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荷兰的数据,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值为22. 22% ,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平均值为 7. 7% .可见,2005 - 2010 年间,河南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达到西方六国 20 世纪 70 - 80 年代水平的一半,而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相当于西方六国 20 世纪 50 - 70 年代的水平。

  与我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区相比,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率偏低。1996 - 2003 年间,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 20. 377%,其中高等教育的贡献为3. 35% .河南省 2005 - 2010 年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远远低于国家十年前的水平,河南省高等教育的贡献更是低至十年前全国平均值的三分之一。

  ①与其他省区相比,1996- 2006 年间,河南省高等教育对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的贡献为 0. 761%,仅位列全国第 22 位,而同期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排名稳居全国第五的位置。可见,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与经济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称。

  ②世界银行在 1999 年的年度报告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水平差距对产生经济差距的影响最为显著。通过数据对比和原因分析发现,河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还没有形成经济联动效应,没有形成多梯度、高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来支撑河南省经济蓬勃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河南省自扩招以来,高校规模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但教育经费并没有水涨船高,反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呈现略有波动、总体下降的趋势。

  2012 年,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发布的 2012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全国平均 16367. 21 元,最高的是北京47623. 53 元,最低的是河南11007. 33 元,没有达到平均水平,还不到北京的四分之一。经费欠缺影响了学校硬件和软件的配备,影响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提升,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提高。

  高等院校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2013年,全国共有本科院校 841 所,河南有 39 所,位居第 8位,但每 1000 万人口拥有的普通高等学校比全国的平均水平少 7 所。另外,河南省重点院校数量极为匮乏。河南省高考人数占全国 10%的比例,但仅有郑州大学一所 “211”高校,没有一所 “985”高校,占全国 116 所 “211”高校0. 8% 的比例。从内部结构来看,河南省高等教育布局不合理,几所大学基本分布在郑州市、新乡市、洛阳市等地理核心城市,鹤壁、濮阳、漯河、三门峡、济源等 5 个地市没有本科院校,濮阳、三门峡、济源等 3 个省辖市只有 1所专科学校。

  ③各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人才浪费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影响河南省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才培养结构未能和区域发展的步伐合拍。受扩招的影响,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为提高招生数量,大量设置传统专业,如中文、历史、政治、法律、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等,重复设置率高。每年招生规模远远超过了社会需求,而缺乏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密切联系的专业,存在人才培养同质化,人才供给失衡、结构失调,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要求脱节等问题,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转型调整与优化升级的需要。

  科研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2009 年,河南省技术成交额为 387601 万元,仅位于全国第 16 位。④主要原因有: 科技体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薄弱等。由于缺乏敏感的市场意识,及强烈的成果转化的动力和压力,很多具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时机。

  因此,我们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河南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群策群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随着河南省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河南省高等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强省的差距将不断缩小。在中部崛起的历史机遇下,河南省高等教育要进一步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支撑、科技贡献,为河南省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树立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意识。河南省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全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充分认识高校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中的重大作用,自觉地把本位视角拓展为整体视野,达到认识、目标、步骤的高度统一。

  同时,采取名牌特色战略、多模式发展战略等,积极为社会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要切实根据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求,结合区域产业特点,重点抓好有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专业建设。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专业,整合调理高等院校的结构类型,逐步从围绕着郑州、洛阳等核心城市,向中部城市群辐射,在各地级市均衡分布不同类型的普通高等院校,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严格落实国家经费投入规定,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河南作为教育大省,要严格执行关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4% 比例的规定,更好地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要建立高等教育发展保障机制,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体制; 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推动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研究适合高校办学资金筹措的方式,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面向经济主战场,构建符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学科体系。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确定全省高校学科建设的局面,以产业结构发展为核心和导向,进一步提高对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吻合度和优化度。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河南省已初步形成了拥有 38 个行业大类,以食品、有色、化工、装备制造、轻纺等产业为主导、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的工业体系。随着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河南将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高成长性产业,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之一的高等教育行业,也应该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制定出相应的学科发展计划。

  按照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彰显地域特点、强调学科融合、秉承传承发扬的原则,进一步提炼学科导向、凝聚科研团队、建构科研高地。同时 ,加大投入,巩固已有国家重点学科的优势,构筑格局科学、结构合理、资源同享、互相支持的学科群。构建运作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十分重大,应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增强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意识,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建设科研基地,实现资源互补共享。要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提高河南省高等学校完成国家级重点科研任务的水平,重点开展高校协同创新体系改革,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提高高校科技对河南省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支撑力度和贡献率。要建立 “高等教育一研发一创新一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链条,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梯队与区域经济互动。第一梯队,稳步加强综合研究型高校建设,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适度超前发展,形成高质量核心,成为精英教育的培育基地,提高河南省高等教育的社会联动效应。

  2013 年,河南省的本科高校数为 39 所,占全国 841 所的8% 比例,居全国第 8 位,但重点院校仅有 1 所,位于全国末流。这与教育大省的身份极不相符,难以向教育强省迈步。同时,河南省的院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缺乏,高级职称仅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对此,要继续坚定地实施高校人才引进措施,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和条件,面向海内外引进一定数量的省级特聘教授,发挥特聘教授的学科领军的作用,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支持战略措施。

  第二梯队,扎实发展与区域经济特点相适应的教学与科研并重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使之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2007 -2012 年,河南省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增长幅度分别为 0%、0. 8%、3. 16%、0. 97%、2. 59%.可见,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增长已没有太大的空间。根据研究,预测 2008 -2020 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平均增幅为 - 2. 27%.到 2016 年,河南省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将下降到低谷的 659万人。因此,河南省高等教育将出现发展放缓的 “平台期”,规模扩张已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教学与科研并重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是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中坚力量,应稳定其规模,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式发展。第三梯队,积极灵活发展高职院校和开放式大学。根据测算,2010 年河南省 15 -64 岁的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7. 8 年,低于 2010 年教育部统计的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的 8. 5 年。这既有河南省人口基础薄弱的原因,也和河南省终身教育体系、学习型社会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由此,应构建网上通用平台,制定标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灵活设置符合产业结构转型中分化出的新的职业对应专业,实施从中等职业学校到高等职业学校的纵向延长,打造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横向通道,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融合、与中原经济区相对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协调发展的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大学的基本功能中,人才培养始终是大学的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能。为了使学校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河南省就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只有抓住质量特色、服务社会等现实要求,才能使大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在创新中发展。在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改革,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采取切实措施,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实施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做好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深化职业教育机制创新,改革单一的封闭式办学模式,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新机制,大力推行 “双证书”和 “订单式培养”,实施分专业、分区域开展系列技能大赛活动,探索适应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分阶段培养的学分制和弹1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研究一直是各国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拥有先进科技就代表着掌握了经济发展的先机,就拥有了构建高等教育体系,进而构建经济体系的话语权,最终便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建立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关系,实现 “互补”、“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