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家庭教育为中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当前,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长期望孩子成功的极端心理导致的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二是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导致无个性的教育;三是家长一味推崇顺应孩子的发展天性, 导致对孩子没有规矩的“散养”。中小学生家长的爱要有理性, 应当进行“爱的加减法”教育既做加法, 又做减法, 达到二者的平衡, 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家庭教育; 爱; 加减法; 家长;
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说, 既是启蒙教育, 又是终身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孩子从出生起就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国家和社会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制订了相关政策,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资源。但是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些家庭在对儿童的教育上甚至存在着种种误区, 本研究通过对当前中小学生家庭教育误区的分析, 指出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应当进行“爱的加减法”, 呼吁父母理性的爱孩子,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为中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古往今来,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都很重视家庭教育。当前, 我国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 但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家庭是教育后一代的重要阵地, 家庭与学校要密切配合, 使孩子全面发展。
每个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甚至是杰出的人才。要实现这样的愿望, 就离不开教育, 首先是家庭教育。无论从时间、环境, 还是从作用、影响等各个方面看, 家庭都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和首要场所。放眼古今中外, 那些杰出的人物大多都受到了优质的家庭教育, 同时, 他们自身也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是良好家庭教育的践行者。一位着名教育家提出:父母对于孩子的投资, 其中50%应在家庭教育上。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学前期, 在家庭的时间占据大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之首,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 那么即使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然而, 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与家庭无关, 因此, 将孩子的教育完全寄托在学校和教师身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如果只有学校却没有家庭或者是只有家庭却没有学校, 都不能单独的承担起教育的作用。事实上, 对一个人的教育不应寄托在单一方面, 在注重培养儿童核心素养的今天, 应当注重发挥教育的整体作用, 尤其是家庭教育的功能。
二、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当前, 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每一位家长都深爱自己的孩子, 人们经常说,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 这是为人父母的天职。然而父母对孩子不仅应该爱得深切, 更应爱得理智。虽然家长们已经从思想上开始觉醒, 但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还需要时间, 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动上还需要过程。当前,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长期望孩子成功的极端心理导致的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寄予厚望, 过分的心理期待必然导致家长产生不科学、非理性的心理, 忽视了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 盲目地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父母为了达到高期望, 盲目的相信所谓的天才培养方案, 追求急功近利的教育效果,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再学习, 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做不仅忽视了孩子心理发展的潜力, 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对个体发展产生作用的时间的延续性与滞后性。而事实上, 由于人的生活和受教育条件不同, 以及生理、心理的发展水平不平衡, 人们的主观努力也表现出有限性。若家长不承认客观条件的差异性和主观能动的有限性, 一味地苛求孩子, 对孩子的进步和身心健康都将是有害的。因此, 家长在确定对孩子的期望值时, 一定要考虑其实际水平, 如果期望值远远高于孩子的实际水平, 不但会给孩子造成沉重的精神和学习负担, 使他们丧失对学习的兴趣, 厌倦学习, 而且还会剥夺孩子本应有的生活乐趣, 使他们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生活状态, 影响其身心发展, 以至损害健康。因此, 家长应实事求是地确定恰当的期望值。
(二) 家长之间互相攀比导致无个性的教育
家长之间用孩子的成绩互相比较, 用孩子的同学或身边的例子来激励孩子, 作为一种教育方法, 如果运用巧妙, 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孩子的发展产生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现实生活中, 很大一部分家长攀比心理膨胀, 不对孩子进行纵向的发展评价, 而是进行横向比较, 结果使孩子感到沉重的压力, 表现极端, 要么变成所谓的“乖孩子”, 要么变成怪异叛逆的“坏孩子”。教育并不是工业化的流水线, 批量化生产相同的人, 而应该尊重每个孩子, 帮助其获得个性化的发展。
(三) 家长一味推崇顺应孩子的发展天性, 导致对孩子没有规矩的“散养”
随着近两年网上频频曝光的“虎妈”“狼爸”, 人们逐步认识到应该尊重孩子, 不可苛求孩子。而一些家长却走向另一个极端, 彻底放手不管, 任由孩子自己成长。实质上, 这种做法是忽视了教育在个体成长发展中的作用。卢梭主张实行消极教育, 即把成人、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位置让位于儿童的自主发展, 让孩子遵循自然从而得到率性的发展。但其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基础是充分肯定教育对于个体发展所起的作用, 并不是肤浅理解的放手不管。
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误区主要是受错误的教育理念所支配, 同时, 由于自身缺乏科学的教育文化涵养。因此, 当前家庭教育亟需开展亲子教育, 重视文化建设, 消除错误的旧观念与心理误区。
三、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的爱要理性
爱的教育存在于家庭亲子间与学校师生间, 爱的教育超越了一般教育中人教人知识、人管人行为的形式, 乃是人感化人、人启发人的整体人格教育。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 爱的施予则是有条件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事, 从而得到父母的爱, 这样才有教育意义, 才会让孩子体验到其中的价值与爱的真实性。比如, 家长要求自己资质平庸的孩子学习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 是超乎情理的苛求, 这样做必将导致亲子关系疏远。作为父母自然是爱孩子的, 但是应注意做到适度、理性、有效、科学。下面以“爱的加减法”来说明爱孩子的策略。
(一) 爱的加法
加法是基本的四则运算之一, 它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数、量合起来, 变成一个数、量的计算。爱的加法有正加法和负加法。
1. 爱的正加法
正加法是指相加之后有积极的作用和价值。爱的正加法即父母对孩子表达爱、增加爱, 使得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感受到父母对他的支持与帮助, 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1959年,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及其同事报告了一项研究成果:让新生的婴猴从出生第一天起同母亲分离, 以后的165天中同两个母亲在一起———铁丝妈妈和布料妈妈。铁丝妈妈胸前挂着奶瓶, 布料妈妈则没有。在实验过程中, 婴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布料妈妈身上, 只有当它们感到饥饿时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喝奶, 喝完之后又再次回到布料妈妈身上, 因为它能在这里感受到铁丝妈妈身上没有的温暖。哈洛由此得出结论, 身体接触对婴猴的发展甚至超过哺乳的作用。即当婴猴接近布料妈妈时会产生依恋与被爱护的感觉, 因此更愿意同布料妈妈待在一起。许多心理学家认为, 这个结论对人类婴儿同样适用。孩子亦是如此, 他们更在乎的是父母对他们的关注、支持、呵护, 他们最渴望的正是父母对他们的爱, 而非其他物质方面。因此, 父母应多陪伴、关注孩子。生活中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 父母陪着孩子一起玩耍, 却把玩具丢给孩子, 自己则在旁边工作或者看手机。孩子如果没有哭闹就任由他去, 等到孩子哭闹了, 父母再上前拿着玩具哄哄他。在图书馆亲子阅览室曾有过这样一幕:一位母亲拿着绘本, 只是照着书上的文字念, 丝毫没有注意到旁边的孩子对此并不感兴趣, 早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玩耍。结果是不仅母亲浪费了时间“陪伴”孩子的, 孩子也没有领悟到绘本书中想要传递的信息。此类事件屡见不鲜, 这其实是一种形式上的加法。正确的做法是, 父母应发自内心的把自己当成孩子的玩伴,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兴趣, 适时互动交流,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真挚的爱, 这将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2. 爱的负加法
负加法是指相加之后产生了消极的作用。爱的负加法即父母对孩子表达爱、传递爱的方式不当, 让孩子感觉到不舒服或捆绑, 因而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孩子虽然年龄小, 但也有自己的想法, 作为父母应给予他们自由与尊重。某幼儿园家长开放日, 一位母亲陪孩子玩积木, 孩子自己搭的“乱七八糟”却不亦乐乎, 一旁的母亲实在看不下去就干涉孩子, 三下两下亲自动手搭了一个漂亮的图案, 可是孩子却不怎么感兴趣转而去玩其他的游戏。母亲很是不解, 自己陪他一起玩为什么孩子却不开心。卢梭说过, “要尊重儿童, 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作为父母, 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有自由游戏的权利, 父母为了所谓的“好看”而强加干涉孩子的游戏与活动, 看似是对孩子的爱, 实则变为捆绑和束缚, 即爱的负加法。因此, 作为父母应注意表达爱的方式, 切记不可强加干涉、任意否定孩子, 否则, 就是在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甚至无法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列士葛伏特说:“家庭教育的一切秘诀在于让儿童自己去发展, 让他们自己去做一切, 成人不应该抢先去做。”父母疼爱孩子, 孩子依恋父母, 这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如果父母什么事情都包办代替, 给孩子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 孩子就会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 长此以往会让孩子变得软弱无能。
(二) 爱的减法
减法是四则运算之一, 从一个数量中减去另一个数量的运算叫做减法。爱的减法亦分为正减法和负减法。
1. 爱的正减法
减法意味着减去一些东西。爱的正减法是指父母通过减少对孩子所谓的“关爱”即束缚, 从而使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减法并不意味着不爱, 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爱。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 儿童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作为父母应当学会放手。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有时候他们并没有那么需要大人。例如: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 一个孩子拿着新买的玩具去幼儿园玩, 一旁的小朋友也想玩, 但是这个孩子不想给, 于是他哭着去找妈妈, 他的母亲则告诉他有好东西要和别人分享, 甚至有的父母会强行从孩子手中夺走玩具, 结果搞得孩子不高兴。其实, 这些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成人对孩子的情绪或行为的关注会提高其发生的频率。因此, 父母应学会做爱的减法, 母亲应回避替孩子出面解决问题, 要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相信孩子们可以解决好。若总是对孩子的各种情况作出反应, 则会使得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长此以往则不利于其发展。
特别要注意的是, 这里所说的做减法是指减去那些多余的、无益的“爱”与“关注”“帮助”, 家长应充分相信孩子, 给予其自由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容易获得自主性与成就感。
其实孩子年龄小未经世事, 这并不代表他们是弱者和愚者, 不少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总是习惯于去告诉他们怎么做, 限制其自我尝试和探索, 究其本质, 其实是阻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父母在越位去扮演教师角色的同时亦失位于家长的角色。与其两头都不受利, 不如本本分分的做好家长应该做的。
2. 爱的负减法
与正减法相对应的负减法是指父母对孩子的关注、爱、支持与陪伴不足, 无法让孩子体会到爱, 不利于孩子丰富情感的培养。不少家庭存在这样的情况, 父母与孩子在家里交流很少, 孩子玩孩子的, 大人忙大人的, 只有当孩子哭闹时大人才去管一下。其实, 这样的教育与关爱方式是不正确的, 如同不能等羊都没了才去修补羊圈。我们的教育和关爱也不能等孩子需要时才给予, 而是应当持续润物无声地给予孩子。一个合格的父母应当有长远的目光, 真正为孩子长远的发展考虑, 不能总是去解燃眉之急, 这样斩草不除根的做法是大忌。
孩子在遇到挫折时, 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父母情感上的关怀与支持, 同时希望得到父母有力的帮助。当父母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关心并伸出援助之手时, 孩子便会感受到家的温暖、体验到被爱的幸福, 从而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去面对挫折, 勇敢的迎接挑战。
四、做好“爱的加减法”的思考
为了搞好家庭教育, 做好“爱的加减法”, 作为家长要清楚的认识家庭教育的两个重要特性, 即:权威性和感染性, 并且利用这两个特性进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由于父母子女间的特殊关系, 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有很大的依赖性, 家长合理地利用这一特点, 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大有裨益的, 在家庭教育中, 父母教育的效果父母权威的树立。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 宽严相济, 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由于父母与孩子之间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 父母的情绪、思想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力, 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当处理周围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 孩子和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家长高兴时, 孩子会愉快地参与其中;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时, 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因此, 如果家长遇事能处惊不变、沉稳坚定, 就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只有这样, 才能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同时, 要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必须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着名教育家蔡元培曾指出:“譬如诸位有一块美玉, 要琢成佩件, 必要请教玉工;又如有几两黄金, 要炼成首饰, 必要请教金工, 断不是人人自作的。现在要把自家的子女造就成适当的人物, 难道比琢玉炼金容易, 人人可以自任的么?”蔡先生的论述说明,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 有其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家长必须认真学习、努力实践,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 才能成为称职的家长。
家长要站在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认识对孩子的爱, 不是持续地做爱的加法就一定好, 理性的爱需要权衡何时加、何时减, 既做加法又做减法, 达到二者的平衡。要顺应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 遵循其成长之道, 为他们营造一种健康和谐、质朴纯真、和谐自然的教育氛围,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用宽容的态度去接纳孩子。对孩子施以恰如其分的教育, 顺应天性的同时有智慧地挖掘孩子的潜力。在家庭教育中做好“爱的加减法”, 既是培养人的社会化, 又是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 更是让孩子的未来生活有尊严和幸福。
参考文献:
[1]张利.在爱中建立规则[J].当代幼教, 2017, (6) .
[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3]张斌贤, 王晨.外国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4]蒋燕.亲子参与的时机[J].幼儿教育, 2011, (7)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从自然状态走向自觉意识,从私人领域过渡到公共领域,愈益受到个体、社会、国家的重视。历经35个春秋,我国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正稳步推进家庭教育的法制化进程。家庭教育的法制化是指将家庭教育纳入法...
第二章阿德勒的家庭教育的理论第一节追求优越感的理论一、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阿德勒认为,教育成人,可以归纳为一种自我意识和自我导向,这点对于儿童也是同样适用的。然而,一些差异仍在两者之间存在,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给他们指导非常重要...
第五章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的内容第一节重视儿童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常常被认为是由人的心理、气质、生活习惯等展现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质。它与人的先天性关联不大,它主要是靠后天的教育培养才形成的,它与后天的生活环境、习惯养成和接受的教育紧密相关...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日显突出,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卢梭认为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应该主动承担起生养和教育儿童的责任,让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在《爱弥儿》中,卢梭详细地阐述...
第三章《爱弥儿》家庭教育思想的内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卢梭重视家庭教育,主张遵循自然法则对儿童进行系统的家庭教育。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作为爱弥儿的家庭教师,...
原生家庭, 也就是未婚子女在组成新的家庭之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的家庭。一个原生家庭双方的脾气秉性、成长经历以及其各自的家庭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和他们子女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2学校要对小学生全职母亲家庭教育进行科学引导5.2.1家校密切合作众所周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因此,家庭教育需与学校教育密切合作,通过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一方面,学校老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
在人的一生当中, 学前期的发展无论从质还是量上讲, 都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 该时期也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加强对学前期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 对儿童一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智障儿童占比较多,智障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备受社会关注。智障儿童多方面发育迟缓,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怎样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显然,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小觑。...
第六章阿德勒的家庭教育观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第一节重视早期家庭教养方式,避免问题儿童的产生除了先天性的器官病变因素之外,所有儿童都具备可以正常发展的生物条件。但是,为什么有的儿童会成为问题儿童呢?阿德勒认为,个体成长的过程受环境与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