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背景发展理论特别强调家庭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个体与家庭的交互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 重视家庭道德建设。全社会要形成共识, 共建家庭美德, 发挥家庭的道德力量, 教育引导孩子做有道德的公民。其次, 家校良性沟通。家庭要纠正教育就是学校的事的错误观念, 主动与学校沟通, 帮助高校老师尽快了解孩子的个体特征, 以便高校开展因材施教;高校要积极整合家庭教育资源, 主动联系家庭, 了解家庭情况, 对有道德问题的家庭开展正面引导。
3. 重视舆论宣传, 大力宣扬道德正能量
舆论在引导人们思想方面具有先导性, 要重视并发挥舆论的作用。一是发挥各大主流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各大主流媒体受众量大、覆盖面广的优势, 大力宣扬道德榜样, 充分释放道德正能量。政府还应当用法规来促使各大主流媒体抛弃功利,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二是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高校应在各种校园媒体中开辟专栏, 宣传道德知识, 播报道德榜样事迹, 以此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 加深大学生的道德感受。三是开展道德榜样评比。高校可在师生中设立“道德标兵”岗, 开展“道德标兵”评比和宣讲, 引导大学生行为更加符合道德要求。社会各行各业也应树立道德榜样, 开展道德榜样评选和宣讲,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4. 务必求真务实,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文化, 育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就是德育个体对所处组织文化的适应过程。高校在育人过程中, 至始至终要秉承诚信、务实、求真、包容等良好的品德精神, 不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对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才能产生持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是大学章程要彰显校园文化。大学章程是高校依法办学的根本法, 高校要用优良的校园文化引领高大学章程, 在办学的各环节、各过程体现文化自觉与自信, 使大学生处处感受、体验到优良的校园文化, 使之持续浸润学生的心田, 促进良好品德的养成。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育人先正己, 作为高校教师, 自身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才能影响学生。高校应建立常态工作机制, 把师德师风建设抓实抓细, 建立师德负面清单, 引导教师以德立人、以德治学、以德施教, 使教师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把关注社会和潜心问道相结合, 做到学术规范和学术自由相协调。三是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高校要细化大学生学术道德规范, 开展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 严惩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 培育大学生尊重学术、追求真理的良好学术道德。
5. 积极协同共进, 推进高校全员全程育人
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凝聚共识, 协同共进。一是实施高校全员育人。高校所有工作者都应树立“学生成长我有责”的理念, 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从制度机制上保证教职员工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乐于奉献, 给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努力构建高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和科研育人的全员育人格局。二是实施全程育人。除认真开展德育课程教学外, 高校要把德育贯穿在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中, 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工程伦理学”“教师伦理学”等课程, 把道德教育融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之中;承担各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德育资源, 开展道德教育, 强化学生的德育认知和感受, 与德育形成合力, 才能有效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系统, 提升德育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一个变革、协调、共进的过程, 需要全社会树立生态观念, 共同关注, 协同努力;更需要高校坚定信心, 明确责任, 务实探索, 久久为功, 大学生道德品质培养才能取得显着成绩, 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才能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牛翠娟, 娄安如.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6
[2]范树成.当代学校德育范式转换与走向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52.
[3]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 2013 (11) :71-76.
[4]2016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R].北京: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16.
[5]孟国忠, 张晓琴.试论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24) :22-24.
[6]***.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7]季海菊.论高校生态德育的价值向度[J].南京社会科学, 2013 (3) :120-125.
[8]林建成.卓越人才成长的家庭环境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8) :107-108.
[9]***.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2016-12-09) [2017-09-12].
[10]杜时忠.学校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7 (2) :12-19.
[11]么青.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德育活动课程群的构建[J].基础教育课程, 2017 (2) :47-56.
[12]龙献忠, 陈方芳.生态化理念与高校德育生态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 2017 (1) :66-72.
[13]蒋理.建构主义视角下的高校生态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20) :30-32.
[1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 20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