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论文 >

中学思政课教师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加强举措

来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作者:孙耀胜 刘明明
发布于:2021-04-22 共5798字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要求,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就目前看来,中学思政课教师在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上仍存在实践目的不明、意志薄弱,知识经验固化、情感情绪衰竭等问题。为更好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创新思维能力,应深入剖析以上四方面问题,以增强教师创新思维动力,调动教师创新思维主动性、拓宽教师创新思维视角、发掘教师创新思维潜能。

  关键词:中学思政课教师; 队伍建设; 创新思维;

  一、前言

  2019年3月18日上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对教师发展提出“思维要新”的要求。这无疑阐释了培养思政课教师队伍创新思维能力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创新思维能力建设的特殊意义。

  创新思维受个人的实践目的、意志、情感、情绪、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用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不一样的并且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可见,创新思维若应用于教学,能够为教学提供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育方式。“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因而思政课教师的创新思维在提高课堂教学亲和力、针对性及培养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和普及,网络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新阵地,而中学生由于正处于正确思想观念形成的特殊时期,容易被一些虚假恶劣的信息所蒙蔽。因此,作为中学思政课教师,为促使学生发展健康的身心,用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以及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当人们把视线转向中学不难发现,部分思政课教师还未做好应对这“新发展,新变化,新形势”的“新准备”。

  整体上,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目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方面仍存在实践目的不明、意志薄弱、知识经验固化,情感情绪衰竭的问题。

  二、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创新思维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1.实践目的不明影响思维创新

  实践目的是指人们在分析事物或者解决问题时所要达到的目标,明确的实践目的是影响思维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可以有效指导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当下,新时代正号召建立一批具有“新思维”的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其目的就是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时刻谨记自身承担的职责,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实践目的,并以此为动力不断增强自身创新思维的本领。但就目前看来,一些中学思政课教师仍存在实践目的不明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部分思政教师政治责任意识淡化和职业责任意识淡化。思政课本身具有非常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每位思政课教师持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先进思想,树立高度的、全方位的责任意识。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校方迫于升学压力而选择将目光投向分值占比更高的语、数、外。中学思政课始终未获得校方的青睐和器重,思政课教师也总是居于被冷落、被放养的状态。“欲济无舟楫”,思政课教师空有满腔教学热情却长久得不到回馈和重视,当热情消耗殆尽时,便会造成政治责任意识和职业责任意识淡化的现象,思维创新更无从谈起。思政课教师一直以来都被看作“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存在的重要价值是为社会培养具有优良品德、知识素养、政治情怀和家国责任感的时代新人。倘若中学思政课教师缺乏足够的政治责任意识和职业责任意识,就无法认识到自身承担的义务和使命,不明确自身的实践目的和增强自身创新思维技能的意义。

  2.意志薄弱影响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极其缓慢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累积和沉淀的过程,且在这一过程中难免有困顿和挫折,需要创新者有强大的意志作支撑,不断鞭策自己在思维创新方面保持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对于克服学生意志薄弱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若要减轻意志薄弱对思维创新带来的影响,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敢于直面导致意志薄弱的原因。其中,个性品质与意志强弱的关系最为紧密。不难发现,拥有坚定意志的人通常能自觉确定目的,能根据目的开拓思维做出整体、详细的规划,并不断改变自身行动,最终通过自身勤奋和刻苦突破重重困难以实现目标。在现实生活中,总会有一部分人因为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或者经历遭遇等因素造成意志薄弱,某些中学思政课教师也在所难免。意志薄弱的思政课教师做事存在畏难情绪且执行力较差,主要表现在主动性不足、决策优柔寡断、工作杂乱无章、做事有头无尾、缺乏自信等,即便他们确定行动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策略之后,仍然无法始终如一地坚决执行先前拟订的行动计划,也无法克服主观上或客观上遭遇的挑战和困难。显而易见,意志薄弱的思政课教师难以充分调动自身能动性和积极性为提高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添砖加瓦。

  3.知识经验固化影响思维创新

  在长期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框架和思维模式。当面临某个事物或者问题时,人们常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他们纳入已有认知框架和思维模式,并沿着惯用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和处理,极易造成知识和经验的固化。值得注意的是,知识、经验的固化虽有益于常规思维,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孕育和发展,这给中学思政课教师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带来了困难和考验。首先,旧知识的重复性,即部分中学思政课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老旧,与时代发展脱节。当前,智育与德育并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思政课教学变革的主流趋势,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还认为理论知识讲授更重要,教学过程中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另外,在教学手段上,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俨然给教学注入新鲜活力,但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学上还是依靠传统的教学用具和器材,无法给予学生新的体验。其次,新知识补给不足。中学思政课教师数量较少,存在专职化薄弱的现象,由其他课程教师代授思政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意味一名思政课教师要承担多个班级学生的思政教学工作,或者其他课程教师要为思政课教学分出时间和精力。“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但是知识和经验更新却要以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基础。教师只有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筛选、学习、思考和汲取,最终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新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思政课堂中。显然在教师教学负担过重的情况下,教师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充电学习,也鲜有打破自身固有知识和经验的勇气,更难以在思维创新方面有所成就。

  4.情感情绪衰竭影响思维创新

  情感、情绪衰竭是教师职业倦怠明显的症状表现之一,严重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工作质量,而造成中学思政课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第一,工作压力。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思政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认为考试前只需要背诵课堂所讲重点。教学是师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教与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过程。但是,在思政课课堂上,教师的付出与回报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学生的表现使教学无法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教师显然在情感上无法获得足够的满足感。第二,社会压力。随着社会发展,党和国家给予思政课教师更高的要求和厚望,令社会各界对思政课教师的关注度逐步提升。面对这一形势,有的教师由于适应较慢或者专业技能不足等产生压力,进而导致情感、情绪的衰竭。第三,个人发展压力。由于思政课不受重视,学校更青睐为主科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另外,学校在职称评审和工资待遇方面更倾向于老练稳妥、资历深厚的老教师,而青年思政课教师则处于劣势。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时常会苦于自身发展前途,久而久之,必然陷入高压状态。当一位教师处于职业倦怠时,他会丧失活力、消极评价自己、停滞个人发展和失去工作热情,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所要的创新精神、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创新热情则是职业倦怠感的思政课教师所不具备的品质和能力。

  三、加强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创新思维能力建设的举措

  1.坚定目标,增强创新思维动力

  目标调节行为、支配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进入新时代,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担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思政课教师必须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深植责任意识、坚定目标增强创新思维动力,竭尽所能地引导当代中学生“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为此,思政课教师应从源头抓起,从理论知识抓起,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和党的章程抓起。理论学习是基础,中学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入研习理论知识,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才能领会其中思想内容的精神实质,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才能从心灵深处厚植政治责任意识,从而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办好思政课对新时代具有的重大意义,更加明确和坚定自身的实践目标,增强创新思维的动力和意愿。其次,各中学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冲破应试教育的枷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谈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政课程地位高低是激发思政课教师思维创新动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将思政课程地位摆在突出位置,思政课教师才会感到被重视,进而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初心,愿意主动履行及承担自身的职责与使命,明确和坚定教育教学目标。因此,各中学一定要摆正思政课程的地位,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意识担当的思政课好教师,提高他们创新思维动力。

  2.磨炼意志,调动创新思维主动性

  意志作为一种可以影响人行为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训练建立起来。思政课教师若想以强大意志提高自身创新思维能力,就应该从克服内部困难着手。解决内部困难主要依靠心理暗示。暗示作为一种深层潜意识的事物,持久地潜伏在人脑中,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暗示在很大限度上能够调动个体头脑中的思维创造性,而消极暗示则会封锁和束缚新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但无论哪一种暗示都可以从根本上影响一个人的思维、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以及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意志薄弱的思政课教师在工作时心理上总是认为自己“做不到”“做不好”,这其实就是消极暗示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时,思政课教师应及时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鼓励自己勇敢地面对自身缺陷,尽可能地多向正面方向联想,肯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以刚毅的态度面对困难,以进取的精神克服内心的恐惧。其次,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合理的运动和锻炼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还能够锤炼个人意志力、提高自信心、强化抗挫力、提升适应能力。因此,意志薄弱的中学思政课教师不妨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培养自身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品质,锻炼自身坚韧不屈的意志。相信有强大意志作为后盾,思政课教师一定拥有知难而进的勇气,调动自身一切积极因素,主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成为契合国家需求、社会期待、中学生需要的新思维思政课教师。

  3.终身学习,扩展创新思维视角

  知识是创新的“垫脚石”。“在进行任何一项创新思维之前,我们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知识。头脑把这些知识当作铺垫或者跳板,然后构想出改进物品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难发现,人们在处理疑难和提出解决解决方案时总会囿于自己旧有知识和经验,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旧有知识和经验既可能成为思维创新的“催化剂”,又有可能成为思维创新的“拦路虎”。因此,思政课教师不能指望旧有知识体系在教学中有一劳永逸的效果。为了打破旧有知识和经验对创新思维的桎梏,思政课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理念的理念。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代共发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思政课教师要了解、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合理删减、添加,以不断提升自我和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跳出旧有知识和经验的束缚,不断学习新知识。中学应增加思政课专职教师的数量,以减轻当前思政教师的教学负担,使之有时间学习新知识。此外,对创新思维知识和技能进行研习和训练也是提高教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人的思维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对于思维的认识和能力开发与掌握是一个自发到自觉的过程。思维的发育和发展以及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有意识的关注和了解,需要合理的训练。”为此,中学可以采取校内培训方式对思政课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有意识的训练,鼓励教师“标新立异”扩展思维视角,让创新逐步融入思政课教师的意识和生活。

  4.有效解压,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是因为长时间无法排解工作带来的压力,没有压力的思政课教师,才更容易被激发出创新思维的潜能。因此,帮助教师缓解压力是激发其创新思维潜能最行之有效的方式。从中学学校角度出发,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相关,学校应努力为教师解压。长期以来,教育一直提倡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校内开设相关课程和心理咨询处。作为教育重要主体的教师却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应秉持人文主义,关注思政课教师的心理状态,为教师发展发掘各种解压方式,帮助其树立良好心态、保持饱满的情感和热烈的情绪。工作上,学校应规范学生上课行为,切实保障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成。生活上,组织多样化兴趣活动,丰富教师日常生活,促进教师间互动、交流,为教师提供娱乐休闲的机会和场所。待遇上,创新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以激励为主,肯定教师所做的贡献并及时给予奖励,使教师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从而感受教学回馈带来的快乐。从思政课教师个人角度看,要怀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化压力为动力,不断在自己的领域刻苦钻研。当一位教师拥有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便能在更高层次上分析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更好的姿态博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中学生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参与者,思想政治课程一定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切合新时代需求的优秀青少年。为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根本任务,中学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不断提高自身创新思维能力,力求呈现给学生不一样的思政课课堂,增强中学生的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方俊,周丽平.何以培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师的创新思维[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下旬),2018(10).

  [2]梁良良.创新思维训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洪巧英,薛泽海.创新思维的超越性及创新能力的开发[J].理论视野,2017(9).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原文出处:孙耀胜,刘明明.中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创新思维能力建设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1):94-96.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创新思维论文
返回: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