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家庭教育论文 >

中西方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优缺点分析

来源: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高玲
发布于:2021-08-27 共5626字

  摘    要: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渐提高,中西方的教育观念在无数变革、突破中发生重大转变,对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视也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在探索适宜教育路径的过程中,国情、文化、经济等因素均可产生直接影响,而中西方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也使得家庭道德教育的开展势必存在一定区别。本文从中西方家庭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出发,探讨两者各自的优势与短板,以期为我国的家庭道德教育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     中西方;家庭道德教育: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践行效果直接决定着整体教育质量的走向。当前,家庭道德教育在中西方开始大范围普及,但在方向与内容选择上有着明显差异。纵观中西方教育史,可以看出教育内容的变化是为适应国家发展与历史规律,中西方家庭道德教育中呈现的差异与成果也体现了这一观点。为追求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的优化发展,从中西方教育历史中汲取经验、规避误区,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积累过程。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含义

  道德教育通常指根据社会道德观念导向进行行为活动指导的过程。家庭道德教育即在家庭内部开展的道德教育活动。具体来说,广义层面的家庭道德教育包含夫妻、亲子、兄弟乃至亲戚等家庭关系之间的道德引导;狭义层面的家庭道德教育大多指父母面向子女开展的道德理论灌输、道德信念建设、道德习惯培养等行为,一般也称作伦理规范教育[1]。

  (二)家庭道德教育的特点

  家庭作为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结构,在道德教育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且在教育重心上区别于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其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1.png

  一为示范性。父母在子女社会关系中扮演着引导者角色,这种天然具备的启蒙立场使教育过程更注重示范性,即父母需要从言传身教角度为子女树立起正向、积极的道德标杆,使子女能够通过观察、模仿父母的思想与行为,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教育。

  二为传递性。家庭道德教育以施教者的价值理念、文化层次为根基。父母道德水平越高,就越容易在教育过程中对子女产生正面影响。因此,家学渊源氛围环境的构建直接影响教育成效,这种影响的本质在于家风的传递,且传递效果根据情感关系、体现形式的差异而有强弱之分。

  三为多样性。与具有一定程式的学校教育不同,家庭道德教育的开展更多出于自主发挥,也因此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特征。部分父母更习惯通过语言表达、物质奖励等直观形式开展显性教育,部分父母则更习惯以潜移默化、情感交流等形式开展隐性教育。

  四为针对性。不同的受教育群体所适应、需求的教育方法并非完全相同,尤其在家庭道德教育中,模式多为一对一,更需要注意针对性教育方法的选择。父母可根据子女学段、性格、思维的不同,采用更易被接受的道德教育模式开展教育活动,也就是教育学中常说的“因材施教”,以此提高教育成效。

  二、中西方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催生的道德评价标准也互不相应。因此,中西方在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设置上各有侧重,现概述如下。

  (一)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伦理道德层面

  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根基是家族本位制,儒家思想在其中占据重要指导地位,倡导把家庭、家庭道德教育与社会、国家的道德及学校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理论在现代教育结构中仍发挥着重要影响,即“家”与“国”结合,以个体间的关系为基础,以亲情感化为纽带[2]。经过长期的社会动荡与变革发展,中国道德教育模式几经转变,而儒家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教育部分不断地洗练筛选、去伪存真,已成为具有现代实践价值的重要部分。

  2.文明规范层面

  道德教育中的文明规范引导主要包含礼貌用语指导、待人接物礼仪训练、日常文明行为规范等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思想、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都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加上经济格局变革的影响,文明规范教育的内容层次逐渐提高,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这使目前我国的社会文明规范教育培养独树一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文明规范教育内容的完善是任一阶段都必须落实的重要任务。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大部分父母具有一定的“补充思维”,即在已完成的文明规范教育基础上,另外加入从实践经验中汲取的新内容。由此可见,我国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体系是有一定开放性和吸纳性的,且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逐步深入,很多本来不会在教育子女时出现的内容也慢慢被纳入家庭道德教育范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新的内容加入这个范畴。

  3.意识观念层面

  意识观念包括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一般在未成年期时形成。我国有意识地将这部分内容纳入道德教育体系,以便及时、有效地完成正确意识观念的建立。从现有的教育经验可知,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对“三观”的引导常常不是由父母主动列入家庭道德教育,而是在子女十几岁“三观”萌芽时,他们针对一些社会现象问题的判断出现困惑向父母请教时才开始的,这和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与社会文明规范有很大差别。这样的引导方式对青少年“三观”的形成及道德品质有很大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也因此成为我国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工作。

  4.劳动品格层面

  我国现代教育体系中,“德、智、体、美、劳”是五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劳动品格的塑造关系个人责任意识、集体意识的建立,即便在社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前,仍属于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青少年群体劳动机会的欠缺,劳动品格教育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识地主动落实。在子女到一定年龄后,具有道德教育意识的父母会培养子女主动开展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由此让子女拥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入学后,通过鼓励子女多参与集体劳动的形式,培养子女的集体主义感和社会责任感。但总体来看,较之英、美、日、韩等国家,中国家庭对子女的劳动要求仍明显偏低,具体表现在劳动时长更短、劳动强度更低等方面,究其根由,主要是劳动意识渗透不足、劳动观念有误等[3]。

  (二)西方国家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宗教认知层面

  宗教文化在西方国家有着久远的历史,且一度被视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发展至现代,西方宗教意识的影响已经被不断削弱,但基于其独特且牢固的社会根基,目前许多重要活动仍和宗教生活有紧密联系。一定程度上,西方的道德教育是通过宗教教育开展、进行的。在西方家庭里,大部分青少年会在有意无意间学习《圣经》中的内容,父母也惯用《圣经》中的故事对子女进行道德引导,甚至包括宗教训练、参加宗教仪式活动等。虽然西方的家长没有强迫子女信仰宗教,但是他们的行为和日常要求中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价值取向及道德品质。

  2.道德品质层面

  西方国家的父母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始终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个体情感、行为、思想的走向直接决定个人发展乃至人类利益的变动[4]。正因如此,西方国家父母普遍注重如下方向的社会规范教育:诚实、勇敢、自律、公正等。值得借鉴的是,在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西方国家多以潜移默化形式将这些优良品质渗透于日常生活当中,鲜少刻意进行概念灌输,所以在西方很少出现“禁止随地乱扔垃圾”“禁止摘花”之类的告示性标语。

  3.公民意识层面

  西方教育家认为,教育可以促进负责任的、讲人道的、知情的公民的发展。所以西方人民非常注重培养具有法制观念的公民,对公民意识的引导也一直存在于家庭道德教育体系当中。首先,西方父母大多在教育初始阶段就习惯在子女日常生活中灌输独立意识,注重培养子女的社会道德和法律义务意识,强调个体在社会当中也不可忽视个人价值的存在,要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负责任。其次,西方父母会在潜移默化中用自己的言行教会子女什么是一个民主社会的公民所该承担的经济和政治责任,让子女学习如何尊重人类尊严和个人价值。另外,在家庭关系里,西方国家父母和子女都较为注重各自的隐私空间,因此父母鲜少以介入、干涉姿态进入子女的空间。父母通过尊重子女的方式让他们在家庭中学会如何在与人相处过程中尊重他人,从而引发子女对权利和义务的思考。

  三、中西方家庭道德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一)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具备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家庭道德教育的开展需要文化土壤作为支持。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发展,已形成庞大的传统文化体系,“修身齐家治国”“仁义礼智信”“见贤思齐”等关于道德品质修养的教育理论流传至今,已成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中的独特素材来源之一[5]。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作用明显。即便在改革开放逐渐深化的当前,我国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坚持仍一如既往,意识形态与精神文明的良好渗透由此获得重要契机。在此趋势下,家庭道德教育始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指导下开展,爱国主义、诚信意识、奋斗精神等正向道德品质于多个维度作用于教育中,为家庭道德教育成效的提升创造了先决条件。

  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糟粕部分尚未完全剔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固然有诸多值得传承发展的精华部分,但糟粕部分同样客观存在,在现代家庭道德教育需求下难免产生一定负面影响。譬如,长期以来,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有明显的权威化、专制化特征,在缺乏调整意识的情况下极易发展为对子女的过度控制,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需求构成矛盾,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开展。其二,重智轻德思想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家长的教育观念难免向智力培养方面偏倚,忽视家庭道德教育。这种现状极易导致教育结构失衡,使家庭道德教育内容范围进一步缩紧。

  (二)西方国家家庭道德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西方家庭道德教育具备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道德教育理论、方法相对成熟。西方国家对家庭道德教育的关注要早于中国,自二战以来便涌现出许多影响广泛的道德教育理论学派,并于后期在实践中尝试推行,具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这些早期形成的教育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西方家长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方式选择,目前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其二,家庭与学校、社会之间的衔接较为紧密。教育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家庭、学校、社会未形成合力的前提下通常难以发挥最大价值。西方国家在构建家庭道德教育体系时,充分考虑了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衔接路径,为后续矛盾与问题的解决奠定了良好解决基础。

  西方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不足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个人主义突出,内部矛盾难以消解。对个人主义的过度追求始终是西方社会内部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在自由思想泛滥情况下,鲜少有人主动承担社会义务与责任,道德导向作用因此被弱化。其二,宗教信仰对客观道德价值信仰形成制约。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里,信仰多元与兼容并蓄是主要基调,这直接导致不同信仰之间的道德标准呈割裂状态,客观道德理念的推行与普及反而受阻。

  四、完善中国家庭道德教育内容体系的策略

  (一)主动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改进方式方法

  家庭道德教育的观念决定实践立场,这要求父母与时俱进,主动推进自主教育观念的革新转变,使之与社会道德建设发展规律相适应。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学习西方国家对个人潜力的挖掘意识,在家庭道德教育内容选择中遵循多元需求,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程度,将道德理念与人才竞争理念进行深度结合,完成教育层次的升级。其次,对现有的方式方法基础上加以改进,如通过道德教育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巩固效果,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子女对生活中存在的失德行为进行抵制,或将公益行为、互助行为引入家庭,从而优化子女的受教育体验。另外,要重视优质家庭环境的创造,包括文化环境、关系环境、情感环境等。父母从平等、包容的视角出发,客观看待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规避专制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合理借助社会支持,形成道德教育合力

  参考西方国家的一体化教育结构,可适当在家庭道德教育领域借助社会支持,搭建完整的教育框架。首先,通过正面的舆论导向优化社会道德环境,具体可落实为:主动发挥媒体话语体系的引导作用,加大电视、报刊、杂志、广播等方面的道德意识宣传力度;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做好道德素质理论宣传,同时以先进的传媒工具扩大影响力,引发道德反思思潮,对具有道德腐蚀作用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进行抨击,使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反作用于家庭道德教育。其次,加强社区道德教育建设,使个体的道德教育工作相互串联,形成网状结构。如按照居住地点进行划分,定期组织家庭与家庭之间的道德实践活动,重点考察道德表现,以便及时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硬性管理标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为解决家庭道德教育中缺乏硬性管理力度的问题,可从优化道德教育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的形式完善家庭施教保障。首先,可通过大众媒体渠道呼吁加强青少年信息环境管理,针对潜在的不良信息进行大力监管抵制,着重对网络环境中存在的反动信息、错误思潮进行处理,维护青少年群体道德教育环境的健康。其次,在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上,加入对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的考虑,细化并完善法律条款,正视家庭道德教育与法律保护措施之间的不对等之处,同时扩大依法意识的宣传普及范围,为家庭道德教育中的守法教育与自主防护教育做好铺垫。

  五、结语

  家庭道德教育的优化升级是社会道德建设导向下的必然趋势。无论中国或西方国家,在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始终要基于国情,从去粗取精的角度把握现有优势,突破局限,通过借鉴其他国家的有利经验达成重塑自身道德教育体系的目的,为后续教育实践水平的提升稳扎理论根基。

  参考文献

  [1]何湾.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探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2):91-95.

  [2]万庆兰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_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20.

  [3]鲁娅蕊管国藩家庭教育思想对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启示[D]郑州:郑州轻工业大学, 2020.

  [4]贺维宏浅谈新时期家庭教育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J]名师在线, 2020(14):72-73.

  [5]陈平.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实践研究一-以陇西县家校共育 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为例[J]求知导刊, 2020(7):91-92.


作者单位: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高玲.中西方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7):121-124.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