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小 1 问题”是指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不能采取集体行动,上课时不能坐好、不听话等状况持续数月。一年级学生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这些“小 1 问题”困扰着家长和教师。在日本,“小 1 问题”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目前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小 1 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适龄儿童从幼儿园毕业升入小学,这些学生因为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不同,性格差异较大。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认为,家庭教养方式可以根据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和父母对儿童的要求以及控制程度分为四种,即权威型教养方式、专断型教养方式,放纵型教养方式和忽视型教养方式。
儿童的家庭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家庭的生活环境和父母的言行举止,从小就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儿童正是从这些家庭教育因素中学会了头脑的思考和语言的交流,形成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首先,存在“小 1 问题”的学生,其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专断型父母不考虑孩子的要求与愿望而是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甚至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严厉惩罚,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一年级学生常表现出焦虑、退缩或者因一些小事与同学针锋相对以至很长时间不能适应集体生活;放纵型父母极为溺爱儿童,任由儿童独自安排、决定自己的行为,即使孩子的行为出现错误也不批评指正,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一年级学生经常课上随意走动,不能认真听讲,而且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型父母缺乏对儿童各方面的关注,似乎儿童的一切与他们无关,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一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经常打骂其他同学,听课缺乏耐心。
其次,儿童自我控制能力有问题。我国一年级学生的入学年龄是 6 周岁,按照瑞士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论,这期间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趋向按照他们自己的观点了解世界和他人的经验。以致儿童在学校有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虽然儿童在上学之前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为将来上学做准备,但幼儿园往往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忽视儿童自控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加之幼儿园教师并不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允许学生上课时做一些小动作,允许学生不来上课……所以有些孩子就会在上学后出现“小 1 问题”.
二“、小 1 问题”的解决办法。
“小 1 问题”如果不得到有效控制,影响的不仅仅是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更会引发一系列复杂严重的社会问题,笔者试图从以下五方面解决我国的“小 1 问题”.
(一)家庭教养方式趋向权威型。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始,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直接影响下成长的,他们都是通过家庭和父母来认识世界,了解人与人的关系,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具有奠基作用。
权威型父母当孩子出现错误时能耐心地引导,看到孩子的进步会真心地鼓励,注重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相比于专断型、放纵型、忽视型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自律性强、独立性强、社会交往能力强……当他们进入小学后,会很快融入新的集体。
(二)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
目前我国幼儿园的班级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儿童在入园时按照年龄分班,通常读完大班之后升入小学。但幼儿园与小学在作息时间、生活习惯、上课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学生在上一年级后持续数月不能适应新生活。由此可见,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度期需要两个机构之间的合作。幼儿园方面可以在儿童升入大班之后,逐渐参照小学的教学管理,规范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相对应的小学可以专门派教师到幼儿园去指导工作,幼师也可以定期地进入小学观摩、体验、学习。幼师与小学教师之间建立沟通、交流长效机制,相互了解儿童的状况,以便双方及时地采取措施帮助儿童尽快适应一年级学习生活。
(三)重视学生学前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合作让孩子们明白上学与在幼儿园不同,虽然教师也在想尽办法让他们避免出现“小 1 问题”,可仍会有一部分孩子不适应一年级学习。这有可能是学生一入学,学校就进行常规教学,既不给学生适应新环境的时间,也不给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时间,造成学生“小 1 问题”不断出现、增多。
学校要解决“小 1 问题”,可以尝试进行学前教育。主要是开学的前两周,要求学生每天按时来到学校,进入自己的班级。班主任在接管班级后,先要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并在参观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各个部分的用途,让学生了解自己今后的学习环境;班主任安排好每个学生在班级的位置后,要对学生进行课上纪律教育,先教会学生基础的听课姿势、发言姿势,并不断反复练习,直到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做到再训练下一个内容,这个过程不要急于求成,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学校还可以调动家长配合进行,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明白他们在家需要做什么来避免孩子的“小 1 问题”.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学生刚刚迈入小学校门,从以“玩”为主的生活方式转变为以“学”为主的生活方式,很多学生无所适从,这一时期的重点应是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大多自理能力差,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课程表,辅助孩子装好每天所需的学习用品,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及时指出,并要求孩子改正,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准备习惯。小学课堂相较于幼儿园时期的学习更加规范,要求学生上课能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但这一时期的学生常常注意力分散、自我约束力差,需要教师逐渐教会学生怎样听、怎样说。课堂中要注意学生独立意识的培养,自己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逐渐摆脱幼儿园的依赖。
(五)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凭兴趣去学习,感兴趣的会积极专注,不感兴趣的则漫不经心。上课不认真,考试成绩低,会遭到老师、家长的责备,一部分孩子很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会自主学习,将会事半功倍。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学那些他们不愿意学的,多给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另一方面要学会鼓励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成功会使孩子愿意继续学习,家长根据孩子的各种能力,先制订容易达到的目标,当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信心之后再制订有难度的目标。
“小 1 问题”的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沟通合作。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0.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出版社,2011:39.
1.引言。抑郁是一种心境异常低落的情绪状态。主要表现有:兴趣减退甚至丧失;自我评价下降,往往伴有自责自罪;常常感到精神疲惫,无力振作;有强烈的无助感,对自己的痛苦无能为力,感到别人对他也是爱莫能助;对前途悲观失望,甚至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
对攻击性行为的界定可以从攻击者和被攻击者双方的心理状态和攻击者的攻击目的这两个方面进行定义。...
一、问题的提出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广泛性身心发育障碍性疾病,近些年来随着自闭症患者的不断增多而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许多研究者也开始进行自闭症及相关现象的研究。[1]国外学者从遗传、环境、社会、家庭等多个维度对自闭症的发病原因进行研究,以期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安全感是个体在内心渴望获得稳定、安全的一种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