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社会的缩影,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小社会”中各自担当自己的角色,维护着相互之间既密不可分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而维护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课堂管理。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多种多样,学生群体心理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学生群体心理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学生群体类别
学生群体是课堂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目标,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形成的有着特殊影响作用的联合体,它对个体活动所形成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参与活动的动机、群体对于活动本身的认识以及于群体外在的评价反馈。学生群体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
(一)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1]。它通常由班委会、团支部和少先队组织等群体形式,并负责开展全班性的集体活动。正式群体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组织成员具有稳定性,并对所要开展和参与的活动有一定的计划性,因而有具体的活动目标,且分工明确,能更好的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并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成员的能力,使活动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体的凝聚性。正式群体往往是班主任所积极倡导的,它对课堂管理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非正式群体
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的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很多班集体中都有这样的一些小群体,一些学生也参与其中,它对个体的即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需要班主任积极地引导、适时地关注。
要想更好地管理好课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正确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关系,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其积极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使整个课堂管理更加有序;而对于非正式群体,要仔细区别其性质。对于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教师要给及支持与引导,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班主任要密切关注其发展,并适时地给以引导和帮助,使其朝着积极型群体发展。
二、学生群体动力的表现
学生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学生群体动力。
(一)群体凝聚力
所谓凝聚力,又叫内聚力,原意是一种物质内部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现在常常引申为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的满意程度,也就是群体成员愿意为群体出力的一种倾向[2]。它可以通过群体中成员对群体的信任感、归属感及认同感来体现,如若班级成员关系和睦、有较强的群体凝聚力,则会使整个班级团结一致,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的形成是成员们约定俗成的结果,受模仿、暗示和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3]。正式规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的结果,有明确的指导性的规章。群体规范一旦形成,不管是正式规范还是非正式规范,都会使群体内的所有成员去严格的遵守,这时群体的个别成员的不同意见就会受到整个群体的压制,进而对个别成员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种群体的压力下,个别成员就有可能放弃自已的原有意见而趋向于更多人的选择出现从众现象。
(三)群体气氛
学生群体的群体气氛在课堂管理过程中以课堂气氛的形式表现出来,而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占有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4]。课堂气氛的好坏主要受教师领导学生的方式、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自身的情绪状态的影响,其中教师领导学生的方式对课堂气氛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教师领导学生的方式主要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类型,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民主型领导方式的教师情绪积极、与学生平等相处,善于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朝着与教师既定的意图、观点和情感发展,进而在师生之间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活跃。
三、学生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的关系
课堂管理虽然不等同于课堂教学,但它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计划的实施有着显着的影响,而学生群体心理的变化对教师管理课堂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妥善处理与学生群体的关系,使其发挥积极的、正向的影响作用。
(一)把握学生群体心理现状
教师在班集体形成之初及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积极采取各种方法了解班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及性格特点等情况,并在教学与相处过程中多观察、多了解、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动向,观察经常在一起的学生,并注意他们是否已形成群体。其次,在观察、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将学生情况进行整理、分析,掌握班级中群体的发展情况,扶持积极的群体、改良消极群体。
(二)巧妙引导学生群体“首领”
每个学生群体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首领”,正式群体的“首领”大多由教师自己选出,而非正式群体的“首领”一般是由成员自己拥立,而且这些“首领”往往有一定的管理潜力。教师应时刻观察这些“首领”的动态,经常同他们交流沟通,对于确实有能力的人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班级职务给他,使其积极地向班集体靠拢,并逐渐取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最终使其融入班级正式群体之中,从而促进课堂更好地管理。
(三)提供共同协作的发展平台
由于班集体中人员数量有限,就不免存在各种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的交集,教师要善于发现与合理利用这种交集,提供共同协作的平台,使不同群体之间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从而使不同群体之间的成员交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在课堂管理时,教师应对群体的交集部分加以重视,由部分到整体,慢慢消除对课堂管理有害的群体,引导群体良性发展。
(四)积极转变消极群体发展方向
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首先应更加重视消极群体的动态,及时介入群体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指导;其次,要有意识地调整消极群体的交往形式和活动目的,努力使其与班集体保持一致;第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群体目标,引导他们形成既能满足个体心理需求,又能满足班集体整体发展方向的新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改正群体成员的不良兴趣,将其注意力及时地转移到对其自身身心发展、对班集体整体发展有利的方向上来。
总之,教师在课堂管理时应处理好学生群体心理对教学的影响,及时消除不利因素,发挥好学生群体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促进教师教学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高洁.浅谈如何增强大学生群体凝聚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6).
[3]李淑娟.行为空间互动下的小学校园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2005.
拥有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不仅可以保证身心健康,还能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有过中小学教育经验的人大部分认同一个事实,就是相比较于小学生和高中生,初中生是最难管教的。他还是个孩子与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往往并行不悖地被成年人用来评判这个阶段的孩子。把他们当小孩看时,往往会忽略他们身上的问题,把问题简单化;把他们当成年...
摘要近年来,我国很多中学出于管理方便和学生安全的考虑,采用了封闭式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该种管理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弊端,从而在社会上和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些学者从理论的视角对封闭式管理...
绪论(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文从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内容出发,选择了X省Y市的A学校、B学校、C学校和D学校作为调查对象。根据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在实施封闭式管理的学校中抽取了A学校和B学校,在没有实施封闭式管理的...
近年来,我国中职学生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中职生一般处于15到18岁间,正处在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青春期阶段。因文化基础较差进入中职院校学习,普遍存在厌学、自卑、孤僻等心理。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和社会、家长应该重视中职生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对校园危机事件的研究最初源自公共关系学学科。美国是最早研究和研究成果最丰富的国家。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职机构专门研究校园危机事件,从主管部门到学校都十分重视危机事件的管理研究。其中最着名的当属勒纳(Lerner)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