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经济学论文 >

广东省中小学校内资源配置与学校优质发展问题调研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3-09 共7522字
论文摘要

  一、导言

  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如教育经费在初、中、高等教育间的配置、在区域间的配置或在校际间的配置等;而对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微观层面的研究则较少,即使有,也只是对诸如人力资源配置或物力资源配置等某一方面的研究,而就“学校内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系统全面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

  国外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微观研究也不多见,只有美国学者威廉·哈特曼(WilliamHartman)对学校内部资源配置进行过实证研究,所关注的正是资源投入学校后,如何分配与使用的问题。该研究选择了奥尔根四个学区的四所中学进行个案研究。研究发现,在所有四所学校中,校内的人员配置都是由校长决定。学校资源并不是按照理性化的模式进行配置。学校资源配置过程中参与者的大多数行为可以按照科层组织模式解释。每一所学校尽管资源配置的方式差别较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追求冲突最小化,建立一种教师认同的公平。

  此外,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对学校优质发展研究,多是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的提升等方面展开的,往往忽略了学校内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对促进学校优质发展的作用。也就是说,对学校优质发展,以往的研究主要侧重从教育学和教育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缺少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的研究。

  其实,影响学校优质发展的因素较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的内部资源是否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若校内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就为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前提条件,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才有可能提高,学校的优质发展才有基础;若校内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就会造成教育资源浪费现象,更谈不上资源利用的高效,学校的优质发展便难以实现。可见,学校内部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有效,将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优质发展。为此,本文试图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选择广东五市6所中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调研,就校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学校优质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相应结论。

  二、调研学校的基本情况和调研的主要内容

  为考察学校内部资源配置与使用,本研究选择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的3所中学(东莞市道滘中学、江门培英高中、汕头市六都中学)和3所小学(深圳市布心小学、江门市银泉小学、惠州大亚湾区澳头第一小学),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调研。其中,东莞市道滘中学是乡镇初级中学;江门培英高中和汕头市六都中学分别是市属和区属普通高中。学校的选择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校长至少在任四年。6校的基本情况见表1。

  论文摘要

  参与调研的6所学校在2009年改革之前,校内教育资源配置均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研究将从学校人力、物力及财力三个方面对学校资源配置改革进行调研分析。第一,针对学校人力资源情况的调研。6所学校均存在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具体表现是生师比过低。生师比过低导致教师工作量不足及学校对教师的使用不充分,其潜力没有充分发挥,降低了教师的使用效率;学生教职工比低,反映的是所有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低。此外,这些学校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内耗现象及机构臃肿等问题。学校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对6所学校内部人力资源配置改革的调研与分析对促进学校优质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第二,针对学校物力资源情况的调研。此6所学校物力资源使用效率相对较低,不是实验室空置就是部分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闲置等。另在图书资料方面,有的学校为了上等级购进大批图书资料,但阅览室开放的时间过短,导致师生缺乏机会接触图书资源,阅览室变成了“藏书室”。合理配备和使用物力资源有利于减少浪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率。

  本研究将对调研学校的物力资源利用情况从图书利用率、教育设施(教学、办公、生活用房)利用率、教学仪器及实验设备利用率等指标进行衡量。第三,针对学校财力资源情况的调研。此6所学校在财力资源配置管理上存在不足之处,如校长滥用财经权力乱收费、乱花钱。学校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学校优质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保证,因此,学校对财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改革值得深入调研。

  从2009到2012年三个学年间,本人每学年到每所学校调研和访谈二次,共对这6所学校进行了36次调研和访谈。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6所学校近三年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资源情况,为本研究的深入调研获取了基本背景信息。这些信息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基本情况、学校人财物情况、学校规模变动情况、实验室及功能室使用面积和间数与标准对比、教师状况调查、学生教师数量、人力资源配置、现有教学人员和非教学人员的结构、班级规模统计、物力资源分类统计、经费支出分类统计、教育教学质量调查、德育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等。其次,在每一所学校均进行了访谈,访谈对象包括校长、主任、老师。通过调研和访谈,深入了解其学校计划、预算与财政安排、教育资源配置与学校优质发展情况等。

  三、结果分析

  这里的教育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三个方面。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就是指适应学校优质发展所需要的教育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最佳组合。

  (一)对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改革的分析

  学校人力资源包括教职工和学生,主要是专任教师。学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学校优质发展的最基本要求。近几年来,这6所中小学为了自身的优质发展,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1.师资配置方面的调整与改革

  学校师资配置方面,年级与备课组交互配置。学校以年级编办公室,级组实行双向选择,级组长可以选教师,教师也可以选级组长。同时,在级组中按学科组成学科备课组,采用集体备课制度,由学校学科组管理。

  学校师资配置最后由学校合理调控,学校按教师的性格、能力、教龄、地域等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教师搭配的目的是和谐。学校由于合理配置师资,优化级组管理,发挥集体教育功能,收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2.机构设置方面的调整与改革

  小学一改过去“校长—主任—教职工”管理结构,将原有“二处一室”改为“五大中心”,即教育创新中心(侧重于学生德育工作和少先队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教学指导中心(侧重于常规教学和教务工作的科学管理)、信息科研中心(侧重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管理、特色教育的设计、科研课题和课改等研究)、后勤服务中心和安全管理中心(承担为学校建设当好家、理好财和保平安的任务)。“五大中心”的设置,有利于学校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一是加强了中层职能部门功能的综合化和绩效化管理;二是充分发挥了教职工参与学校各层面管理的主体作用。这就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家群策群力,建立起了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系统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管理体制。

  中学建立了“德育副校长、法制副校长—德育处主任—级组长—班主任;教导处—科组长—备课组长—科任教师;党支部—工会、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学生会各部—团小组、各班委;校长—各处室主任—各工作小组组长—教职员工”的“四线四级”层级管理体系,保证了每位行政人员各司其责,各尽所能,做到层层把关,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理。

  通过改革,6所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均到显着提高,这主要表现在:

  1.教学人员占教职工的比重明显提高。教学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反映了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教学人员占教职工的比重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尤其是在我国学校管理和后勤服务人员比例过高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提高教学人员比重。经过机构调整,6所中小学教学人员占教职工的比例均达到91~94%,非教学人员仅占教职工人数的6~9%,说明经过改革,这些学校机构精简合理,管理效率高,而教育成本降低。

  2.生师比高于我国同期平均水平。生师比是反映学校师资利用是否充分的指标。一定的教育工作者,在一定时间内培养的学生数量越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就越高,反之,则低。因此,尽可能降低教育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投入量或减少活劳动消耗,提高单位教育工作者的学生培养数量,是提高教育过程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标志。研究选取了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分析人力资源配置实施定员定岗改革后的生师比,发现3所学校2009年、2010年、2011年的生师比都高于我国同期平均的生师比、[1](见图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学校教师资源利用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论文摘要

  (二)对学校物力资源配置改革的分析

  学校的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图书资料、教育设施(教学、办公、生活用房)、教学仪器及实验设备(材料、燃料和低值易耗品)等,合理配备和使用物力资源有利于减少浪费,提高教育投资效率。因此,对学校的物力资源利用情况可以根据图书利用率、教育设施(教学、办公、生活用房)利用率、教学仪器及实验设备利用率等指标进行衡量。计算结果的数值越大,表明该种设备的利用率越高。近几年来,6所中小学在物力资源配置改革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1.教育设施使用更加合理

  教育设施是指学校的教室、宿舍、食堂、体育设施等还有计算机、自然教具、数学教具、教学仪器等等,这里主要指教学、办公、生活用房等。教学用房的利用主要以教室和校舍的利用率来衡量。教室利用率=学生总数÷教室座位数。这6所中小学近几年通过扩大招生,使教室利用率逐年提高。如深圳市布心小学2011年高达96%(见表2),显示了教室得到充分的利用。校舍利用率=校舍使用面积÷学校占地面积。6所中小学近几年的校舍利用率都是82%以上,利用率较高。此外,6所学校的课室、实验室以及图书馆、体育馆等周末也不关闭,向师生开放。他们认为既然修建了校舍、实验室,配置了教学设备,就应充分利用,不利用就会自然损耗,闲置的时间越长,浪费越大,效益就越低。在满足师生需要的前提下,还向社会开放,由此增加的教职工的劳务由校长掌握的绩效工资给予补偿。总之,学校的教室、校舍均得到充分利用。

  论文摘要

  学校教学、办公、生活用房合理布局以及功能定位准确,有利于教育设施充分利用及育人效果的提高。原来6所中小学办公室布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状况。比如布心小学办公室,多在转角的地方,坐在办公室里的老师看不到学生活动,并且每间办公室只坐2~6人,以科组为单位办公,不利于教育管理学生。经过讨论后,学校对办公室精心选址,重新调整办公室位置,把办公室搬到每层楼的中间位置,为教师管理学生提供了方便,教师坐在办公室里就能观察到学生活动,并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学校还把办公室改造成可容纳12个教师的以级组为单位的办公室,集体办公互相促进,避免了原来2~3人办公易干私活的弊病,使得办公室得到更合理的使用。比如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办公室安排在一个年级的其中一层楼的一个大办公室,几十名教师挤在一间办公室,吵杂拥挤,既不利于教师交流也不利于教育管理学生。对办公室的布局重新调整后,把与年级办公室同一楼层的课室挪到下层,整层楼用于办公。在办公室配备接待处和小会议室,这样既能方便备科组之间的交流,又利于任教同一班级的教师交流,也利于接待家长。音乐、舞蹈、美术在功能室上课,这些教师的办公室靠近功能室,而体育老师的办公室则靠近操场。对教师办公室的改造还体现了人性化设计,设置了储物柜、换衣间、冼手盆等,方便教师的工作及生活。实践证明,办公室的改造,使得办公室得到更合理使用,不但利于集体工作、利于学生的教育,也方便教师的日常生活,确保一室多功能。

  2.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得到合理利用

  6所中小学近几年都加强了学校各种教学仪器、实验设备购置的计划性和管理使用的科学性。

  学校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购置上均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从当地经济条件、学校的实际需要、教学的特点等多种因素全盘规划,从“用”字入手去思索,选择最能发挥使用效益的物质资源配置方案。如学校设计了融计算机课教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汉语英语语音学习室、电子阅览室五大功能于一体的课室,全天对师生开放,全天都在使用,使原来仅仅作为上计算机课时用的计算机,得到了高效的使用。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各种教学仪器、实验设备等越来越多,仪器的有效保管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装备效益的基础。为此,6所中小学都对实验室人员进行了教学仪器管理规范化的培训,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物质资源管理规章制度,规定教学仪器的存放要做好防尘、防潮、防腐蚀、防暴晒、防蛀、防变质、防磁、防压等。除日常维护、保养和科学存放好教学仪器外,学校还创造性地开展自制教具、改建实验装置、研究实验仪器等,尤其按科学原理设计、加工自制教具,提高了实验效果,填补了仪器缺口。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逐步实现学校的教学、行政、财务、设备、图书资料等各项管理的自动化,整体提高学校物力资源的使用效率。

  3.图书利用率大大提高

  图书利用率=图书年借阅册数÷现存图书册数。

  计算结果的数值越大,表明其利用率越高。6所学校通过在每层楼的楼道里设置“飘流书屋”,规定每个学生及教师每周至少从家里带2本自己认为最想看的书回学校,放在“飘流书屋”里与大家一起共享。学校还倡导“飘出书香,飘出诚信”,因此“飘流书屋”里的书籍都没有教师管理,由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借阅,每个学生每次所借书籍不能超过一星期就得放回来。由于“飘流书屋”的创新性实施,不但使学校图书资源得到扩充,而且利用率大大提高,如布心小学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已由2009学年度的42.9%,逐年上升到2011学年度的66.5%(见表2),师生们的借阅量大大增加(有些教师及学生一学期看几十本书)。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三)对学校财力资源配置改革的分析

  学校的财力资源,其实质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消耗的货币反映。近些年来,为了给学校优质发展提供财力保证,6所学校在财力资源配置都实施了“阳光工程”和“收支两条线”管理。

  学校成立实施“阳光工程”组织机构,由主管校务公开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成员有人事政工干部、后勤主任、信息科研主任、党支委纪检委员、年级组长、教师代表等。由“阳光工程”组织机构向本校教职工和学生及其家长公开学校财力资源配置状况,并规定了公开内容、公开形式、公开范围、公开时间、公开责任人,各责任人严格按照公开形式和公开时间上传或张贴公开内容。“阳光工程”改革实施后,学校财力资源配置进一步公开、透明、公正、规范,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们对此表示出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学校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这就为学校的优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际环境。在实施“阳光工程”的同时,6所中小学全都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这一措施的实施,加强了学校教育收费的监督和管理,使得校长的财经管理权越来越具体、规范,有效地扼制了校长滥用财经权力乱收费、乱花钱,减少了校长犯经济错误的机会,使学校发展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四、结论与建议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教学潜力的充分发挥大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通过对6所中小学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与使用改革实践的考察、分析和研究,归纳概括出学校内部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对学校优质发展作用的基本结论。

  (一)人尽其才,为学校优质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学校的优质发展,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主要原因有五:一是教师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二是充分挖掘教职工内在潜力,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潜能;三是学校机构比较精简,管理效率较高,教育成本较低;四是合理分配师资,优化级组管理,发挥集体教育功能,收到了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五是建造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环境。总之,确定合理的人力结构不但有利于发挥互补作用,各展其能,而且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的群体意识,为学生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学校内部,管理者要发挥学校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特别要注意师资力量的优化配置:年龄结构、地缘结构、学缘结构、知识结构、业务结构都要尽可能搭配均衡合理,形成共同协作的团队。为利于校内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建议适当扩大学校规模,可以适当扩大招生数或撤消合并某些规模过小的中小学;边境地区、山区无法集中办学的,可实行寄宿制或复式教学,目的是提高生师比、学生与教职工比,降低单位办学成本,发挥每一位教职工的潜力,做到人尽其才。此外,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校内协同育人联盟,各部门各尽所能,协同育人,提高各部门合作育人的整体效益。

  (二)物尽其用,为学校优质发展提供充足的物力资源

  学校的优质发展,从物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主要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校园区域布局合理,结构有序,功能分明,教室、校舍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学校对办公室精心选址,合理布局,使办公室得到合理使用,不但利于教育管理学生,而且集体办公互相促进;三是校内外图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飘流书屋”等途径拓宽图书的来源渠道,使学校图书得到大大扩充,借阅量大增,创造性地提高了图书资源利用效率,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物质前提。因此,尽管6所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不是最好的,但可以通过扩展学校的物质资源,成功地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的发展新路。总之,学校可以通过物力资源的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整体水平。建议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物资管理制度,杜绝物力资源闲置和浪费,做到物尽其用。还要善于开发、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拓宽物力资源来源渠道,为学校优质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三)财尽其效,为学校优质发展提供合理的财力资

  学校的优质发展,从财力资源的角度来看,必须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培养学生身上,尽量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但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学生人数增加,人员经费会增加,教育经费增量扩充不足,势必会挤占公用经费,造成学校办学困难。因此,资金投入要充足、合理,才能为财力资源的使用提供前提条件。在基础教育投资中,世界各国教育事业费的内部分配,一般来说,人员经费比例高于公用经费比例,两者之间的比例一般为70:30左右。当然,这一比例结构尽管不能说是完全合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各国教育事业费分配的规律,对确立我国教育投资分配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比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建议富裕的广东省在保证人员经费的基础上,确立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合理比例。这就需要加大教育事业费的投入,这样公用经费才会更充足,才更有利于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总之,学校的优质发展既离不开充裕的教育资源,也离不开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因此,合理配置学校教育资源,杜绝教育资源浪费,使有限的投入得到最有效的使用,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对于促进学校优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务必确立这样一种观念:学校的优质发展,不仅要致力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要致力于学校内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09-2012.
  [2]杜育红,刘亚荣,宁本涛.学校管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9.
  [3]刘宝超.合理配置内部资源,促进学校优质发展———以深圳市布心小学为个案[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1):4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教育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