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

新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及其承继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作者:李莎
发布于:2021-10-09 共3651字

  摘    要: 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最终目的不是为了与传统文化进行绝对化的割裂,而应逐渐完善与丰富中国文学与文化体系。无论是新文学对传统封建思想的抨击还是对传统礼教的批判,都需要建立在辩证思想基础上。做到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精华的创新性融合,逐渐弱化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依赖。且文学层面的质变应从语言文化的创新着手,令新文学中的先进思想、观点与现代文化交流语境进行对接。

  关键词 :     新文学;传统文化;批判;承续;

  新文学是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学样式,基于特色化的艺术风格与新媒介,令其获得完善与长远发展。而关于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承续分析,应从客观、理性的思维出发,对传统文化中糟粕进行抨击,并以合理的方式予以剔除。新文学创作者需以现实背景、客观历史意蕴为参考,辩证审视与探究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性,明确了解新文学孕育与发展的文化背景。由此,从社会文化、历史文化等角度,理性探讨传统文化的批判内容。从而,使人们对新文学、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建立正确的认识,新观点抨击旧观点的过程中,切实推进中国文学领域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一、新文学形成的现实背景

  新文学主要指的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新文学体系,以白话文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观点与理念。新文学展现了浓厚的五四精神,并注重发扬与宣传“科学”“民主”精神,极力反对封建礼教与封建制度。新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对文学领域的变革、文学体系的丰富与拓展,更是一场“反传统”的社会变革。无论是五四之后不断开展的新文化运动,还是新文学体系的创新与发展,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上都是浓重的一笔,体现出一定的划时代性。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而新文学的形成,是社会变革与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在延续思想启蒙运动历史轨迹的进程中,在鲁迅、陈独秀、康有为等知识分子的主张下,创作与涌现出大量的反封建、反礼教的文学作品。[1]基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新文学在文化内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具有鲜明观点与思想的新文化体系。

  二、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一)新文学视角下传统文化展现出的封建性

  反传统、反封建是新文学创作与发展的核心与基础,更是不需过多辩证的客观现实。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更多情况下是对封建思想与封建制度的抨击。封建批判已成为新文学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极力反对封建的家庭专制制度。从五四运动后,新文学创作者对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融入不同的文学作品当中。新文学创作者致力于从家庭批判着手,试图真正颠覆传统的封建思想与制度。打破传统文化既定的结构,改变先有家族观念再有人道观念的思维模式。新文化中更主张“家”“国”文化的一体性,并注重解放人的思想与个性,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应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进行对接。而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为君主存在、为父母存在”等观点,不利于构建民主、大同、和谐的社会。因此,新文学对传统文化中蕴藏的部分封建思想予以抨击与批判。

  (二)新文学观念对传统文化中礼教束缚的批判

  新文学中所研究的节操问题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礼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大多来自于此。封建礼教的束缚与限制,使人们产生与时代发展相错位的思想与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传统的礼教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枷锁,使人们不敢向封建制度挑战。无论是传统礼教中的“一夫多妻制度”,还是针对女性提出的“贞操限制”等,直至今日也影响着社会的两性价值观。[2]封建的思想与理念,使得人们对“贞烈”与“礼教”的定义模糊化,人们必须对不符合常理的思想进行抨击与批判,并摒弃社会庸俗陋习。但新文学对传统文化中礼教的批判,不是对儒家礼教的全盘否定。新文学与传统文化无需成为互不接纳的对立面,而是对阻碍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容进行客观、理性的批判。由此,新文学与礼教的核心宗旨逐渐展现高度的一致性,并对传统的旧制度进行大胆的颠覆。

1.png

  三、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共生性与协调发展的重要抉择

  (一)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精华的创新性融合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经复杂的文化变革、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文学领域愈加丰富与完善。无论是五四运动之后孕育出的新文学,还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而关于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承续的思考,人们需以创新融合的理念制定相应的策略与举措。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文化中蕴藏大量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儒家思想等,对我国国民素质的提升、哲学观点的完善等,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当然,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封建思想与封建制度的否定。人们应摒弃传统落后的礼教,以创新、自由的意识思维获取新知识与新观点。在此背景下,新文学应继承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基于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科学融合,做到在不违背人们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更加柔和的方式承续新文学、新文化。当然,利用这样的方式传承与发展新文学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掌握好尺度。即明确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点的基础上,以包容的心态承续新文学。不被传统文化中落后的思想观念所束缚,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将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融合,令二者都可获得良好的发展与传承。

  (二)逐渐弱化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依赖

  从新文学运动开始发展至今,在新观念、新观点、新思潮不断涌现的过程中,新旧观点的碰撞与相互的批判,在体现社会言论自由的同时,人们的思维获得极大拓展与丰富。新观念对旧观念的否定与批判,最终目的是开创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形态。新文学的发展与承续,应逐渐弱化本身对传统文化的依赖。在追求新的美好、开创新文明的进程中,人们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新文化进行创新与优化。从某种角度来说,新文学的承续,应建立在我国基本国情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上。创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发展的体系,令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从中获得思想启发。在充分了解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前提下,应将新文学深度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即摒弃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封建思想,剔除男尊女卑的落后思想与观念。最大程度地突显新文学中强调的平等、自由,令新时代女性也能全面参与到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变革与发展中。新文学的发展与传承应展现出一定的现实性,并与当下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行对接。在对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应适度把控“崇白话、废文言”这一观点输出力度。新文学的承续,以白话文为载体记录与传播相应的文化是必要的。在剥离传统文化语言方面的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不应出现矫枉过正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合理突显新文学的表达特征,并以精炼的白话文、深刻的思想为载体,对先进的思想与价值观进行深度的渗透与全面发展。[3]

  (三)文学层面的质变应从语言文化的创新着手

  新文学是基于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新文化,更是区别于传统的新的表达形式。借助文学对新文化进行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应辩证地思考文化与传播介质的关系。具体来说,语言是对文化的记录与传承的载体与工具,文化是抽象化语言的具体展现,更是人类智慧的凝练与结晶。文学领域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学会从语言层面着手,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合理化、科学化的转型。即文学作为记录历史的媒介,与当下的社会文化、民俗风情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不同时期的人有着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从古代的文言文到现代的白话文,不仅是文学史的漫长变革,更呈现出别开生面时代变迁的历史画面。而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文言文仅是课本上必须学习的知识,在对传统文化给予认可与肯定的同时,也成为人们追溯历史的窗口。白话文已成为人们常态化的口语交流与书面表达的主流方式,由此为新文学的发展与承续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但从本质上来讲,新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根本上是对先进的思想、观念、理论体系的延续与渗透。而无论是新文学中的何种文风与艺术表现风格,只是文化传播与应用到不同形式的手段。因此,人们应学会使用简单扼要的语言对文化进行正确、规范、完整地记录,并利用现代人的语境解析与表达不同的思想与观点。由此,使新文学与传统文化以各自适合的方式得以长久地发展与传承。在当白话文逐渐替代文言文成为主流的表达方式时,应在新文学思想内涵、价值引领方面加强建设。即保留旧文学的精华,并科学地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利用人们看得懂的语言进行传播与宣传。在持续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的过程中,使新文学获得健康的创新性的发展与承续。

  反封建、反礼教是新文学批判的关键点,在突显新文学中注重“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同时,应对传统文化中优质的哲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给予充分肯定。在包容、开放的情境与思绪下,促使新文学与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可获得良好的承续。

  参考文献

  [1]宋剑华重识五四新文学个性解放的启蒙价值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98-106.

  [2]王哲.传统与变革之间[D].青岛:青岛大学,2019.

  [3]王本朝“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身份认同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9-25.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
原文出处:李莎.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承续[J].鄂州大学学报,2021,28(04):72-7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近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