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没有足够的自体皮源,选择有效覆盖创面是治疗和恢复的关键。脂肪组织在烧伤创面愈合中对脂蛋白分解合成、能量存储、白细胞介素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瘦素释放等环节中皆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联合自体微粒皮与脂肪颗粒移植促进烧伤创面愈合,改善关节功能活动度效果显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40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依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17~59岁,平均年龄(32.8±6.1)岁;Ⅲ度烧伤面积均>30%TBSA,烧伤平均面积(46.9±0.8)%TBSA,伤后7d之内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17~57岁,平均年龄(32.3±3.8)岁;Ⅲ度烧伤面积均>30%TBSA,烧伤平均面积(46.1±0.9)%TTBSA,伤后7d之内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无化学烧伤、电击伤、创面脓毒症及创面侵袭性感染,性别、年龄、烧伤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手术:手术切痂直至深筋膜处,规范止血后测量并记录患者创面面积。焦痂切除后创面彻底止血,清洗创面,抗生素盐水纱布覆盖,以待植皮。脂肪颗粒、微粒皮制备:鼓式取皮刀或电动取皮刀切取厚度0.2mm的刃厚皮片,维持1:15的取皮面积与切痂面积,之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放入灭菌器皿内,剪成0.2mm2大小的颗粒状。取患者自体健康的脂肪组织,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后剪成0.2mm2大小的颗粒状,再次用双层纱布包裹以生理盐水冲洗。制备完毕后,对照组将微粒皮备用,研究组将制备好的脂肪颗粒及微粒皮以1:1的体积比例混合均匀。
异体皮制备和微粒皮移植手术:根据患者创面实际大小、形状剪裁异体皮,对照组将微粒皮涂抹在异体皮之上,贴敷在创面上,对齐后缝合、加压包扎和固定。研究组则将自体微粒皮、脂肪颗粒混合物与自体脂肪颗粒在异体皮上均匀涂抹,之后贴敷在创面之上,对齐后缝合处理,加压包扎、固定。
术后处理:两组患者均营养支持、抗感染,术后7d打开敷料、如有皮下积血积液应及时处理,并改用薄层纱布包扎,热吹风护理,7~10d去除植皮区敷料继续热吹风护理。异体皮自然脱落之后使用0.075%洗必泰溶液浸泡异体皮,减少了术后创面感染率。
1.3效果评价
创面愈合率=愈合面积/治疗前创面面积×100%关节活动度为患者关节自主活动最大角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χ2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创面愈合情况
研究组术后7、14、21d创面愈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1)。
2.2关节活动度
研究组术后30、60、90d关节最大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2)。
2.3瘦素、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研究组烧伤治疗7d后瘦素、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3)。
3、讨论
烧伤感染主要来源于创面,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大量组织坏死,为细菌提供良好的培养基,易引起局部感染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进而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切除坏死组织,封密创面,能从根本上阻断创面所引起的炎症介质、内毒素及细菌的入侵,从而起到防治SIRS,保护脏器功能而防治MODS的作用。
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患者都有自体皮源不足的缺陷,若创面得不到及时有效覆盖,引发创面脓毒症导致死亡,因此选择有效覆盖创面促进创面闭合是避免感染、并发症的关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包括自体上皮细胞混悬液和异体真皮碎粒块形成细胞混合培养、表皮细胞膜片培养及复合皮使用,在此基础上得到应用的治疗方法有异体皮覆盖自体微粒皮移植、异体皮开洞嵌植小块自体皮等,上述治疗手段均存在缺陷,创面封闭效果不理想。
脂肪组织来源于间充质细胞,有研究表明其功能不仅仅是一个能量贮存库,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其中瘦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细胞因子。本研究表明研究组瘦素水平增高,升高幅度显著,其参与创面修复机制可能通过刺激JAK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促发STAT活性,并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入细胞核内,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磷酸化,能够使伤口边缘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瘦素参与创面修复另一机制为对血管形成蛋白2的作用,起到类似血管形成因子的功能,参与肉芽组织形成促进创面修复。
脂肪细胞作为内分泌器官,其能分泌的细胞因子迄今为止有几十种之多,其中包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T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等。其产生的因子可进入循环作用于远隔器官,同时也可以自分泌、旁分泌形式作用于邻近的组织和细胞。VEGF是一种强效血管生长促进因子,它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增殖和分化而发挥作用,本研究表明研究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增高,升高幅度显著。
本研究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报道,认为烧伤创面的封闭和愈合是复杂的生物学过程,在经过炎性反应和肉芽组织形成阶段后,还要经历再上皮化、创面闭合后塑性等阶段,临床治疗需合理促进上述阶段顺利过渡,研究中采用微粒皮和脂肪颗粒移植治疗方式,有效促进创面表皮分化作用、局部愈合更快速、增殖分化效果更佳,促进机体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IL-6)、瘦素等,脂肪组织还可直接提供创面所需营养,促进修复。随着脂肪细胞诸多对其他组织器官生物学新功能的不断发现,为我们进行烧伤创面愈合机制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参考文献:
[1]蔡玉娥.保留脂肪组织削痂治疗Ⅲ度烧伤的临床探讨[J].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0,05(4):488-491.
[2]朱桂英.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皮肤创面修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3):519-522.
[3]原博,王西樵,姜育智等.真皮及脂肪组织创伤后愈合差异性观察[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29(4):408-411,425.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脑血管病,该病特点主要是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而糖尿病脑梗死在脑梗死患者中比例较大,该症特点主要为并发症多、进展快、疗效差且病情重等。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脑梗死属中风范畴。近年来,...
感染性休克(septicshock)及由此引发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MODS)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公认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液体治疗在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早期充分的液体复苏可恢复...
心搏骤停是心脏障碍的一种,其有着较高的发生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休克是急诊中常见的临床综合征,晚期可发展为严重的多器官功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1].因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作者近年来在常规抗休克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联合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进行早期抗休克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0引言急性脑梗死在神经内科疾病中十分常见,也是所有脑卒中疾病中最常见的一个类型。有资料显示,目前临床脑卒中患者中,约60%~80%的患者是由脑梗死急性发作造成[1].早期有效的临床施治,对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本组研究对32例患者联用氯吡格...
厥脱,现代医学又称休克,是因多种病因引起的血行障碍、气血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种临床常见急危重病症,其死亡率极高,主要表现为四肢厥冷、烦躁神昏、大汗少尿、脉微欲绝等[1].多巴胺是目前治疗厥脱常用的西药之一,且其疗效已在临床得到普遍认可,但由于厥脱病情...
脓毒症作为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脓毒症致死率高达50%[1]),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涉及感染、炎症、免疫和凝血及组织损伤等一系列问题,且与机体多系统和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具有一定相关性[2];临床常给...
急性脑梗死(ACI)是由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受损的临床事件。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复杂,由于血管闭塞,造成其支配区域的脑组织供血减少或中断,导致组织缺血,从而发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及生化反应,如自由基释放、脂质过...