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精神病学论文 >

黄冈市重性精神疾病现状及对策措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12 共3798字
论文摘要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精神疾病发病率增高,精神障碍和精神卫生难题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难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难题。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双向障碍、分裂情感障碍等疾病。重性精神病在人群中具有一定的患病比例,在发病时,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中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年指标(DALY) 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 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目前,重性精神病管理项目作为一项非传染性疾病纳入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旨在建立全国重性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和康复管理的工作机制和网络,最终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农工党黄冈市直医卫支部于 2013 年 9 月就我市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情况在黄梅、红安、麻城、团风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罗田、浠水、蕲春、武穴、黄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情况及建议如下。

  1 黄冈市重性精神疾病现状

  1.1 精神病患者人数多,管治率低

  近年来,我市精神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全市重性精神病建档人数 32115 人。其中录入重性精神病管理信息平台 26690 人,占 83%。据调研走访,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及老年痴呆症患者逐年增加,一个行政村少则 2~3 例,多则 10 多例,一户有 2 例患者或以上的家庭在增加。大部分患者没有规范治疗和管理,部分重性精神病病人未住院,且未列入社区随访对象,其因有: 一是精神病防治机构床位紧张。二是因家庭经济困难出不起住院治疗的自费部分。三是病人忌讳就医或寻求偏方。

  四是家属认为医院条件差,不愿住院。例如: 团风现有精神病人 2338 人,重性 666 人,只有 201 人住院治疗。红安精神病人 4545 人,重性 1567 人,住院治疗 615 人。黄梅精神病人 7174 人,重性 2900人,住院治疗 1200 人。麻城市精神病人 13800 人,重性 7000 人,住院治疗 1460 人。四县市重性精神病病人管治率只有 28.65%。

  1.2 医疗保障体制不完善,部门合力不强

  近年来,虽然社会及各部门都加大了对精神病防治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积极争取政策加大了投入,但由于社会各界对精神卫生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卫生、民政、残联、公安等相关部门只是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没有形成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如目前各县新农合对重性精神病人住院报销比例逐年增多,但不能保证住院费用的承受力,特别是有的县在实行单病种限额报销中,不但限定报销额度低,同时还规定了全年住院时间、每天报销费用、全年报销费用。

  民政部门大病医疗救助设有门槛,限定指标,救助面很窄。这种指定性安排救助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保证救助的公平性,还助长了找关系、走后门现象发生。

  调研显示: 无论是新农合设定报销限额,还是民政部门制定的指定性安排医疗救助,都缺乏严格规范的科学依据,与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的实际情况有差距。这些规定不仅造成很多患者应住院而不能住院,有的家庭放弃治疗,流浪街头,危害社会安定,而且也从政策上限制了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1.3 精神病专科医院服务能力不足,专业人员匮乏

  目前,我市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普遍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简陋、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医技人员配备不足,精神专科医生几乎为零。多数转科医生未经系统的精神康复医学培训,不能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治疗。其治疗方法单一,故临床疗效差,患者复发率高。

  调研显示: 4 家县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均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即县精神病医院和卫生院。如黄梅县精神病医院,设床位 60 张,常年实际每天住院病人 120 多人。麻城市精神病医院设床位 120 张,实际日住院病人达 320 人。红安县精神病医院设床位 40 张,实际日住院病人达 80 多人。团风县精神病医院设床位 60 张,实际日住院病人 130 多人。

  四家医院都靠在窄小病房加床来满足病人住院需求,且仍有很多病人因无床位在外等待入院。这种无限制的加床,加大了病房管理难度,也增加了医疗风险。

  1.4 普通人群缺乏精神卫生知识,社会偏见和歧视严重

  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精神卫生知识尚未普及。普通人群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和正确选择就医方式的比例偏低,不能及时识别周围人群中的精神病患者,对患者缺乏理解和同情,偏见和歧视现象比较严重,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普遍具有强烈的“病耻感”,不愿或不敢接受治疗和心理咨询及干预,不愿将患者送去正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求治,而是求神拜佛“驱邪”,或怕被街坊邻里知道后“笑话”将患者关锁在家中,导致病情加重、延误治疗。据调查: 50%以上人群不愿意与精神病患者为邻,40%以上的人不愿住在精神病康复设施附近,更多的人认为精神病人有破坏性,易危害他人人生和财产的安全。

  1.5 重性精神病患者危害家庭和社会,人身财产安全现象发生频率高

  近年来,重性精神病人肇事惹祸已成为对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据调查发现,重性精神病因居家监护不到位,肇事惹祸事件发生率高,恶性杀人案件时有发生。例如: 2012 年上半年,患者易某,团风人,因监护不力,放火烧身,伤害家人,追打邻居,妻子跳水自杀,家破人亡。患者圣某,英山人,因监护不力,纵火将自家房屋烧毁。患者漆某,团风人,因居家监管不力,寻凶杀人,用石头把本村一位 10 岁男孩砸死。患者张某,蕲春人,因居家监护不力,经常到公路强行拦车,有一次司机因避让她撞死一行人。

  2 对策与措施

  2.1 强化政府责任,把精神卫生工作作为重大民心工程来统筹规划

  建议成立卫生、民政、残联、公安、妇联、司法、财政、发改、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组成的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坚持有效的协调会议制度,统筹安排精神患者的治疗、康复、就业、收养和福利待遇等问题。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关爱精神病弱势群体,把精神病防治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同时加强督查工作,保证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2.2 整合政策资源,建立科学、高效的救助机制

  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涉及卫生、民政、残联、劳动保障、公安、财政等多个部门。各部门都有重性精神病医疗救助经费和规定,但部门间协调不够,各自为政,救治、服务和管理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措施尚未形成合力。

  政府应牵头进行政策资源整合,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对现有部门的各项救助政策进行全面疏理,摸清底数,统筹整合出台精神病防治康复方案,明确精神病患者救治经费支付渠道和结算办法。新农合、城市医保保证医药费住院报销 100%,其他社会救助保证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费用,最大限度地保证精神病人零费用治疗和康复。在敏感时期,开通重性精神病人收治绿色通道,预留病床用于紧急收治肇事惹祸的精神病人,确保随时送达,随时接收诊治。多方筹资,建立救助基金,保证“三无”精神病人能得到及时救治和监管,体现政府的关爱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2.3 加强专科医院建设,提升专业人员服务能力

  精神病防治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精神卫生服务能力能否持续发展。我市目前精神卫生专业起步较晚,医院建设也很滞后。因此,加快精神病医院建设和重视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的服务队伍,是当前做好精神卫生服务的大事。一是要增加财政投入,同时利用好民营资本,加快精神病医院病房建设,增加床位数,改善住院就医条件,提高收治能力。二是增加精神病防治人员编制,落实经费,加强专科业务培训,保证精神病防治队伍持续发展。三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检查督导力度,制定好人才培养规划,规范医疗制度,把国家重性精神病管理项目工作落到实处。四是要坚持持证上岗,开展经常性岗前、岗中和转岗培训工作,规范服务行为。五是各级医院要加强人性化管理和服务,建立监控平台,配置娱乐设施和康复器材,开展药物、心理、物理、娱乐、体能训练等综合治疗。

  2.4 普及精神防冶知识,消除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开展精神卫生的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提高人们对精神卫生的认识。定期在中学、厂矿、行政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精神卫生知识讲座,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缓解工作压力。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提高普通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2015 年人群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要达到 80%。

  2.5 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精神卫生社区服务

  精神病的治疗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消除病人的精神症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病人恢复正常的精神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重新回归社会。要做到这一点,开展社区精神病的管理和康复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所以,合理配置精神卫生服务资源,建立健全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精神病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完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为一体,在社区建立适合精神病人边治疗、边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的工疗站、康复站,使病人通过接触人群获得社会支持,通过生产自救,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也便于社区对精神病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俞峻瀚,肖泽萍. 精神疾病病耻感的精神动力学研究及对策[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 : 121-126.
  [2]张明圆.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S].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03.
  [3]薄绍晔.中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康复理论及实践,2004,10(4) :195-19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精神病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