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高校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中文版 (ECR) 与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s-EMBU) , 对北京6所高校以班级为单位整群抽取6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所得数据应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调查的大学生中, 成人依恋为恐惧型的个体占总体的比例最多为39.9%, 其次分别为安全型23.5%, 迷恋型21.5%, 冷漠型15.1%; (2) 女生在父亲情感温暖和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上显着高于男生 (t=-2.380, P<0.05;t=-3.117, P<0.01) , 而男生在父亲拒绝、母亲拒绝维度上显着高于女生 (t=4.034, P<0.01;t=2.311, P<0.05) ; (3) 父亲与母亲在教养方式上有显着性差异, 父亲在拒绝维度上显着高于母亲 (t=12.15, P<0.01) , 而在情感温暖与过度保护维度上显着低于母亲 (t=-8.00, -10.34;P<0.01) ; (4) 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均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呈现出显着负相关 (r=-0.246-0.311, P<0.05) , 而与母亲拒绝、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度保护呈显着正相关 (r=0.1080.338, P<0.01) ; (5)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回避, 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情感温暖能预测依恋焦虑。结论:北京高校大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类型居多,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人依恋有一定影响, 父母情感温暖有助于子女形成安全型依恋。
关键词:成人依恋; 父母教养方式; 依恋类型; 大学生;
依恋最初是由Bowlby (1969) 提出, 指婴儿和其主要抚养者之间形成的最初牢固的情感纽带, 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1]。作为一种应对资源, 人们常将依恋对象作为探索陌生的环境和体验的“安全基地”, 在面对危险情境和受到惊吓的时候逃向此“安全港”。可见依恋关系对于人类最初的心身健康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随着对依恋内部工作模型的深入研究, 研究对象从婴儿扩展到了成人。而今普遍认为, 依恋作为一种内在机制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发展。从关系来看成人依恋主要有3类:亲子依恋、同伴依恋和婚恋依恋, 但成人依恋比母婴依恋更为复杂[2]。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等构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风格。19世纪末, 弗洛伊德解释了父母的不同角色, 母亲提供爱与温暖, 而父亲则提供规则与纪律。20世纪60年代, D.Baumrind提出了3种父母教养方式, 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3]。国内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最广泛应用的是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放纵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民主型。良好和谐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子女的身心健康, 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则被认为是引发子女学业、行为问题及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较为根本的原因之一[4]。研究表明, 父母教养方式与成人依恋间有紧密相关的联系。在Main的研究中, 子女为安全型的父母的行为反应多样、情感丰沛, 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能有灵敏的反应, 即他们是开放、灵活与自我监控的[5]。而不安全依恋类型的子女多与父母的过度保护干涉、冷漠拒绝和惩罚严厉呈正相关, 与父母情感温暖呈负相关[6-8]。但即便如此, 依恋系统仍会运转, 只是孩子会把依恋行为调整为适应父母的反应。这被Main称之为“第二好策略”, 为了与父母在关系中保持链接, 获得继发安全感。
父母的教养方式通过内部工作模型的机制会内化为一种无意识、自动化的运作, 成为对自我、重要他人及自我与人际关系的稳定认知模式, 进而影响到个体成年后的依恋质量与人际关系。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调查, 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 抽取北京建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6所北京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34份 (90.57%) 。其中, 男生271人 (42.7%) , 女生363人 (57.3%) ;大学一年级169人 (26.7%) , 二年级185人 (29.2%) , 三年级183人 (28.9%) , 四年级97人 (15.3%) ;本一499人 (78.2%) , 本二135人 (21.3%) ;文科317人, 理科316人;汉族543人 (85.6%) , 少数民族90人 (14.2%) 。
1.2 方法
1.2.1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CR) 中文版[9]
该量表最初由Brennan等人编制, 后李同归和加藤和生 (2006) 进行了中文版修订。此量表共36题, 7级评分, 分依恋回避与依恋焦虑两个维度。并分别根据两个维度的均分以分类系数来计算依恋类型, 由此可分为安全型、迷恋型、冷漠型与恐惧型。该量表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 并广泛应用。本研究中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4和0.891。
1.2.2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s-EMBU) 中文版
该问卷最初由瑞典临床心理学家Carlo Perris于1980年编制, EMBU中文版最早由岳冬梅等人于1993年修订[10]。后因题量多、父母维度不一致及“偏爱被试”维度失效等原因, 蒋奖等人对此进行了再次修订[11]。最新修订后分为父亲、母亲两版, 各21题, 采用4点评分, 分别包含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3维度。父母教养方式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4~0.84之间, 重测信度在0.70~0.8l之间, 校标效度在0.82~0.93之间。本研究中, 父母分量表不同维度的一致性系数在0.69~0.86。
感恩是个舶来词,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AdamSmith最早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对感恩进行心理学分析,他认为,感恩是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做出回报的一种情感。Lazarus认为,感恩是对他人移情的情绪状态。Peterson和Se...
文章采用中国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 , 对遵义市368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不同性别或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在恋爱心理压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在恋爱心理压力的压力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在惩罚和严厉、过度保护和过分干涉、拒绝和否认这几个维度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