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论文题目:用“问题教学法”实现初三思品课“减负增效”的初探
摘要:由于初三思品课所处的特殊状况, “问题教学法”是对课堂进行“减负增效”的有效方法。问题教学法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 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上通过学生提出疑问, 引发思考;边读边议, 讨论交流, 解决疑难;练习巩固等环节步骤来完成一堂课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 培养能力; 习惯; 讨论; 交流; 合作; 发现; 提问; 回答;
由于初三其他课务的繁重, 学生对思品课, 课前不可能对课文进行预习, 课后也很难对课文进行复习。那么, 如何来上好思品课?笔者认为只能牢牢抓住四十分钟时间, 对课堂进行“减负增效”。那么, 如何进行“减负增效”呢?笔者认为在课堂上用“问题法”进行教学, 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问题教学法”的理念与意义
早在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在《现代的课》一文中的一段话中, 可以见到“问题教学法”的概貌:“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 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 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 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 , 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 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 (这种做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马赫穆托夫的这段理论概括, 与我们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在客观上是相吻合的。因此, 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 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 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性行为为特征的, 这也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 自然是客体, 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
“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 以讲居先”的格局,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素质.。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 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 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课文的价值和魅力, 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 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 掌握技能, 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问题教学法”的操作要点与方法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 (1) 提出疑问, 引发思考。 (2) 边读边议, 讨论交流, 解决疑难。 (3) 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 教学内容比较集中, 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下面我就以初三第一学期思品课中的第二课第二框“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为例说明。
(1) 提出疑问, 引发思考, 导入课题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思维从问题开始, 创造力从问题开始, 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
在复习以往旧知识后, 展示一张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照片,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来解决这种贫困状况?引发大家的思考。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引入——我们必须完成“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 这样就导入了课题。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两个问题 (应由学生提出) :“我国现阶段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如何来完成这个历史任务?下面就可以进入第二步:
(2) 边读边议, 讨论交流, 解决疑难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 结合教学目的, 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如何来完成这个历史任务?) , 然后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讨论, 本身就蕴涵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融洽合作的课堂氛围, 意味着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差异和关注学生的发展, 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围绕问题进行有效讨论, 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局面, 张扬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主体地位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学生丰富对事物的认识, 获得在个体学习中所不能获得的东西, 进而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 或者改变自己原有的不正确或片面的观点和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价值观;更能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有效的多元交流, 形成多元互动的教学局面, 用智慧启迪智慧, 在互动式的交流研讨中实现共同发展、教学相长。.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 然后就这两个问题讨论交流, 找出答案。
“如何来完成这个历史任务?”是本堂课的重点, 因为它牵出了本堂课要解决的以下四个重要的子问题:
分三步走战略步骤有哪三步?其时间、内容、完成情况各是什么?上海到2020年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这个核心内容又可以牵出以下三个问题:如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作用各是什么?改革开放的目的和作用各是什么?
解决了以上七个子问题, 本框的基本内容也就掌握了。
(3) 练习巩固。即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
采用“你问我答”, 即学生提问, 学生回答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测”。根据已学的重点、难点问题, 以及学习后的自我理解, 分别由一个学生出一题, 随机抽一个学生来回答, 再由这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来出下一题, 再随机抽一个学生来回答, 这样循环往复。或者要求每个学生出几道题, 然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问题, 大家一起来解答, 等等方式。
以上“三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 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 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了以下问题: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不会提出问题、所提问题没有价值。对此笔者采取以下策略。
1.. 鼓励质疑, 养成良好习惯。
一个人在小时候有问不完的问题, 可为什么从小学到高中问题却越来越少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 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查究原因, 除了学生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原因外, 主要原因还在教师身上, 在教师为自己、为书本树立的“权威”上。我们有些教师常常扮演把原本活生生的生命变成僵尸的角色。为了改变这种压制学生的局面, 焕发学生的生命力, 我们教师要积极认真做好质疑引导工作。首先, 要创设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如可先做几个性格开朗的同学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主动发言, 进而带动更多的人提出问题;同时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 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其次, 要不断训练, 形成习惯。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促使学生质疑, 如可采取激励机制。例如几十年以前, 我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教结构力学时, 采用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式, 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评分。难度最高、最有创造性, 且能难倒老师的就得高分。这样, 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 各种疑难问题、有创造价值的问题、意义深远的问题接踵而来。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也可采取强制手段, 如作为作业, 要求学生针对一框内容、一段文字提出一定量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质疑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2.. 教给方法, 提高提问质量。
质疑的积极性提高后, 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之类的问题不是教师所期待的。这关键在于教师要先教给学生方法。比如, 先选定思考点, 可以参考以往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 通过第三步中的“你问我答”的训练, 不断提高提问水平。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如何选思考点外, 还应教会他们遵循思维规律来提问, 采用递进式 (由浅入深) 、比较式 (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因果式 (说出原因或结果) 、逆向式 (不直接问原因而是从相反方向提出假设) 等方式来提问和质疑。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 学生大多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
3.. 优选教法, 凸现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笔者曾经作过这样几个步骤的尝试:.
(1) 自我感悟, 发现问题。这一步是让学生在深入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当学生质疑问难提不到点子上时, 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 提出重点问题, 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 让学生自由讨论, 尝试解答;也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 使学生思维既不跑偏又能体现自主性。当学生有了问题之后, 我们要在致力于训练学生思维广度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加强求异求佳策略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点:凡学生问的教师不问, 见疑则喜, 坚持无错原则。
(2) 梳理问题, 突出重点。在这一步, 教师教会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一般分三个过程:小组交流, 归纳;大组交流, 划去重复;再读课文, 梳理出先后解决的问题。这一步骤进行得好, 能防止问题问得支离破碎及教师跟着学生走。注意点: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帮助学生进行分类, 看看哪些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就能解决, 哪些问题涉及到课文的重点难点, 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解决, 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学会提问, 提高提问的水平。要让学生养成非“疑”不质、是“难”才问的习惯。问题设计可以采取先大后小, 先同后异的方法。
(3) 师生互动, 尝试解答。这一阶段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 要让学生尝试解答, 凡学生能解答的教师不答, 教师在必要时给予点拨, 教师的点拨常常有拨云见日的效果, 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不能直接把答案抛给学生。
(4) 及时总结, 引发深思。通过师生互动, 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这时, 教师应帮助学生顺藤摸瓜, 及时整理思维路线, 总结学习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保证可持续发展。同时, 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 从而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进而成为创造者。传统问题教学和新兴问题教学各有特点, 一个侧重教师提问, 引导学生“学答”;另一个侧重学生提问, 引导学生“学问”。无疑, 新兴问题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但传统问题教学运用得当, 也可取得与新兴问题教学一样的功效。.
三、注意事项
创造从问题开始。而问题的产生, 要注意事物的“特点”与“关系”。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的设问与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 既不能过于暴露、直接, 又不能过于隐蔽, 使学生难于发现问题, 要做到“暗示”。在“问题意识”培养中, 对问题产生的相关因素要加以注意:如知识的积累、心智技术发展、动机与情绪状态和个性思维习惯等。为使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来,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倾向, 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和从众等表现,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问题教学在理念上, 不要为问题而问题, 要从创造性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和构建创新素质的宗旨出发, 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不能只限于“呈现型”问题, 要注重“发现型”问题与“创造性”问题。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智力探险”。教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上。对于问题答案只要有合理性, 就要肯定, 不搞惟一的标准答案。为此, 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平等首席”, 而不是问题解决的“裁判”和知识的“权威”。
问题教学为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无疑要大力进行发散性思维, 多角度思考问题, 但同时也要注意归纳、综合, 进行集中性思维, 使二者结合。只有这样, 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同时, 做好知识的建构与积累。学生思维的培养是离不开问题的。因此, 问题教学从根本上讲是“问题源”的开发, 即左右脑的潜能的开发与和谐发展。科学研究表明, 其中右脑的开发与利用, 极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正是问题教学的本质所在。
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关系与作用。问题教学, 要以学生主体主动参与学习为前提, 但是学生主体性能否在参与中极大地发挥出来, 还有赖于教师的正确的指导作用, 也就是要把教师教学的主导落在学生的主体的活化与能动性的发挥上。为此, 问题教学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不是削弱而是更高了。为使学生成为“理解”和“发现”客观世界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努力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在参与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具有探究心;“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 使学生能更好地发现问题;“启发”认知冲突, 大力发掘创造潜能;“点拔”问题的关键处, 使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现新问题, 大胆提出问题;“引导”问题定向, 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总之, 要使问题充满整个教学过程, 使学生全面地、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 (1) 马赫穆托夫.问题教学[M].王义高等译, 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4.
点击查看更多:减负增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