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课堂声音的异化与重构探究
【第一章】应试教育下课堂声音研究绪论
【第二章】声音的概念及特性
【第三章】应试课堂声音的特点及其解构
【第四章】课堂声音秩序重构
【结语/参考文献】课堂教学中的声音秩序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目 录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关键词界定
1.2.1 声音
1.2.2 课堂声音
1.3 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1.3.1 声音的研究
1.3.2 课堂声音的研究
1.3.3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声音的概念及特性
2.1 不同学科下的声音阐释
2.1.1 现象学下的声音
2.1.2 音乐学下的声音
2.1.3 社会学下的声音
2.2 声音的特性
2.2.1 声音的价值性
2.2.2 声音的表达性
2.2.3 声音的平等性
3 应试课堂声音的特点及其解构
3.1 课堂声音的异化
3.1.1 学生声音的病态化
3.1.2 学生声音的去个性化
3.1.3 学生声音的过度成人化
3.2 应试课堂声音的秩序
3.2.1 课堂声音的虚假有序性
3.2.2 课堂声音的极端安静性
3.3 应试课堂声音的控制机制
3.3.1 效率原则--经济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3.3.2 禁止原则--学校管理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3.3.3 真理原则--知识管理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3.3.4 理性原则--教育测量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3.3.5 身份原则--主体哲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3.3.6 意识化原则--行为主义心理学对课堂声音的控制
3.4 应试课堂声音背后的教育观
3.4.1 封闭的知识观
3.4.2 无能的学生观
3.4.3 没有学生的教学观
4 课堂声音秩序重构
4.1 插嘴--对话的诞生
4.2 整体--声音的复杂性
4.2.1 谬误--声音的不确定性
4.2.2 自组织--课堂的自然性
4.2.3 混沌--声音是有序与无序的交融
4.3 温度--声音的伦理性
4.4 倾听--课堂生存美学
5 课堂声音对教师发声智慧的呼唤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 谢
论文摘要:
从物理层面上说,声音的发声机制在于空气震动,同时作用于人的听觉系统,使人与人之间可以传播信息,交流思想。声音几乎充斥在世间每个角落。课堂作为师生授知与求知的交互场所,其中充斥着各种声音,它们来自于课堂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声音是教学秩序的一种表征。在应试课堂中,教师的声音无论从信息量还是从音量方面都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学生的声音被严格地控制着,目的是维持传统的课堂声音秩序。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应试课堂声音发声规律的理论依据。课堂声音出现异化。课堂声音秩序有待重构。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法和跨学科研究法对现象学下的声音、音乐学下的声音、社会学下的声音进行阐释,发现声音具有价值性、表达性、平等性的特点。然后通过对应试课堂声音现象的检视,发现学生的课堂声音出现异化,表现为病态化、去个性化和过度成人化。课堂秩序呈现虚假有序性和极端安静性。课堂声音的控制机制由六个准则组成,而在它们的背后,是一整套的教育观念。我们要重构课堂声音,就需要重新审视它。要想发挥课堂声音的影响力,就要打破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师生走向对话,走向平等。课堂教学是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待课堂声音。学生对于教师声音的体验,并非仅仅作用于听觉系统,而往往是以整个身体来感知声音的意义。声音是具有温度的,但是需要用心去体验,去倾听。
关键字: “教师批评”, 问题, 实质,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